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的构建

2021-05-28 05:11江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学类建构小说

江西

一、“类题”: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2017—2020年,名家文学作品成为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选材的主流趋势,12篇文学类文本中,包含9篇小说和3篇散文。

小说选文呈现出“知识本位”的特点:

1.以中国小说为主,兼顾外国小说。9篇小说中,包含7篇中国小说和2篇外国小说,可以说都是现当代富有成就的作家的作品。

2.突出小说“文以载道”的功能。这些文章贴近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展示出不同时代对人生的真实、理性的思考和坚韧的民族精神。

3.重视小说艺术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所选作品系统地再现了小说艺术的“叙述”(视角、人称等,如《理水(节选)》《赵一曼女士》)、“场景”(设置、功能等,如《天嚣》)、“人物”(扁平或立体,如《书匠(节选)》《理水(节选)》《有声电影》)、“情节”(方式、动力,如《越野滑雪》《有声电影》《小步舞》)、“主题”(内涵、价值等,如《书匠(节选)》《小步舞》《到梨花屯去》)、“结构”(谋篇布局,如《赵一曼女士》)与“虚构”(事实与真实的区别,如《微纪元(节选)》)等基本要素。

散文选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出人文性。这三篇散文,既有对社会的认识,又有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又有对生活感性的回味。

2.多元文化的交融。《窗子以外》是一个文人学者“良知”的反思,《我们的裁缝店》是对游牧民族的讴歌。选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对时代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记忆里的光》以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表现了时代的变迁。

3.重视散文艺术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所选作品系统地再现了散文艺术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文体特征”“叙述视角”“艺术风格”等基本要素。

二、“题点”: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的“高考评价”观照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阐释了高考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情感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我们以2017—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为参照,梳理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试题将选择题和简答题结合,综合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选择题主要以标题、情节、细节、人物、主旨理解为主;简答题主要以人物分析、叙述手法以及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为主。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之一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应该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功能向语文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去引导,推动高中语文讲评教学范式的改革与创新。

选择题

简答题

三、“教学链”: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文学类文本阅读讲评教学内容,决定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导向的理解。在讲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命题材料进行解读,从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艺术形象的分析和对文本结构形式的诠释出发,对语文知识体系、讲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科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形成结构化、多样化、深层次的讲评教学体系。

题型“题点”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教学链”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题点”链“类题”链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容+特色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特色+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特色+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主题+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语言1.文学类作品写作思维2.文学类作品写作策略3.文学类作品的社会意义

我们在讲评教学过程中以命题文本“教学链”逻辑组合成的完整的体系结构为基础,侧重各命题材料与设题角度的统整,对文本材料与命题角度的深刻性(语文本体知识的本质)、内隐性(语文知识的文字呈现方式)、稳定性(高考评价与学业水平)三个维度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为讲评教学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的统整教学链具有自由多元的特点,不管是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确定的考点出发,还是从文学类文本知识点出发,必须根据讲评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统整。

四、“问题驱动”:统整讲评教学支架的构建

“怎样”构建文学类文本讲评教学课堂,决定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深度,决定着高考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程度。《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中提出了“理解”的六个“问题”维度:浅释性问题、领悟性问题、赏析性问题、洞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和自省性问题。这六个问题从“作品—读者”关系的角度基本概括了文本教学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从“关键词语”与“文本知识”两方面分析这六个问题:

对象维度关键词语文本知识理解浅释性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作品内容、行文思路领悟性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关键语句、谋篇布局赏析性问题“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结构设置、艺术手法洞察性问题“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理由”审视主题、提出见解移情性问题“如果我是作者,……”换位思考自省性问题“我的启示(认识、感想)……”反思、体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导向的教学,情境教学是其重要理念之一。在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课堂中,问题驱动是重要的策略和途径,创设具体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这六个“问题”维度从文本的内容与主题、字词与语段、结构和布局、情感与表现以及读者与作品对话等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当然,在实际讲评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具体处理。

引导学生将问题系统化也是讲评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此达到高考命题研究与讲评教学路径——从“预设问题”到“生成问题”过程的优化。

五、讲评过程:文学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设计

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的高考文学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研发文学类“教学链”,实现讲评教学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教学内容小说:《天嚣》《赵一曼女士》《有声电影》《微纪元(节选)》《理水(节选)》《小步舞》《到梨花屯去》《越野滑雪》《书匠(节选)》散文:《窗子以外》《我们的裁缝店》《记忆里的光》学习目标语言运用与建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厘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审读批判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形成高尚的审美品质和高雅的艺术追求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中体会民族文化及其丰富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点1.厘清行文思路2.理解作品主旨3.赏析文章特色教学链1.“内容+特色”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2.“形象+”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3.“情节+”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4.“环境+”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5.“语言+”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6.“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7.“文本+”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问题建构发现“题点”—确定设问角度—建立知识“类题”链—统整构建体系课时安排12课时自学清单1.这些文章分别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事?2.你能说说这些文章的线索吗?3.文章塑造人物有怎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这些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你能说说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吗?选择其中一篇来谈谈你的认识。4.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5.结合文本,分析鉴赏文本的体裁特征

下面是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至三课时教学主题:“形象+”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文章塑造人物有怎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这些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延伸:①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衬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等。

真题训练:《书匠(节选)》(2020年全国卷Ⅱ)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第四、五课时教学主题:“情节+”“语言+”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①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是如何来展开情节的?这样设置情节有什么作用?

②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浓郁的北京风味、“谈话风”式的语言特色幽默风趣、饱含温情!结合《有声电影》,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延伸:①对小说情节梳理主要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全文的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②设置情节的方法主要有悬念、逆转、留白等。

③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来分析。

④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语言特色:一是语体色彩——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掺入方言、文言,改换经典语句、反话正说、庄谐并用等),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给人平易亲切之感。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二是从整体语言风格分析:清新明快、简洁准确、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文采斐然、质朴平实、夸张幽默、辛辣讽刺等。

真题训练:《小步舞》(2019年全国卷Ⅱ)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有声电影》(2018年全国卷Ⅱ)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第六课时教学主题:“环境+”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这些作品从哪些角度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些背景有何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教师延伸: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成长及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真题训练:《小步舞》(2019年全国卷Ⅱ)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七课时教学主题:“文本+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微纪元(节选)》是一篇科幻小说,主题为地球的灾难与文明的重生。这一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你是如何看待的?

教师延伸:科幻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多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将“科学”“幻想”“小说”作为要素,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虽然多以未来、灾难等为背景,但仍旧遵从最基本的物理常识。

真题训练:《微纪元(节选)》(2018年全国卷Ⅲ)

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第八至十课时教学主题:“文本+”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阅读文章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及文章特色。

教师延伸: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生活经历用散文表达出来。在形式上,抒情叙事议论一体,以小见大,行文自由。赏析散文,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结构,把握全篇主题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同时要关注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真题训练:《记忆里的光》(2020年全国卷Ⅲ)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第十一课时教学主题:“内容+特色”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任务驱动:阅读2017—202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干,分析其命题角度。

教师延伸:选择题主要以标题、情节、细节、人物、主旨理解为主。

真题训练:2017—2020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第十二课时教学主题:命题

任务驱动:结合所复习的内容,选择其中一篇文章命制一道试题。要求同时给出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并说说在命题过程中的体会。

课堂交流:师生进行点评。

从以上讲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讲评教学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将12篇文章按照体裁分为小说和散文两组,以“题点”为教学链,以“问题”为驱动,为文学类文本讲评教学搭建递进化、有序化和体系化的知识支架,既再现了教学情境,又统整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统整”为核心搭建文学类文本阅读讲评教学的支架,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升,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文学类建构小说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抓住文本细节,把握形象特征
——文学类文本人物形象概括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文学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年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