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法临床运用拾零

2021-03-27 10:12王鸣明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清涕颈项风寒

王鸣明

阳朔县人民医院 广西 阳朔 541900

平脉辨证为医圣张仲景博采众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感悟而创立的体系。笔者崇尚仲景学说,特别着力于平脉辨证法的学习研究,兹结合病案以阐述之。

1 腹泻案

刘某,男,54岁。2017年11月就诊。主诉:腹泻半月,伴下肢沉重感7日。现病史:患者诉半月前感受风寒后发热咳嗽,鼻流清涕,腹泻,一日4~5次,经治疗后发热咳嗽、鼻流清涕症状消失,腹泻始终未愈,下肢渐觉沉重感明显,行动不利,自感“湿重”,求治于外院中医,观其所服之方,健脾利湿、收敛固涩、补肾温阳之法皆用遍,效果不显,舌淡红、苔白,脉左浮弦,右沉缓。病机:外感风寒,湿浊内蕴。治法:祛风散寒,除湿利浊。处方:荆芥、枳壳、陈皮、苍术各10g,防风12g,茯苓15g,羌活、柴胡各8g,甘草、川芎、独活、前胡、桔梗各6g。患者服药1剂即腹泻止,3剂下肢沉重感顿失,活动如常。

按语:患者腹泻,下肢感沉重,活动不利,按症状当归属中、下二焦,然病由外感而起,所切脉为左浮弦,右沉缓,左脉以候风,右脉以候湿,知其外感风寒之邪已陷于里,兼湿浊蕴结,当以脉为凭,病从表入仍当使之从表出,予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逆流挽舟,加陈皮理气化浊,苍术燥湿健脾。若在临床中固守成法,见腹泻即健脾补肾、收敛固涩,不识表中风寒之病本而不知透表,则难以直中病机。

2 慢性鼻炎案

廖某,女,38岁。2018年3月就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清涕8年。现病史:患者诉8年前在空调环境下办公开始出现鼻塞、流清涕,气温下降时明显,曾于某三甲医院确诊为慢性鼻炎,易疲劳,睡眠质量差,双下肢时觉畏寒,膝关节以下较明显,舌淡胖、苔薄白,双尺脉偏沉。病机:肺肾虚寒,卫外不利。治法:温补肺肾,宣通鼻窍。处方:熟附子(先煎90min)、生姜、甘草各30g,淫羊藿25g,肉桂、苍术、砂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花(包煎)各10g。5剂。同时配合脐针之山泽通气及外迎香透内迎香以开通鼻窍,并在双侧涌泉穴佐以雷火灸。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双尺脉较前有力。原方续服7剂,并继以雷火灸治疗,随访已愈。

按语:患者在空调环境下作业,鼻塞流清涕,显然是外受风寒引起,易疲劳,双下肢畏寒,双尺脉沉,为上焦阳虚日久,损及肾阳。《伤寒论》少阴病症状为“脉微细,但欲寐”。此患者易疲劳、双下肢畏寒,双尺脉沉,切合少阴病机,故当固护其根本,以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下元,阳气充足自可透邪达表兼卫外而为固,再加辛夷花、苍耳子等通鼻窍之专药,砂仁行气化浊,又可纳气归肾。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雷火灸热势充足,渗透力强,灸涌泉可明显温肾驱寒,激发人体元气。

3 颈椎病案

周某,女,42岁。2019年7月就诊。主诉:反复头晕、胸闷1年余。现病史:患者长时间趴办公桌午睡,近1年余出现头晕,胸口闷胀,颈项僵硬,偶见气促,曾行CT检查示:颈椎退行性改变:C3/4、C5/6、C6/7椎间盘向后突出;C4、C5椎体骨性融合畸形。在多家医院及诊所就诊后诊断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牵引治疗后稍有缓解,但仍不定时发作。入睡困难,四肢稍有浮肿,舌淡胖稍黯、苔白腻,寸关脉弱,尺脉稍滑。病机:气虚血瘀,痰浊内蕴。治法:通阳补气活血,化痰通络。处方:黄芪、大枣、葛根各30g,防己、防风、石菖蒲各15g,白术、桂枝、生姜、丹参各20g,炙甘草、川芎各10g,羌活、独活各6g。5剂。服药后颈项僵硬及四肢浮肿消失,胸口闷胀和气促明显减轻,睡眠及精神状态好转,胃口亦较前改善,继续以前方治疗。

按语:患者诸症状及CT结果貌似实证,当实脉与之相对应,然诊其寸关脉弱,知其为宗气不足,气血升发无力,方见头晕、胸闷、气促;入睡困难因于气血未调和;颈项僵硬为气血壅滞于局部;四肢稍有浮肿,舌淡胖、苔白腻,尺脉滑为脾虚运化无力、湿邪壅盛下流之象。因其胸闷,考虑以桂枝去芍药汤振奋胸阳,防己黄芪汤补气健脾祛湿,桂枝加葛根汤通调太阳经脉,并加风药羌活、独活、防风促气机之外散升发,石菖蒲强心化浊利水,颈三药(川芎、丹参、葛根)又可畅通颈项之局部气血。三方合一,三焦分而治之,各随其所宜。

猜你喜欢
清涕颈项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脊柱调衡手法联合颈项排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过敏性鼻炎,重在治肺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中药治疗鼻鼽临床举隅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