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联合高眼压预警机制在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1-04-02 12:51胡雪芹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硅油眼压品管圈

胡雪芹,王 辉,杜 林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发生脱离性疾病,为眼科常见病之一。目前临床对该病首选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切割+硅油/惰性气体填充完成视网膜复位,而术后体位管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若术后患者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体位,不仅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且易引发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影响预后[1]。因此,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提高患者体位依从性、改善预后。常规干预高眼压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预防术后出现高眼压,忽视了对患者俯卧位依从性的管理,护理效果不佳。品管圈是由环境相同且工作性质相同的个体自发组成管理团队,应用多种改进方式,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2]。本文旨在探讨品管圈联合高眼压预警机制在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94例行视网膜剥离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B超检查或OTC辅助检查确诊,符合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诊断标准;②初次就诊,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治疗;③患者自愿参加,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⑤能够理解且正确填写调查问卷。排除标准:①严重眼外伤;②行巩膜外垫压术;③院外行玻璃体视网膜复位术且复发者;④术后合并严重硅油乳化或白内障看不清眼底者;⑤脊柱畸形,对体位管理不耐受者;⑥存在认知功能、沟通障碍;⑦双眼手术患者;⑧严重心、肺、肾功能受损者。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13例,年龄21~72(42.32±11.54)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2例,大专21例,本科及以上14例;住院时间7~15(11.36±2.12)d。将2018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2~71(43.14±12.07)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1例,大专19例,本科及以上17例;住院时间7~15(11.39±2.3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高眼压预警机制干预。参照2006年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制定的高眼压诊断标准对术后患者眼压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轻度:22~29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30~39 mm Hg;重度:≥40 mm Hg。遵医嘱予患者眼部滴入缩瞳药,并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干预。

1.2.2.1 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 组内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6名责任护士、1名主治医生。护士长为圈长,1名护士担任联络员,邀请品管圈相关专家对组内成员进行知识培训,内容为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护理内容、注意事项等。圈内成员经过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4]。

1.2.2.2 确定圈名并制定主题 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定“EYE心圈”为品管圈名,谐音为“爱心圈”,寓意为:时刻关注并爱护患者的眼睛,尽心尽力守护患者的眼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根据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危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度,遵守紧迫性、重要性、圈能力、政策规范等原则确定“提高患者疾病相关认知水平及自护能力”为目标。

1.2.2.3 现状调查 运用头脑风暴法对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入院的47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术后患者俯卧位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

1.2.2.4 要因分析 调查后发现,患者俯卧位依从性降低主要因素为:①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责任心不强,导致患者对视网膜脱离疾病基础知识、术后俯卧位目的与时间要求、功能锻炼、姿势要点等认识不足。②常规健康教育方式枯燥,患者难以理解,导致其执行效果差。③术后要求患者长时间俯卧位,导致患者耐受度降低,护士监督管理不到位。④术后体位辅助工具舒适度低,患者易产生烦躁心理。

1.2.2.5 目标值设定 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93.36%。圈成员根据循证护理思维方式查阅参考文献寻找证据,拟定综合可行的护理措施。

1.2.2.6 改进措施 ①向术后患者强调俯卧位目的、时间要求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确保裂空处处于最低位。②向患者讲解俯卧位原理及体位训练方式。护士可以图片或小视频形式向患者做示范。a.床上俯卧: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屈曲放置于头部两侧,双下肢自然伸直,踝部及髋部放置一软枕[5]。b.床上头低俯卧:将头部支具放置于床头,并将床头挡取下与病床串联在一起,指导患者头部俯卧于器具椭圆孔中,口鼻悬空。c.站立头低:患者取站立位,头部下低,下颌部贴于胸前[6]。指导患者每个体位练习5~10 min,仰卧位休息15 min后进行重复练习,2次/d,每次2组。患者对3种卧位姿势进行适当轮换,家属对患者肢体进行适当按摩。③护士为患者准备U型枕、牛角枕等辅具,由护士亲自示范[6],向患者讲解辅助器具的正确使用方式。④指导患者起床动作需缓慢,依次于床上按坐位-床边站立-下床活动顺序进行,预防发生术后体位性低血压[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①俯卧位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的眼科术后俯卧位依从性问卷进行评价。问卷由患者填写,包括术后俯卧位目的、时间要求、姿势要点、安全防护及功能锻炼5项,每项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俯卧位依从性越好。②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医学研究学会研制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问卷包括自理能力、睡眠质量、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4项,每项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其中躯体疼痛为反向积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8]。

2 结果

2.1 两组俯卧位依从性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俯卧位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眼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玻璃体切割+硅油/惰性气体填充逐步成为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该手术通过切除浑浊玻璃体视网膜,利用硅油填充达到帮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的目的[9]。研究表明,玻璃体切割+硅油/惰性气体填充术后需要患者保持俯卧位长达3~6个月,长时间保持特殊体位会导致患者下肢麻木、肩颈部酸胀、腰背痛、头晕及胸闷等,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10]。且长时间的头低位可引发高眼压、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继而影响患者术后保持俯卧位的依从性,影响预后效果,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善俯卧位舒适度,提高患者保持俯卧位依从性成为医护人员所关注的重点。常规护理中,采用高眼压预警机制干预虽能降低眼高压等并发症发生,但不能改善患者遵从体位依从性[11]。

品管圈是指由工作场所工作人员主动成立团体,进行急性分工合作,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品管圈中头脑风暴、要因分析、流程图、目标值设定及流程贯彻其中,使整个俯卧位健康教育更加严谨、系统、科学。通过对圈员培训视网膜脱离术后护理内容、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提高圈员的责任心,强化术后健康教育管理,使患者重新认识术后体位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搜集质量变化规律,分析降低俯卧位依从性差的原因,指导卧位姿势交替变化、提供舒适环境及辅助工具以提高患者对术后卧位要求的执行规范程度和执行时间。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被动体位影响,尤其在心理、睡眠质量、社会功能及疼痛等方面,品管圈通过生理、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身心达到舒适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俯卧位目的、时间要求、姿势要点、安全防护及功能锻炼等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自理能力、睡眠质量、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品管圈联合高眼压预警机制的可行性较好。

综上所述,在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护理中采用品管圈联合高眼压预警机制,可有效提高患者保持卧位的依从性,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硅油眼压品管圈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如何看待含硅油洗发水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硅油填充术后早期硅油进入前房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探究品管圈在手术室安全核查管理中的应用
硅油“谋杀”发际线?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