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经营成果关系研究
——基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据

2021-07-02 05:36杨娜娜
北方经贸 2021年6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准则事项

黄 成,杨娜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201620)

一、引言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审计报告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矛盾彰显的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作为信息使用者和审计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审计报告的作用也更加明显。这些方面都要求审计报告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审计报告准则的修订也提上了日程,随着2015 年IAASB 公布的审计报告准则,我国财政部于2016 年12 月发布新审计准则,其中也着重强调了关键审计事项的引入,这体现出我国审计准则紧随时代的发展,顺应新需求的趋势。

世界上主要政府机构、团体组织与我国政府均希望通过引入新的关注对象——关键审计事项,推动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提高审计报告的公众接受程度,推动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希望从审计事项对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过程进行改进与提升,从而贯彻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在上述发展趋势影响下,各国的相关人士以及工作者对这一新的变化进行细致的研究工作,同时希望这一新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发现政策是否对现在的一些状况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所收集的数据,与公司业绩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观察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的年度业绩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发现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的业绩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关键审计事项越多,公司的绩效方面就会越差,进而影响企业业绩。

二、文献综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 号》于2016年12 月公布于财政部官方网站,加强了我国准则进一步与国际准则趋同,新准则中着重提到的一点即注册会计师应该选取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与管理层沟通所发现的重点事项进行披露。因此,关键事项在审计报告中,究竟该如何列示,同时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进一步影响审计意见及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此之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此做出了很多的讨论与研究。在这过程中,关键审计事项由于时间较短(许静静等,2019),重点对其中的字段分析和政策效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提出了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政策的推行及广泛的实施,在实证方法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学者发现,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有力地提升审计质量,同时关键审计事项越多,可能对审计质量的提升程度更加明显(杨明增等,2018,张金丹等,2019)。在传统的审计报告中,从信息传递来讲,由于自身审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具有信息增量和传递效果,因此,信息使用者通过审计报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借助准则将关键审计事项添加到审计报告中的这一举动,可以通过这一段落产生的盈余信息,使投资者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报告的有用性和相关性,最终影响投资者的决定(尹蘅、李丽青等2019)。同时,由于更新的审计准则,事务所们需要在新的准则指引下,付出多于以前工作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满足新的审计准则中的关键审计事项。同时,这对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审计证据以及潜在风险都有所提升,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更高的审计质量会引起审计费用的提高,同时会使得公司的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下降(闫慢慢、庄飞鹏等2019)。

综上所述,有关关键审计事项的研究,各部分专家学者已经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并且进一步解释了新政策实施的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创新地从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的业绩出发,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认识。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将关键审计事项添加到审计报告中的这一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时,这一方式,也使得投资者可以得到超过以前的信息,进而使得风险发生可能性下降,使得投资者的行为不可控性提高,对于其负面影响更高,进而产生对企业的不信任感,最终导致投资失败。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审计信息一直是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的标准之一,在关键审计事项引入的情况下,增量风险信号可能变成信贷风险提示,从而像影响投资者一样对银行产生影响,因此,降低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基于这两种角度,研究认为关键审计事项会影响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更多的统计事项会使得公司获得更少的筹资,因此,会影响企业的现金以及经营状况的稳定程度。

第二,根据颁布的审计准则可得到关键审计事项的特征。关键审计事项是从审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事项中选取的,一是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或识别出的特别风险;二是与管理层重大判断领域相关的重大审计判断;三是当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与之前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中所重点提到的关键审计事项,也正是往往能够影响企业的财报是否被公平恰当地说明和防止重大错误发生的可能。同时,这也与我们所提到的企业层面的经营风险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以前的文章研究中(闫慢慢、庄飞鹏,2019),对 2017 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关键审计事项中,资产减值,收入以及重组事项占据了披露事项中的最大部分,这些事项均与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报表操控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这些事项对公司经营和财务风险起到了重要的预示作用,也反映了公司的经营问题,暗示着公司的业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报告中的数量越多,企业在自己的筹资过程中所受到的约束越多,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运作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负面风险,根据这一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H1:公司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与公司业绩呈现明显的负面影响,关键审计事项越多越会导致公司业绩变差。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跟随新的审计报告之后的内容,本研究选取了2017 年以来的所有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作为样本,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同时对样本进行筛选。在这一过程中,剔除ST、*ST 公司;剔除样本数据存在缺失的数据;剔除证监会分类中的金融行业公司。本研究使用的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数量数据,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以及巨潮资讯网等网站中自行整理,其余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参照张宗新等人的研究,选取资本回报率(ROA)、每股税后利润(EPS)用来解释公司的未来业绩(DEPV)。

解释变量:年度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个数(KAM)。

主要控制变量:选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审计报告意见类型(Audittyp)、资产与负债的比率(ZiChanFuZhaiLv)、企业规模(LNSIZE)、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规模(BIG4)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含义以及名称如下表中所示(表1)。

表1 变量名称解释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H1 假设,构建模型(1),其中KAM代表关键审计事项个数,DEPV 代表公司业绩,其余则是控制变量。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2)。最终收集的数据量一共为6 966 个样本,其中主要的部分解释如下:被解释变量ROA 均值0.05,标准差0.083,EPS 均值 0.49,标准差为 1.004,这说明公司之间的业绩差异存在,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解释变量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个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6,均值2,企业之间的关键审计事项存在不同,可以作为解释变量。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企业的标准差较小,说明他们之间较为接近,因此,关键审计事项可能成为影响因素。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系数矩阵

在确定相关的控制变量后,进一步分析数据,做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 所示,证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是可以进行相关研究的,没有发现之间的共线性显著,排除主要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表3 相关系数矩阵

(三)回归分析

以下是进行模型测试后的结果(表4),在此过程中,主要验证关键审计事项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分别使用ROA、EPS 进行回归,回归后对应的KAM的系数分别为-0.008 以及-0.097,两者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效果喜人。最终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业绩与企业披露的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关键审计事项数越多,公司的业绩可能越差,从而证明了H1 假设。

表4 回归结果

六、研究结论

在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学者对于新的审计报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关键审计事项与公司内部的联系。通过这一过程,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事务所给出的审计报告中涉及更多的关键审计事项时,公司的未来业绩可能会不容乐观。并且,这种关系也可能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企业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希望通过这一事实,告诉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在进行选择与判断时能够充分地利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希望企业高管,在关键审计事项得到披露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内部发展,通过这一信息提高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只利用了关键审计事项这一项数据,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可能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第一大股东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未来业绩,因此,可以通过区分企业是否具有内部控制,并进一步研究其间的联系,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准则事项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重大事项决定权探究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研究
一周重大重组事项一览
濮阳: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地有声
我国拟推行新的审计报告模式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