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专科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3-03 23:46苟海涛
西藏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系统化专科康复训练

苟海涛

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 甘肃天水 741000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病因是多种因素引发局部脑组织血供障碍,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患者会表现出诸如失语、意识不清等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对于脑梗死患者,除基本治疗以外,通过护理干预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也十分重要。相关研究指出,常规的护理模式存在一定局限[1]。而系统化专科护理则是通过系统性护理促进患者康复的一种护理模式,目前,关于该模式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效果的报告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系统化专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0 月~2019 年4 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脑梗死患者共91 例的临床资料,依随干预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系统化专科护理,n=45)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n=46)。对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22 例;年龄44~72 岁,平均(58.03±10.31)岁;发病至入院时长2~10h,平均时长(6.06±3.02)h。观察组中,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年龄45~73 岁,平均(59.02±10.37)岁;发病至入院时长2.5~10h,平均时长(6.33±3.05)h。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中的相关标准确诊;②意识尚清,无沟通障碍;③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②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缺陷;③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内容为:①饮食干预: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半流质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坚持少食多餐原则。②日常干预:保证室内环境安静、通风、整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坐起;保障患者呼吸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系统化专科护理,内容为: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护理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②强化饮食干预:定期检查患者的血脂血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计划,适当增加豆制品与新鲜蔬果。③心理干预: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职业、性格、爱好等信息,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介绍既往的康复病例,增强患者信心;定期安排家属探望患者,增强患者的家庭联系感;适当为患者读报刊、听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其不适感并防止其出现不良心理。④肢体康复训练:按摩患者四肢,15~20min 次,2次/d;协助患者做被动肢体康复训练,包括起身半坐、关节伸屈、肢体伸展等,15~30min 次,2 次/d;待患者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后指导其做主动肢体锻炼,包括平衡性锻炼如身体移位运动、蹲起、病区慢走等,20~30min 次,2 次/d,并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洗漱、进食、穿衣等日常活动。⑤认知功能训练:早期为患者听舒缓音乐,并多与其交流,指导其复述短句,15~20min 次,2 次/d;待患者有一定恢复后行记忆训练(如图像描述、复述短文等)与思维训练(一些简单的分析、判断、计算,如让患者描述某一物品或生物的相关内容),20~30min 次,2 次/d。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 个月的随访调查,分别于护理开始前1d 与随访的第3 个月月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意识、肢体活动、视野等子项目,总分42 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Fugl-Meyer 运动能力评价表(FMA)[4]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包括上、下肢2 部分,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8.78±2.26)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2.02±3.06)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P=0.000)。

2.2 NIHSS 评分对比 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1 护理前后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

2.3 FMA 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FMA 评分对比(,分)

表2 护理前后两组FMA 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主要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病死率与致残率。近年来,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脑梗死可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治疗后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运动能力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的护理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对新型护理模式的探索也显得愈发重要[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之神经功能损伤引发多种功能障碍的影响,患者会出现体质下降、肌肉萎缩等症状并伴有严重的不良心理。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应系统全面。近年来,系统化专科护理在多种疾病的干预中均有应用,研究表明该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7]。目前,关于系统化专科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的报告较少,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提示系统化专科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这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后,观察组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低,FMA 评分比对照组高,提示系统化专科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系统化专科护理中,饮食干预可增强患者体质,为康复训练打下基础,且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具有密切关联,故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食物为主[8]。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了解护理的意义所在;心理干预则能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并增强患者信心,二者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护理效率。近年来,肢体康复训练与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愈发受到重视,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恢复患者的运动与认知能力,也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9,10]。系统化专科护理注重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肢体训练由被动到主动,认知训练由简到难,从而使训练内容容易被患者接受,进而提高训练效率。

综上所述,系统化专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确切,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其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系统化专科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山东省首个专科医联体成立 55家联盟医院正式挂牌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