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重之境 感忧乐情怀
——《岳阳楼记》教学与反思

2021-07-30 12:49袁菊华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滕子京贬谪岳阳楼记

■袁菊华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座楼,它历经千年,几度兵燹、天灾人祸,至今仍雄踞湖南岳阳;有这样一个人,他曾扼守西北边塞,令西夏人闻风丧胆,他站在时代之巅,永葆初衷不变。当此人与此楼相遇,电光火石间,他注定要说出那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成为有宋一代的坐标轴心,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请大家一起朗读标题。

(生朗读。)

(屏显:北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四绝”。)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

(屏显: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不唱读。)

(生诵读。)

师:大家认为哪些字词容易读错?

(生反馈交流。)

(板书)

师: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再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生讨论后完成。)

三、比读,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师:同学们,通过诵读,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感受文章大开大阖的气度和磅礴的气韵。请问大家,这篇文章在语句或者段落上有什么特点?

生1:范仲淹将诗赋中的骈句引入文章,骈散结合,独具风标。

生2:我发现有些段落之间是一种对偶式的关系。

师:很好。大家知道吗,文章初写成时,遭到尹洙、欧阳修等人的挑剔,说它“用对偶的话写景状物,语言夸饰”。大家想想看,此文如果不用这种句式会怎样呢?

(屏显:“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北宋诗人陈师道”)

师:请大家比较下面这一组文字,从语调和用词的角度,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的表达。

(屏显:①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②衔远山,吞长江。)

生1:我喜欢第②句,和第①句相比,表意一样,但语言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饬之美,读起来节奏更加简洁明快。

生2:对照“衔”和“连接”,前者更为生动,仿佛洞庭湖张开巨口,衔住远山,颇有气势;“吞”是“吞吐”之意,使用拟人手法,意蕴更丰富。

师:两句都是不错的表达。从语调和用词的角度来讲,“衔”“吞”炼字精当,更有气势,更能体现洞庭湖“波撼岳阳城”的壮观。接下来请大家给上面的句子分别标上朗读节奏符号,就诵读的角度比较一下,两句有怎样的不同。

(生标注并朗读。)

①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②衔∕远山,吞∕长江。

生:第②句的对偶简洁明快,又包含着极大的张力,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师:对偶使表现形式有繁复的变化,句内对、句间对、段间对,可谓匠心十足。同学们找到哪些?

生1:句内对有“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生2:我发现了很多句间对,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生3: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排比段,也是骈偶段。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可以对读、串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选择,标注节奏,尝试修改,两两比读,体会骈句缀玉联珠之感。

(生赏读。)

师小结:对句显辞采,韵里有乾坤。此外,大家诵读的时候要突出文中的韵脚字、双声叠韵词等。

四、辨读,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美

1.一种贬谪。

师:清人余诚说本文“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你认同吗?题目为《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不着重写楼,而要突出“贬谪”的状态呢?

生1:描写楼是为抒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情感作铺垫,贬谪中的人的心境是复杂的,或悲怨,或旷达。

生2:作者自己也被贬谪过,他能切身体会其中的深微感慨。

师:楼只是抒情的一个载体,作者在这里是别有寄托的。

2.两样风景。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包含情感的句子,尝试读出悲喜两种情绪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情感,情和景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生1:因为他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风景,由景生情。

生2:他们原本心情各异,看到不同的风景,勾出或悲或喜的情感,借景抒情。

生3:景物和他们的心情互为影响,情景交融。

师:这样的人,不管他们内心情感如何,他们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这种环境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政治环境。情随境迁,就是这些人真实的写照。请大家细细玩味一下这些景物,或称其为意象,思考景和情如何契合。

(屏显)

阴: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薄暮、虎猿。

晴:春景、波澜、天光、沙鸥、锦鳞、芷兰、长烟、皓月、浮光、静影、渔歌。

描述:这是一组(洞庭风雨∕春光明媚)的意象群。朗读:用(低沉∕欢快)的语调演绎。

3.三重境界。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说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属于两重境界,那么范仲淹和其他的迁客骚人一样吗?

生:范仲淹和他们不一样。文中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个“异”字,说明范仲淹有别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看到的悲喜之境,只是其他人眼中的阴晴之景。

师:悲喜两重景象是迁客骚人眼中的景象,表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小我”,始终囿于个人身世经历,悲也罢,喜也罢,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个人生活与情感范畴。

板书:

五、还原研读,感知范仲淹的情怀美

1.别具一种胸怀。

师:范仲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阴晴悲喜?

生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他心态平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明其政治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人生理想,“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表达他的决心。

2.别是一种形象。

师: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人又说“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至人无己”,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形象?

生1:这是一个无我的典范形象。

生2:这是一个无己的至人形象。

师:这是立于天地间的一个“大我”形象。这份“大我”超越世间一切功名利禄,和迁客骚人的“小我”形成鲜明对照。

3.别有一种归向。

师:这样的“大我”精神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发?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课外材料。材料略。)

生1:范仲淹少年时就有“先忧后乐”之志,非一时之思。

生2: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份艰苦生活的经历使他在从政生涯中总能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初衷。

生3:范仲淹文韬武略,内外兼修,其人格魅力令敌人也敬佩不已。

师: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即便在贬谪地,他也从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虑;得意处,他也不会“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他全心为公,心系于民,真正践行了“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

六、参读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

师:范仲淹归向古仁人的情怀始终不变,那么滕子京呢?他终将归向何处?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屏显课外材料。材料略。)

生1:从以上材料来看,滕子京总是“尚气”“负才”,性格难改,际遇也终将坎坷。他未必真能如范仲淹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生2:滕子京确实很有才,“治为第一”。范仲淹如此赏识他,他应该会和范仲淹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师: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其实是有关范仲淹写作意图的思考。范仲淹写作本文的意图究竟何在?从最后一句来看,作者其实是在劝勉好友滕子京。一种贬谪,两样风景,三重境界。人生无论顺逆,总在路上,与其患得患失,不如笑看风云,以宽厚之心待人,严于律己,先人后己,追求高尚的志趣情操,那么无论在哪一种境遇下,都可以活出真我。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古传颂。其语言精炼,韵律和谐,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借楼寓意,内涵深远,表达了“忧国忧民”“利泽民生”,以忧乐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抱负。最难得的是,作者和文中主要人物虽处在贬谪的人生际遇之中,但都做出了显著的功绩。

本课教学从感受语言美入手,以各种品读方式相结合,批文入情,缘情析理。

一、比读,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原文翻译,通过比较原文与翻译之间的差异,学生对原文精炼、典雅,以及富有节奏的语言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整篇文章采用对偶句式,骈散结合,结构整饬又富于变化,节奏张弛有度。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原文丰富多变的词句和抑扬顿挫的韵律,很容易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感受古文的魅力。

二、辨读,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

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没有着重描写岳阳楼,文章中处处渗透着对“贬谪”的思考。作者的写景是有所依托的,描写了阴、晴两种景象,两种景对应两种情,景情结合,引人深思。这两段对偶写景抒情段是典型美文的代表,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景和情之间的差别,辨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还原研读,感知范仲淹的情怀美

文章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丰厚的文化渊源,还原每一个相关的历史背景,文章便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岳阳楼有着千年的底蕴,不知有多少迁客骚人在岳阳楼凭栏远眺,也不知有多少动情的泪水被抛洒在洞庭湖中。教师把文章中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内涵呈现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学生对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参读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文章最后这句话,在教学中,是比较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然而,这句恰恰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直接呈现。这里的“斯人”,包不包括滕子京呢?通过本文,范仲淹又向滕子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和情感呢?结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相关背景,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滕子京曾忍辱负重的意气,让学生思考“滕子京的求书意图和范仲淹的写作意图是否能够合而为一”“范仲淹的殷切期盼和文章中所饱含的深情,滕子京能否领会”。能把这些问题想通,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内涵。

只有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读”法相结合,学生才能读出《岳阳楼记》的另一片天地。

猜你喜欢
滕子京贬谪岳阳楼记
滕子京替人追债重修岳阳楼
拥有一种“超能力”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欺世盗名”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美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