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02 05:36
北方经贸 2021年6期
关键词:汾河农事流域

郭 丁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汾河流域地跨山西省6 个地级市、41 个县(市、区),养育了全省41%的居民。现选取2019 年山西省文旅厅公布的汾河流域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汾河流域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文旅厅评选的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中的乡村旅游地,通过合并重复的乡村旅游地,整理得到了汾河流域58 个不同旅游发展程度的村落,运用百度坐标定位选取点要素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和结合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依据资源性质、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将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归为农业农事类、传统村落类、民俗特产类、红色文化类、依托景区类和乡村风貌类共六类。

现借助Google earth 和ArcGIS 10.2 软件,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将汾河流域58 个乡村旅游地地理坐标导入ArcGIS10.2 并叠加汾河流域地图形成矢量图,探究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二、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总体凝聚,各类不同。利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法可分析要素的凝聚、随机和均匀情况。借助ArcGIS10.2软件的最近邻指数工具计算,得出了汾河流域整体和各类乡村旅游地的最近邻指数及其相关显著性检验结果。由表1 可知,汾河流域全部乡村旅游地平均最近邻比率 ANN =R0/Re=0.7510<1,P 值为0.0003。因此,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总体趋于凝聚型分布。其中,农业农事类的ANN 为0.9054,呈凝聚分布。传统村落类的ANN 为1.0548,趋向随机型分布。民俗特产类和乡村风貌类的ANN 分别为2.2809和1.4047,呈均匀型分布。

表1 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类型

(二)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

各地市平衡分布,集聚差异大。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根据全流域六个地级市,分别统计其拥有的乡村旅游地的数量。计算得出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G=0.3717、C=0.6283,说明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在六个地市内呈较为平均分布,各地市间发展比较平衡。通过对六类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可得到农业农事类F1=41.38、传统村落类F2=20.69、民俗特产类F3=13.80、红色文化类F4=3.45、依托景区类F5=6.90、乡村风貌类F6=15.52、F’=16.95。结果表明,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状况相差较大,其中红色文化类的集聚程度最低,农业农事类集聚程度最高。总体看来,红色文化类、依托景区类、民俗特产类、乡村风貌类、传统村落类与农业农事类之间呈逐级增长趋势。

(三)市域分布特征

太原、晋中和临汾集中,吕梁、运城和忻州分散。在ArcGIS10.2 中利用Quantities 进行可视化处理,按市域分布为五个层次(图1)。具体来看,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的乡村旅游地集中性非常明显,而吕梁市、运城市和忻州市低于均匀分布比例。

图1 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等级空间分异

(四)空间分布凝聚区域

分布密度可以反映空间凝聚情况。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4.59 个/万km2,但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58 个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生成核密度图(图2)。核密度图总体呈现东密西疏,核密度估计值最高的热点区域是太原市南部,太原东部、晋中北部和临汾东南部为次密度区。另外,吕梁西部和运城南部等地区也零星地存在一些集聚区。

图2 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三、影响因素

(一)资源禀赋条件

农业和古村落资源是汾河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生产体系,主要是旅游业与农业相互融合与延伸的产物。山西农业经济总收入约占全省的一半,农业资源富集区域是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域往往集聚了农业农事类旅游资源,如太原市清徐县和晋中市太谷县。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这些留存到今天的古村落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据统计,汾河流域的“中国传统村落”共155 个,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依托。

(二)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发达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地方经济的支持。现将山西省统计年鉴中2014~2018 年各地市生产总值的均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并以1 000 亿元、2 000 亿元和4 000 亿元为分界,划分出欠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城市、较为发达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见表2)。其中,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有较成熟的产业和文化,融合产业、促进创新的能力更强,分布有更多的农业农事类和民俗特产类旅游地。依托田园风光和传统民居的乡村旅游地则多分布于中等发达城市。

表2 2014~2018 年山西省六地市GDP 总量(亿元)及经济发展程度

(三)交通区位

完备的公路交通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通达程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能在节约游客时间、经济成本的同时提高吸引力。运用ArcGIS10.2 将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与主要公路分布图进行叠加生成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广泛分布在主要公路周围,对便捷的交通较为依赖。

图3 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与主要公路的关系分布

(四)客源市场

近域客源市场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丰富的客源市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所在。旅游地距离的远近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出游意愿,这使得乡村旅游地数量向人口聚集区递增。汾河流域58 个乡村旅游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城市,如太原、临汾等地,其人口总数均在四百万以上,这也正反映了乡村旅游相对依赖人口更加聚集的客源市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现以汾河流域58 个乡村旅游地为样本,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凝聚、各类不同。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总体趋于凝聚型分布,各类分布类型不同,农业农事类在区域空间上呈凝聚分布,传统村落类趋向随机型分布,民俗特产类和乡村风貌类呈均匀型分布。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各地市平衡分布,集聚差异大。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在六个地市均匀分布,各类型集聚状况相差较大,红色文化类的集聚程度最低,农业农事类集聚程度最高,红色文化类、依托景区类、民俗特产类、乡村风貌类、传统村落类与农业农事类之间呈逐级增长趋势。三是市域分布特征。太原、晋中和临汾集中,吕梁、运城和忻州分散。四是空间分布凝聚区域,东密西疏。核密度估计值最高的热点区域是太原市南部,太原东部、晋中北部和临汾东南部为次密度区,吕梁西部和运城南部等地区也零星地存在一些集聚区。

影响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可归为四点。一是资源禀赋条件,农业和古村落资源是汾河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达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三是交通区位,完备的公路交通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四是客源市场,近域客源市场是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

(二)建议

基于对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现对汾河流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汾河流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和格局,以汾河为轴带,利用现有交通体系,形成点、线、面综合联动的旅游系统。二是培养特色乡村旅游地,形成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旅游地的魅力,依托乡村地格和文脉优势,重点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和“古村落研学游”两类核心旅游产品。三是发挥地域带动效应,形成以晋中和晋南两大旅游圈,晋中旅游圈以太原为核心,向晋中、忻州、吕梁延伸,晋南旅游圈以临汾为核心,向运城、吕梁延伸,充分发挥核心带动效应,周边旅游地积极响应,形成汾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汾河农事流域
山西省汾河二库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名单
农事 处暑
陪汾河走一走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区域联动护流域
汾河白鹭
汾河水韵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