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思想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2021-08-14 08:15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题考查学科

广东 曹 谦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普通高中的教学与备考具有反拨功能,其“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备考观念,推动复习策略“转型升级”。准确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考查载体和考查要求并以其引导教学,澄清“讲什么”“怎么讲”“如何练”等问题,实现科学、高效备考,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拟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思想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一、讲什么:把握复习重点,凸显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的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解决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所必须运用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覆盖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笔者以高考“考什么”为依据,结合学情,在指导复习备考中注重把握复习重点,凸显必备知识,通过“三个比对”紧紧抓住主干知识的复习,回答了该“讲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思想政治学科面临的考点多与复习时间短的矛盾,提高了备考实效。

1.比对现行教材内容与新课程标准

当前,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两翼齐飞”,教材既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又是考试命题的“依托”,在“三新三旧”(新旧高考交叠、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更替)的高考改革过渡时期,以新课程标准来审视现行教材,有助于正确把握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趋势。比对现行教材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凡既属于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又仍然留存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的知识,可确定为主干知识。例如:把新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进行对照,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论断,我们可确定《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为“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承担社会责任”。

2.比对历年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说明书”,告诉我们高考与教材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此,比对历年高考真题,凡是历年真题反复考查的学科内容,可确定为主干知识,如表1 所示。

表1 近五年高考真题第12 题统计

分析表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供求曲线是《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通过对近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每一道高考真题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新颖情境背后的知识内容“涛声依旧”,主干知识之所以成为高考常考点,是因为它们是学习者应对未来挑战的必备知识。

3.比对现行高中教材与大学专业学习要求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高考考试内容的选取必须与高校专业学习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比对现行高中教材与大学专业学习要求,凡既属于高校专业学习要求的知识,同时又是现行高中教材的内容,可确定为主干知识。反之,未能凸显《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材”的核心功能,无助于大学专业学习、无助于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以及不利于核心价值培养的内容不会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业务培养要求规定:“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规定等”,把它与现行教材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只手”优化配置资源,始终是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考试内容的主干知识。

二、怎么讲: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科知识

“怎么讲”考验教师的复习艺术,直接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在素养立意的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生长发育的“母体”、核心素养的“栖息地”、核心素养的“用武之地”都在于问题情境,同时,问题情境又是考查载体,是把学科知识迁移到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从而把核心素养“外显”为关键行为表现的背景与依托。基于问题情境在高考命题中的作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必须告别把学生当作填塞知识的容器、反复刷题的机器,告别“背一背、默一默、讲一讲、练一练”的突击强化、简单机械的复习模式,要善于对知识专题与时政专题进行有机整合,融合知识复习与热点探究,让考点与热点成功“牵手”。

时代性是思想政治的学科特色,时政热点是日常教学和考试命题取之不尽的“富矿”,结构化的情境主要依托时政热点来创设。在复习中,我们要根据教材主线、重点知识、核心考点确定一节课的主题,从时政热点中选取适宜素材,拟定话题,围绕话题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适切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活化”学科知识。

在复习《企业的经营》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材料2019 年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引领,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

(1)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原则?

(2)请分析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情境选取了“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热点材料进行“打磨”,融合知识复习与热点探究,在创设中遵循了两项原则:

1.坚持核心价值引领

《高考评价体系》凸显核心价值引领,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对所选取的热点素材进行结构化处理。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热点素材也是丰富生动的,本着核心价值引领的原则,本题确定了科技创新的主题思想,旨在引导学生一方面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培养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有效对接学科知识

问题情境是为落实学科知识服务的,本案例中,“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对接了“企业的地位”知识、“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落实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成功的因素”等知识,基于学科任务,有机整合了市场配置资源、科学的宏观调控、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等学科知识。将知识“放回”问题情境中,看似孤立的学科知识在问题情境中整合重构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富有组织结构的整体性存在,体现了它的素养意义,学生感觉知识“有用”,学习起来才“带劲”。

三、如何练:精选精练典题,夯实学科基础

“四翼”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其中,基础性是考试命题的基础层次,也是其他层次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命题层面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具有情境简单、熟悉且结构良好、任务相对单一等特点。在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备考中,我们应基于基础性的考查要求,选择典型题例,精准把握“如何练”,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科素养、外化为迁移能力。

以2017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8 题为例: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2014 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 倍。2016 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 亿,境外消费达2 600 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 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 100 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本题反映了“基础性”要求,考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的简单运用,要求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概括我国消费品供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情境简单、结构良好,情境信息丰富具体,层次分明,而且为广大学生所熟悉,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个主题句,指出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第二段介绍了我国消费品的生产(供给)情况;第三段介绍了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状况,学生需要对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对比并通过简单推理发现问题。

精选精练典型题例,夯实学科基础,要坚持“两个下功夫”:

1.在学科语言训练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学科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包括学科特有的符号、概念及使用规则等。上题中,情境是以日常生活语言(如数据、案例等)为主设置的非专业文本材料,这需要学生根据学科任务,运用专业语言概括其中体现的特征、关系和问题。如:材料第二段,我们可以用“生产规模大,产能充裕”这样的专业语言概括我国消费品的生产情况;材料第三段,用“中高端品质的消费需求外溢”描述我国境外消费状况;通过对比,用“我国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对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描述。我们要加强“改写”训练,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典型情境进行裁剪或对热点素材进行剪辑,要求学生把素材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把非专业语言“翻译”成专业语言,训练学生在答题中“说专业的话”。

2.在学科思维训练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包括学科价值观念、学科分析框架、学科逻辑推理等。上题就涉及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寻求国内供给虽充裕但消费需求外溢的原因。强化学科思维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基于知识又跳出知识本身,抽象概括出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对高考真题进行“合并同类项”,归类分析,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列表对照近五年有关供求分析框架的高考非选择题,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如表2 所示。

表2 近五年有关供求分析框架的高考非选择题统计

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供求分析框架就是基于要素分析的框架逻辑,把“国内经济”“玉米市场”“‘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作为系统,可分解为“供给方、需求方、供求对比”三个要素,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要素层面分析,这样,将宏观的问题对象化为具体的分析角度,答题才不至于“跑偏”。学科思维是学科的精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科思维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从而提高备考实效。

猜你喜欢
真题考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玩转高考真题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中考英语真题演练(一)
“超学科”来啦
高考真题训练之化学反应原理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