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考核情景下心理状态对军校学员长跑致中暑的影响比较

2021-04-16 13:40李志刚董伟崔萍徐松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训练组军事训练军校

李志刚,董伟,崔萍,徐松峰

(解放军第988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部队官兵全天候、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演习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特别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极端条件下,中暑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军事训练成果,如何有效防止和降低部队官兵在平战时中暑的发生率,保障部队官兵的战斗力,为现代军事医学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中暑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的温度、湿度、热习服的训练程度等,而其中不容忽略的是参训人员精神紧张程度和心理压力情况。全副军事武装5 km长跑是某军校学员的常规训练科目,也是毕业前必须进行的考核项目。由于8月份毕业季正值夏季,每年都会出现一定数量不同程度的中暑学员。本文对郑州某军校2018年8月参加全副军事武装5 km跑步的学员进行调查,分析在常规训练与毕业考试两种条件下,军校学员心理因素的变化对中暑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年8月郑州某军校学员队471名学员作为观察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0~25岁,平均(23.15±3.32)岁。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疾病,排除不能完成心理测试及训练、考试全过程者。观察学员为同一人群,把471名学员常规训练与毕业考试两种条件下的测评结果作为训练组与考核组,进行自身前后比对分析。训练和考核的实施同在8月份,时间间隔1周,考核时间均为下午17∶30;天气为晴天非阳光直射;环境温度分别为32 ℃和33 ℃;相对湿度均为65%;环境为同一地点;个人携行具和枪支负重一致;训练和考核前经过卫生人员筛查确认身体状况正常。两组季节、环境、地点、着装和负荷等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1.2.1心理测评 测评对象为471学员,测评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9个方面因子和附加项目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为1~5级,1级为无症状,5级为极严重。统计分析各因子分、总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等,评分大小能够全面反映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1]。测评时间点的选择,训练组在8月份常规训练前2 h进行心理测评,采取相关数据;考核组则是在毕业考试前2 h再次用自评量表做心理相关数据检测,匿名答卷,以确保客观真实性。

1.2.2中暑数据 参照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制定的《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标准[2],判定并采集训练组与考核组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的发病人数及总人数。

2 结果

2.1 训练组与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比较为正确评估某军校学员在日常训练时的心理状态,故选取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的文献数据作为参照对比。与全国常模[3]比较,训练组SCL-90多数因子分值包括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性均较低(P<0.05);训练组SCL-90总分与军人常模[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上因子分值以及阳性项目数等指标上均低于军人常模(P<0.05)。见表1。

表1 训练组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 比较分)

2.2 训练组与考核组SCL-90测评结果比较考核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多因子值和总分均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见表2。

表2 训练组与考核组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和 军人常模比较分)

2.3 训练组与考核组中暑发生结果比较以《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作为中暑诊断标准,训练组出现16例先兆中暑,9例轻度中暑,中暑发生率为5.31%(25/471),考核组出现31例先兆中暑,20例轻度中暑,5例重度中暑,中暑发生率为13.70%(56/471)。考核组中暑发生率高于训练组(P<0.05)。

3 讨论

中暑危害极大,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在野战及平时训练中需要严加预防。参加军事训练的官兵是特定高发人群,全副武装5 km长跑属于力竭性体能考核项目,军事考核剧烈运动时人体产热较静息状态增加约20倍,对官兵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氧代谢耐受能力等要求较高。中暑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基础上附加高强度运动,致使散热机能失效,体内热量大量积蓄,体温迅速升高至40 ℃以上,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由于体内短期过量产热,散热失衡并受损,高温所致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和衰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紊乱。重度中暑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可达39.0%以上[5-6]。

中暑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包括多种诱因,包括宣教认知缺位、环境天气不理想、热习服训练不达标、自身患有疾病、体能欠佳、补水不足等,也与参训人员的心理状态直接相关[7]。参训人员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较大也是引起应激反应,诱发中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2012年南方某军校学员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看到,北方籍军校学员热射病发病率与南方籍学员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不存在地域分布性差异,而参加高强度军事训练前的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导致的睡眠障碍等,可导致群体发病率显著升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态化训练时SCL-90中多数因子值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和全国常模,提示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是军校教育程度、素质培养、长期训练和热习服的良好结果。但在面临毕业的关键节点上,由于外源性压力增加,学员的心理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于平时训练。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学员的心理压力主要包含双重因素:一是军事训练考核成绩是衡量军校学员体能素质的关键科目,与学员能否毕业直接相关,不达标就不能完成学业,事关个人的荣誉和命运前途;二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全副武装5 km跑步难度较大,不竭尽全力去拼搏,要想取得好成绩实属不易。临近考试前的心理压力极易诱导学员发生心理应激障碍,表现为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睡眠障碍等,学员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多因子值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常规训练时。军人视荣誉高于生命,无形压力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应激反应,不惜透支体力而顽强拼搏,体能超极限发挥去力争最好成绩,因此高强度军事考核就成为中暑事件的原因之一[9]。

针对军事训练发生中暑的常见原因应开展全面的分析和预防工作,除建议尽量避开高温、高湿和日照直接强烈易中暑的环境条件之外,要重视部队官兵的心理变化,开展相关的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疏导是减少中暑发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普遍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筛查,针对部分体能较差和心理负担较重的学员进行个体化辅导和治疗,以减轻其思想压力,消除不良心理和紧张情绪,确保其充足良好的睡眠质量,使其放松心态,树立自信心,提高学员考前的应激耐受力。心理健康是阻止中暑发生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解决好官兵的心理问题,对维护官兵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训练组军事训练军校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观察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
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的军事训练方法可推广性评价模型
冀军校
运动可延缓衰老
地方高职学生军事训练组训模式创新构想初探
这里,有我们多彩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