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提高人才就业质量
——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为例

2021-03-06 07:00闫玉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健毕业生康复

闫玉慧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展现出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养生保健机构纷纷成立,中医养生保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市场人才需求旺盛。在医学教育领域,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毕业生输送规模逐年扩大。然而经过实地调研发现,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一方面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难,一方面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短缺,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供需关系,在这种不正常的供需关系背后,凸显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也凸显出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现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仅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予以论述。

1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机构:一是医疗服务机构,二是养生保健机构,三是养老服务机构,四是康复治疗机构,五是保健品经营管理机构。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所长,在就业过程中并没有突显优势。究其原因,或是院校没有把就业创业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或是已经纳入但没有落实好,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没有一项拿手的技术专长。如在医疗机构就业(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竞争不过中医临床专业、中医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因为中医临床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可以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并且在专业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如在养老服务机构就业,因为他们老年照护技能不强,竞争不过老年保健专业毕业生;如在康复治疗机构就业,因为他们康复治疗技能不精,竞争不过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如在保健品经营管理机构就业,因为他们对产品营销业务不熟,竞争不过药品营销专业毕业生;如在养生保健机构就业,应该说是非常对口和适合,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所以工作也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

2 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全国并不是很多,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于2016年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2019年完成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但就业情况无法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人才培养问题。一是中医教育特色不明显,没有重视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只学习了《黄帝内经》,而且每周只有2学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每周只安排了1学时。二是中医中药教学内容人为分割,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出现医药两分家的窘迫局面。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岗位核心能力不能及时了解。四是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训教学内容浅层,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专业实践。另外,行业准入与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如没有严格的人才认定标准、没有量化的行业准入机制、没有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等。

3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3.1 培养应用技术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应用技术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是指能够把成熟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医养生保健活动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具有行业(区域)急需、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特点。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使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准确地转化为中医养生保健实际工作能力。

在人才知识结构上,必须围绕中医养生保健岗位需要加以筛选和设计,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必须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在人才能力体系上,必须以中医养生保健岗位需要为核心,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强调与中医养生保健岗位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训教学和见习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另外,学校要努力对接养生保健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根据具体机构和企业的特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使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有用武之地。

3.2 培养技能特长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技能特长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是指在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专业特长,精于运用某一种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并取得良好养生保健效果的人才。中医养生保健学科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中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食品营养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管理学、健康心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年),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和门门精通。因此,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消除人才标准化培养的弊端,高度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正确把握自己的就业靶向,然后明确一个专业发展方向,至少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特长,以提升就业质量。

对精神养生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向精神养生方向发展,重点掌握精神养生的具体方法,如精神心理调适法、情趣爱好培养法和道德品质陶冶法等;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向运动养生方向发展,重点掌握运动养生的具体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和气功等;对针灸按摩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向经络养生方向发展,重点掌握经络养生的具体方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和艾灸贴敷等;对食疗药膳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向药膳养生方向发展,重点掌握药膳养生的具体方法,药膳的选择配伍、药膳的套餐设计和药膳膏方的制作等;对休闲养生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向休闲养生方向发展,重点掌握休闲养生的具体方法,如琴棋书画、音乐舞蹈、花木园艺和垂钓旅游等。

3.3 培养创新创业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创新创业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在中医养生保健行业从业一段时期后(如从业5~10年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依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当前在国家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加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提高该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创业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而创新能力决定能不能创新。所以相关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课程结构与课程教学方面,增加创新性教学内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交叉学科知识教学,因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让学生围绕不同的健康服务需求,积极开展健康养生服务项目,以锻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3.4 培养融合发展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融合发展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是指具有融合两个学科以上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如中医养生康复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人才、中医健康管理人才等。鉴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的困境,必须培养学生融合发展能力。建议根据整个国家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可增加临床医学、社会科学、健康管理、小儿照护、养老服务、康复治疗等多学科内容,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一专多才,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

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到医疗服务机构就业,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要求,开展健康调养、慢病管理和健康体检等中医治未病服务;如果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老年人提供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服务;如果到妇幼保健机构就业,能够根据妇女不同时期的身体特点,开展经、带、胎、孕有关的养生保健服务;如果去康复服务机构就业,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康复保健要求,开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康复保健服务;如果到健康管理机构就业,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制订个性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如果到旅游服务机构就业,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旅游要求,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保健服务。

总之,鉴于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承担该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特长型、创新创业型、融合发展型等多类型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另外,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发力,协同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相关院校应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行业准入与保障机制;行业企业应与相关院校深入合作,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将最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业标准融入教学,缩短毕业生向企业员工转化的时间。

猜你喜欢
保健毕业生康复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最“叛逆”的毕业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