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张处方”培养理念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21-03-06 07:00徐纪伟马永超赵志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膳食处方

徐纪伟,程 琦,马永超,徐 琳,王 宁,赵志军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70%的国人存在过劳死危险,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20%的国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死亡率占86%,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存在过劳死危险。这些健康问题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生活状态、工作方式及保健知识匮乏有关,因此我们培养只能单纯针对疾病治疗的医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医学高等教育要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转变,让医学生不仅能开药物处方,也能开运动处方和膳食处方,通过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和不科学的运动习惯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因此我们首先通过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及教学标准,开展“三张处方”实践教学活动,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培养符合大健康时代发展趋势的医学高等人才。

1 “三张处方”实施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人民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提出,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促进健康教育,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一体化服务。

因此临床医生不仅仅只依靠药物、刀片、仪器来治疗疾病,还要指导患者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建立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的膳食治疗方案库,提出合理膳食、科学搭配、营养均衡的治疗方案;还要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治疗方案库,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2]。

2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医德医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核心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模拟临床考核等多种形式。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助理执业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毕业时具备疾病诊疗、健康指导及预防保健的基本素养,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目前大多数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仍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教学安排基本上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老三段”模式,课程主要是与临床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怎样诊治疾病,同时加入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思政等教育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向“防、治、养”模式转变,但是目前医学教育还没有清晰的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培养的医学生还未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保健、改善习惯的大健康思想,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也不完全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大健康时代发展趋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3 “三张处方”培养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这里我们提出要培养具备能开出“三张处方”能力的临床医学生,其中“三张处方”是指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膳食处方。药物处方是指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所需开出的包括用药名称、用量、用法并由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运动处方是指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患者,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同时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3]。膳食处方是指对患者的年龄、病情、胃肠道功能、营养代谢状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与诊断,计算每人每天所吃的食物总量与食物结构的配比[4-5]。

我们结合基层居民健康生活需要和基层医疗人员工作岗位需求,以培养能开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膳食处方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及教学标准,建立“三张处方”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构建专科层次医学生培养体系,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治,同时能给予患者健康指导,通过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和不科学的运动习惯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其健康保驾护航。

4 “三张处方”培养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增设健康素养模块。专业课程除开设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临床实践技能等核心课程外,围绕专业培养定位和三个习惯、开好“三张处方”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康复医学、中医学等课程。增设专业拓展方向,开设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社区康复、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中医膳食等相关课程,建立健康课程群。公共选修课开设有优秀传统文化模块、健康与保健模块、职业素养提升模块、人文与艺术模块、创新创业模块五大模块,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模块和健康与保健模块为限选模块。

(2)“三张处方”理念融入教学标准。结合大健康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运动和膳食知识,完善课程标准。体育课程加入运动健身知识,开展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多种运动项目,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让医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热爱运动、追求健康的良好习惯。整合专业知识,在内外科等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育健身、科学膳食等有关知识,让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还能学会运用临床营养干预和运动健身知识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指导[6-7]。

(3)建设“三张处方”基地,打造健康教育团队。学校从附属医院及预防、康复、中医、食品、体育等部门遴选健康教育师资,打造一支高水平复合型“临床医生+营养专家+运动专家”健康教育师资团队。依托体育实验室、附属医院检验科及康复科,共同建立健康体能实训基地,配置运动能力测试、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仪器设备,开展运动处方培训。依托预防医学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附属医院营养门诊,建立健康营养实训基地,开展人体营养储备、营养摄入及血液营养等指标评价,开展常见病及各类人群膳食指导。依托社区医院建成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社区服务大讲堂、营养治疗门诊、健康沙龙、健康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

(4)开展“三张处方”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验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验和内、外、妇、儿科常见诊疗技术训练,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合作医院及附属医院完成,在整个实验、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加入对运动及营养知识的综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掌握运动医学、医学营养学基础知识,实验考核、出科考试中加入运动处方、膳食处方试题,培养学生对不同人群开展运动及膳食指导的能力。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紧密结合“三张处方”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镇卫生院宣传健康生活、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等知识并开展义务诊治活动,将相关活动列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到社区医院见习。

(5)规范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成立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系两级督导组织,制定二级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及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评教、课程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实训操作标准、实习标准、考试工作标准等环节标准,坚持教考分离、严进严出基本原则,严格考试过程管理,积极推行课程考核改革,采用“1+2+N”考试形式,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出科考核并定期到实习医院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考核评价,制定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及学生评价办法,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网上评教和评学,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及教学标准,建设“三张处方”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开展“三张处方”实践教学活动,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素养,系统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医疗、保健及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能开医疗处方、运动处方、饮食处方“三张处方”,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中国所急需的新型实用型医疗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膳食处方
人间处方
秋天膳食九字诀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处方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