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双机制、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6-04 06:10张海英祝水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考核

张海英,祝水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800)

大型企业在同行业中生产力相对先进、管理制度更规范,具有用工需求大、实践岗位多、实践教学场地齐全、人员配备完整等优势,对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结合近几年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体制机制、合作内涵、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1]。

(1)需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我国还未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在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政策与经费等方面缺乏较为完备的支持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政策体系[2]。

(2)“双主体”育人和“双身份”管理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健全和精细化问题。

在开展双主体育人外部环境和制度不理想的情况下,对学校如何精细化设计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环节、勇于创新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实施校企共育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涉及多方因素和长效机制保障,因此在校企对接、课程安排、教师工作、企业教师落实、学生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的变化等,都会对目前的管理带来冲击,协调工作相当多,加强动态管理是关键。

(3)企业兼职教师校内教学不足,“育人双导师”中企业一方参与度不够问题。

企业工程师受制于企业本职工作任务和企业管理制度,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较大冲击[3];企业工程师虽具有较高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欠缺; 学校对企业兼职工程师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师傅更多专注于生产任务,对学生的指导不够;企业师傅指导的学习内容与课程规划内容存在脱节现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方面参与度不够,只是提一些方向性的建议,系统性的工作都还是由校内教师完成。

(4)“教学双任务”的设计和实施问题。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时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同时要保证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相辅相成,如何通过双导师团队根据教学和实践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衔接双任务是其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

(5)双主体评价体系的创建问题。

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模式中,在考核评价环节多以学校为主,企业适当进行配合,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完善,行业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认可度小。如何构建一个动态的,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维度考核评价,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一平台、双机制、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在区域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平台上,通过双机制满足人才供需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办学主体、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考核评价4 个维度进行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一平台、双机制、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一平台、双机制、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区域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2 个行业协会、80 多家龙头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明确各方职责。校行企构建“定点监测、定期调研、多方会商”的人才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三方联动、双向调整”的人才供需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在区域内80 多家典型企业开展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定点监测,每年两次对智能制造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定期调研,组织用人单位、行业和院校专家多方会商诊断,适时传感、分析全局性和区域性的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变化。每年发布《装备制造类专业调研报告》,行业根据监测和分析结果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预测、预警、指导和咨询;企业根据有效人力资源供给和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产品、技术、岗位结构,优化发展战略;学校随区域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内容。通过三方联动,促进了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践“办学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内容、考核双评价”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2 实践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从管理的角度考虑课程安排、学生管理和制度设计,从教学内容角度考虑课程内容设计、考核方案设计,从人的发展规律考虑每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考虑各个角度,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开放性、发展性、弹性的特征。

2.1 “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硬体构建

“四维度”即在教学主体、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四方面分别实现办学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任务、考核双评价。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教学、管理、经费投入等责任[5]。建立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流程,形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岗位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学生在校内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部分企业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延伸到企业教学,企业“师带徒”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实践任务,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形成学习驱动下的工作,工作场景中的学习。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交流,形成双导师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2.2 “四维度”人才培养模式软体创建

组建由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政策和设计方案、制定制度全面管理,实行双运行管理;工学交替分段教学创建双贯通课程体系,实行课程、课堂、师资、管理的贯通;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创建学习情景和工作场景的双互置教学方式; 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创建双主体评价体系。

2.3 “四维度”之办学主体维度—校企双运行管理、协同育人

组建由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政策和设计方案、制定制度全面管理,企业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双运行管理;建立定期会晤制度,使“四维度”人才培养实践工作成为深化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协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拓展科技合作与技术服务,形成产业集聚与企业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产教融合合作基地和纽带[6]。

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共同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确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工方案,依照共同培养、日常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标准等,企业根据学徒的具体表现,在教学期间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淘汰或者增补。

2.4 “四维度”之教师队伍维度-组建双导师师资队伍

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完善“双导师制”。企业选派部门经理或优秀高技能人才作为师傅,对学员的在岗培训及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同时为每一名学员选派师傅,对学员一对一指导和帮助。企业规定带徒师傅的职责,带徒情况纳入企业年终的业绩考核。学校遴选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作为学员的校内指导教师,学员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期末对学员的学期项目(作品)进行评估,根据学员的项目(作品)的完成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

2.5 “四维度”之教学内容维度-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校企双方协同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以及岗位实践锻炼的分段式、阶段性培养,培养过程中校企培养地点轮换、教学方式互置,注重教与学的渐进性,第一年,学校实施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等课程教学,企业实施企业通识课程与企业文化课程的培训。第二年,学校实施专业能力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具备从事专业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生在企业得到针对企业具体实践岗位能力课程的培训。第三年,经过校企双方两年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后,走上生产实践岗位,通过为期约一年的岗位实践,最终具备企业职业岗位能力。

2.6 “四维度”之考核评价维度-构建双线管理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标准构建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共同管理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结合职业能力标准设计考核方案,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各阶段考评内容能反映学生基础理论、理论应用、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校主要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论应用的掌握情况,企业主要通过岗位任务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实践成效

(1)发挥校企“双主体”各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员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有效对接,建设形成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一致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岗位实践能力。

(2)“双贯通”课程体系实现了4 个转变。建立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流程,形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岗位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从单纯的校内授课转变为“双导师”配合授课,从校内课堂教学转变为校企协同“双任务”教学,从单纯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转变为既懂技术又有职业素养的发展型人才,学习者从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身份”。

(3)“双导师”优化“双师”结构队伍。一方面,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指导,企业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结构相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专家聘任为兼职教师,指导学员的具体实践,这样采取专兼结合、合作指导、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把学校的优势和企业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校内教师也可以从中学习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有利于更好的教学。

(4)“双任务”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在校内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部分企业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延伸到企业教学,企业“师带徒”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实践任务,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形成学习驱动下的工作,工作场景中的学习,双场地产生的双任务充分拓展了课程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