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3-03 23:46马琳
西藏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肠病活动期炎症性

马琳

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北京 106211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型结肠病及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疾病。该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以慢性、弥漫性、局限性、连续性为主要特征,大部分患者还伴有肠道外相关疾病。相关研究资料指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以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1]。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临床主要通过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炎症性肠病临床变现不一,易于其他消化道疾病误诊,无法准确判断炎症活动度。有研究报道指出,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会损伤肠道黏膜,进而造成肠道上皮细胞损害,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引发肠道病变[2]。本文旨在研究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理论基础,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大兴区一家二级医院消消化内科收治的炎症性肠病的8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男46 例,女40 例;年龄22~64 岁,平均年龄(37.54±5.87)岁;根据疾病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评分[3],可分为:缓解期19 例,轻度活动期25 例,中度活动期22 例,重度活动期20 例。观察组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炎症性肠病;(2)均符合中华医学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北京)》中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3];(3)年龄在22~64 岁之间。排除标标准:(1)近期发生过肠道疾病的患者;(2)近两周内服用过益生菌制剂及他汀类药物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取同期在本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健康者90 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8 例,女42 例;年龄24~65 岁,平均年龄(48.01±5.94)岁。两组性别、年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与结肠镜检查,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标本约1g,迅速置入厌氧罐内用稀释液将其稀释10 倍,取10µL 进行预备接种。将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列为肠道菌群代表,并放入相应的培养基以光冈知足法对细菌进行培养,利用细菌三级鉴定发将细菌鉴定到属的水平,按不同菌种的正常值分为3 个稀释度。37℃培养2 天后,检测上述4 中4 种肠道菌在每克粪便中所含菌落数。

1.3 观察指标

采用疾病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评分[4]对患者活动度进行评判:缓解期:<2 分、轻度活动期:3~5 分、中度活动期:6~10 分、重度活动期:11~12 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肠道菌群数量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F 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数量 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数量[()lgCFU/g]

表1 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数量[()lgCFU/g]

2.2 比较不同活动期肠道内的菌群数量 见表1

表2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lgCFU/g]

表2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lgCFU/g]

注:与缓解期比较,aP<0.05,;与轻度活动期比较,bP<0.05;与中度活动期比较,cP<0.05;与重度活动期比较,dP<0.05。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病变累及全消化道,会引起患者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近几年该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趋势。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为被广大学者所认可,有不少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分析对评估炎症性肠病活动度的评估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收集了86 例确诊位为炎症性肠病并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葡萄球菌数量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A Y K[6]等学者报道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数量更高。分析其原因:粪便中微生物群的数量具有生理上的稳定性,当机体胃肠道出现病变是,粪便菌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肠道内菌落的异常。因此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加强完善粪便细菌学检查,为临床医师了解患者肠道菌水平及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法有积极意义[7]。

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组成比例改变情况可作为判定炎症性肠病患者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活动性及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8]。本研究对不同活动期中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进行比较,得出:观察组患者缓解期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菌落数量明显低于轻、中、重度活动期(P<0.05);轻度活动期上述菌落数明显低于中、重度活动期(P<0.05);中度活动期上述菌落数明显低于重度活动期(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不同活动动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重度活动期患者比中、轻度活动期患者致病菌数量增加变化更为显著,考虑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而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会导致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生。重度活动期菌群数量最多,提示炎症性肠病患者菌群数量的增多该病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10]。但由于本研究中收集的病例数较少易产生偏倚,且未进行前瞻性研究,为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今后需多进行相关研究以证实上述结论,为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更有力的指导依据。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中内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菌群数量比无肠道疾病者高;炎症性肠病患者肠病活动度越高,肠道内菌落数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加强患者肠道菌群的检测,以及时了解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肠道菌群的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肠病活动期炎症性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ErbB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炎活动期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长期腹泻可能是什么病
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观察
激素序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