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思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教学设计

2021-05-28 05:11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郁达夫史铁生写景

广东

【设计背景】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入了《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共5篇写景抒情散文。其中3篇是现代散文,2篇是古代散文。鉴于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在语言、文体、时代、志趣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便于同学们深入学习,本次教学设计把本单元分为两个部分:“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和“古代文人的自然情怀”。“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教学设计针对3篇现代散文进行。通过学习这3篇现代散文,学生可以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加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专题学习设计以教材第七单元现代散文内容为核心,适当拓展同类型的其他文学作品,以“制作班级文集,并进行朗读汇演”为主要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评析文本,深入理解借景抒情、因情写景等写作手法,再通过写作实践让自己特有的情感体验融入常见的自然之景中,进一步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妙处。

本专题学习融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当代文化参与”等学习任务群。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感受写景散文的语言艺术,积累作者抒写景情关系的用词与特别句式;关注长短句、叠词、句中停顿等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

2.学习写景的方式,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合理联想和想象达到融情于景的目标,学习如何恰当地把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体。

3.学会观察自然,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思维目标

1.深入理解文本中富有哲理的语句,进而理解作者隐含在文句中的思想。

2.厘清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其文本所绘之景间的微妙关系。

三、审美目标

1.领悟自然之美。

2.领会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并确立自己高雅的审美追求。

四、价值目标

1.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

2.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升华热爱之内涵。

【专题实施】

第一阶段: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故事

核心任务:疏通字词,了解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的人生

1.学习任务

(1)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疏通字词,了解散文基本内容。摘选课文优美句段,熟读背诵。

(2)课后阅读《史铁生评传》(叶立文)、《自清芙蓉——朱自清传》(叶炜)、《郁达夫评传》(曾华鹏,范伯群)。

2.课时安排:2课时

3.学习资源

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

选读:《史铁生评传》《自清芙蓉——朱自清传》《郁达夫评传》

4.学生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做成读书卡片,并说明喜爱这些句段的理由。

(2)阅读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等人的传记,任选其中一人,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他的人生历程。

读书卡片示例:

书目(书名/篇名、作者、出版社)摘抄句段喜爱理由

图表示例:

郁达夫时期重要事件生命态度代表作品

5.学习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品择优点评,并进行总结。

第二阶段:文心索引——体会散文的美、味、思

核心任务:深入理解散文情景关系

1.学习任务

(1)分组研读3篇课文的景物描写,重点赏析意象、物象、写作手法、色彩描绘、用词等。

(2)深入体味散文中景物与情思之间的关系。

(3)理解、把握写景散文中“美、味、思”三个传统审美维度。

2.课时安排:4课时

3.学习资源

必读:《江南的冬景》(郁达夫)、《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选读:《湘行散记》(沈从文)

4.学生活动

(1)分小组制作PPT,选出代表评点课文中的写景句段。

(2)自主阅读推荐文本并选择其中的写景句段进行评点。

(3)写作练习:仔细观察身边的河流,以“美、味、思”三种不同的审美维度对河流进行描绘(500字左右)。每个小组推选一两篇优秀作品进行分享、点评(点评中要说明文段中河流的描写侧重哪个审美维度)。

【教师点拨】

关于写景散文中“美、味、思”三个传统审美维度的说明:

“美”是指在总体把握景物的基础上,调动各类感官,运遣辞藻、修辞,择取物象,创设情境,极尽所能展现景物“优美”的一面,达到文辞美、景色美、意境美的效果。《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即属此类。

“味”是指在描写景物时,物象的选取和描绘无不积淀着个体独特的经历和情感、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读者在阅读此类景物描写时,不仅能品出景物之味,更能品出作者的情味,还有民族的文化意味。《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即属此类。

“思”是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不仅描摹外在的客观之景,更深入景物的内里,挖掘景物“人性”的一面。作者把景物当成一个人,或一面镜子,与之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对话,得到某些启示。此类景物实质上是作家灵魂的真颜。《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即属此类。

【点评要求】

1.从写景状物的手法,意象、物象的特点,画面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2.点明景物中作者特有的审美维度。

【点评示例】

示例1: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我与地坛(节选)》)

“高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雨燕特有的情感,不由让人联想到古人“长歌当哭”“引吭高歌”的情感宣泄方式。雨燕虽柔弱,但它却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在最落寞的时间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暗含作者对生命的沉思:生命不管多么渺小,都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示例2: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吗?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者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碧阴阴”属于视觉,而“不腻”属于味觉,视觉向味觉转移,以味觉来表现视觉,突破了单一感官的局限性,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秦淮河水的特点。以“腻”形容“水”,其实是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意为“渭水浮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泼掉的胭脂水”,作者化典入咏,浑然无迹。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又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又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此外,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此情此景,让作者“飘飘然如御风而行”,此句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沉浸于秦淮河水的韵味中时展现出翩然自得的情态。

5.学习评价

课堂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第三阶段:体物缘情——以自然之景抒发个人情思

核心任务:制作班级文集“城市印记”,举办“我的城市”朗读汇演

1.学习任务

(1)以“城市印记”为主题写一篇写景类散文。可通过实地踏访、采风,采访相关人物,获取第一手资料,参考课文以及推荐文章的写作手法,合理精准择取物象,创设意境,再佐以个人的独特情思进行创作。

(2)小组内进行互评互改,以小组为单位对写成的文章进行点评,并集结成册。

(3)举办以“我的城市”为主题的朗读汇报演出,并进行评奖。

2.课时安排:3课时

3.学习资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3篇课文以及之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4.学生活动

(1)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

(2)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变迁。

(3)撰写“城市印记”。

每个人对自己所在的城市看似熟悉,但当我们再一次来到城市的某条街巷、某个十字路口、某座公园时,却又感到如此陌生。请重新审视自己城市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通过文字表现你对它浓郁而深沉的情思。以“城市印记”为主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4)小组内对文章进行互评,并给出点评小结。

点评小结要求包含以下要点:写景是否优美;文章是否具有情味、意味;能否体现个人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5)开展“我的城市”朗读汇演。深情朗读自己的文稿,并评奖。

5.学习评价

(1)文稿集结成册,在校园橱窗进行展示。

(2)组织“最佳文稿”“最美情怀”等评选活动,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奖品。

【专题评价】

1.单元核心问题理解

本单元是写景类散文单元,兼有现代、古代散文。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融合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审美心理。但鉴于现代与古代的语境、文化风俗、生活习性等有较大差异,故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应分为“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与“古代文人的自然情怀”两个部分。本教学设计注重“现代人的自然情怀”部分。

散文教学的核心在于“读”“品”“写”。写景类散文的重心在于厘清景与情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要厘清这样的关系,单元学习和群文阅读不失为一条蹊径,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因为“单元学习”和“群文阅读”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效,可以让学生宏观、系统地理解散文的情景关系。

“现代文人的自然情怀”专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制作班级文集“城市印记”,并进行朗读汇演。设计的意图是以写、读为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自觉地品文本:品语言、品情味、品审美内在。

教师通过精讲《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这三篇文章,让学生有意识地赏析散文语言的奥妙,体会不同的欣赏角度下的景物给予的审美体验,进一步领略散文的美、味、思。学生泛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进一步体味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谋篇运思。

通过撰写“城市印记”,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当代文化建设之中。写作实践也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的关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对于学生确立高雅纯洁的审美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朗读汇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学习朗读技巧,有利于把握散文的内在情感。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表达自信。

2.测试反馈

阅读史铁生、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的相关文集,并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完成以下任务(二选一)。

1.如果史铁生、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四人分属四个季节,你觉得他们分别对应哪个季节?写一篇文章说明你的理由。要求:不少于800字,情理恰当,语言优美。

猜你喜欢
郁达夫史铁生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写景的妙招
小学生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史铁生作品的“形而上”特征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不 同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