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A视阈下大学德语融入中国文化的促成路径设计

2021-06-04 06:10马玉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文结构语言

马玉倩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州广东 510000)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保持“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因此当代外语学习者更应当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学习外语时,一方面,要对目标语背后的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应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然而现有大学德语教材较少涉及中国文化。针对大学外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象,该研究以《当代大学德语1》教材中一个单元为例,尝试进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POA 教学设计。

1 POA 对外语文化教学的指导意义

“产出导向法”(POA)的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突出“学”为中心,学用一体。其中“文化交流说”强调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与学习者本土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保持平等交流的态度。这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教学虽然不是外语教学的核心,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融入文化教学是对语言教学的深化。

2 基于POA 理论的融入中国文化教学设计

2.1 背景介绍

该文以教材第十一单元为例进行设计:《圣诞节和新年》(Frhliche Weihnachten und ein gutes neues Jahr)。主题为介绍节日传说,风俗习惯等话题,非常适合将传统中国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2.2 目标设定和结构设计

首先明确课程产出总目标:了解西方圣诞节的传说、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能够用德语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中国农历新年春节为例;通过对比中西方的重要节日探讨中西文化的异同。然后将该总目标具化为口头和书面表达两大产出总任务。再细化成若干产出子目标与产出子任务。该次设计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POA 理论将教学流程改成“驱动—促成—评价”3 个部分,在促成板块的各个子板块中,也包含“驱动—促成—评价”的循环链,见表1。

3 融入中国文化的促成活动设计

“促成”是POA 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要成功地完成一项产出任务,必须包含3 个基本结构:“内容促成,语言促成和话语结构促成”[1]。该环节围绕产出目标,将中德文化融入其中,按照“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原则”[2],从3 个维度进行促成活动设计。

表1 基于POA 理论的教学流程设计

3.1 子任务1:复述“圣诞传说”的故事,了解西方文化——重点内容与语言,兼顾结构

内容促成:了解圣诞故事。练习1:观看圣诞图片与视频,听圣诞歌曲,小组讨论:“对于圣诞节你了解多少? ”练习2:听课文录音,记录关键词,总结课文主题,尝试概括课文大意。练习3:泛读课文,回答问题;将文章分成几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语言促成:通过词汇学习与拓展,学习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表达,学会如何讲述过去发生的事。练习4:收集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并按照过去时与完成时进行分类,复习过去时与完成时的结构、意义与用法。练习5: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复习语法:动词的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

结构促成:根据已掌握的词汇与句法结构,尝试复述故事。

练习6:圣诞故事图片排序,描述图片。

练习7: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键词并按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分类排序。

练习8:用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故事发展提示见图1),根据导图进行口头复述“圣诞传说”故事。

图1 圣诞故事关键词思维导图示例

总共8 项练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与听、说、读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渐进性、重复性和重产出的原则,以“词→短语→句→段落→篇章”的顺序对词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由易到难,逐步深化和巩固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归纳重点信息;从简单的基础练习到需要有一定分析思辨能力的个人或小组练习,循序渐进的完成产出任务,从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2 子任务2:讲述“除夕”传说的故事——结合内容、语言,重点结构

作为中西方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圣诞节与春节是十分有可比性的。该子任务为子任务1 的延伸,在子任务1 中学生通过尝试复述圣诞故事,对讲述故事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子任务2 中,明确故事结构,完成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的产出子任务。关于春节的传说很多,此处选取“除夕”为例。除夕的故事家喻户晓,若用中文叙述一定轻而易举,但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将中文故事转换为德语故事,是该环节的重点。一方面是词汇句法的构建,另一方面重点注重结构的输入。

内容促成练习:观看除夕故事小视频,小组讨论,收集除夕故事关键词。

语言促成练习:教师补充关键词,选取除夕故事视频中的关键图片,学生尝试对图片进行描述。

结构促成:练习1:根据子任务1 练习8,讨论总结出介绍故事情节的经典五段式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练习2:将关键词按照故事情节的五段式结构制作思维导图。练习3:根据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练习讲述“除夕”故事[3]。

3.3 子任务3:对比中德重要家庭节日(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容、语言为主

相较于子任务1、2,子任务3 不仅考察语言能力,也考察文化理解力,由于基础阶段的学生语言能力有限,该环节的任务主要采用中德文结合的小组讨论形式促成,目的更多在于提升语言表达力的同时,引发对文化的思考[4]。

练习1:阅读课文2,小组讨论:德国人如何庆祝圣诞节? 以节前准备/平安夜庆祝/圣诞节当天三个节点展开讨论;练习2:模拟课文2,按照“节前准备——除夕夜庆祝——大年初一当天”3 个环节,围绕主题“Wie haben Sie und Ihre Familie das Vergangene Frühlingsfest gefeiert?(您和您的家人是如何庆祝上一次春节的?)”展开小组讨论,同时复习重点语法结构:动词的现在完成时。

练习3:结合练习1 与练习2,对比中国春节与德国圣诞节庆祝方式的异同。

练习4: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拓展对比。学生以5 至6 人为一组,从两个节日的节日起源(子任务1/2),庆祝方式,习俗及文化意义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并思考两种节日庆祝方式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5]。

3.4 子任务4: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新年“春节”——重点结构

该环节的产出任务是:完成一篇介绍“春节”的演讲稿。在子任务1、2、3 中,重点进行了内容和语言方面的促成,在子任务4 中,主要进行结构的促成设计。首先组织学生“头脑风暴”,思考要介绍一个传统节日,应该介绍哪些内容[6]。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演讲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同时强化写作基本结构的3 个组成部分。

表2 写作基本结构

演讲稿的较难的主体部分:节日起源于庆祝方式,节日习俗已在前面的子任务中进行了练习,在最后的子任务4 中,可以进一步检验前置任务的完成情况。

4 结语

该文以教材中西方圣诞节主题教学内容为依托,利用POA 的教学方法,以春节为切入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促成环节的活动设计。在各项促成练习中,尝试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多样性促成路径和选择性的输入激发学生的主动接受,进而驱动完成产出目标的兴趣。但该设计仍存在问题:如学生基础有限;对文化兴趣不足;课程课时安排有限而促成量大等。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提升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思考。

猜你喜欢
课文结构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论结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论《日出》的结构
我有我语言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