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加压钩板治疗肱骨大结节Mutch劈裂型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2021-09-22 02:46刘百伟王雨辰
重庆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骨块肩袖肱骨

刘百伟,王雨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武进附属医院骨伤科,江苏常州 213161)

肱骨大结节骨折约占肱骨近端骨折的20%[1],MUTCH等[2]通过总结CT影像将肱骨大结节骨折分型为撕脱型、劈裂型和压缩型,其中劈裂型占41%。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如果大结节骨块移位超过5 mm需要手术干预[3]。本研究团队设计肱骨大结节骨折加压钩板,并成功应用于临床[4]。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劈裂型患者,应用新型加压钩板进行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与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及空心钉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劈裂型患者45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劈裂型[2]的新鲜骨折。排除标准:(1)其他Mutch分型,或者合并其他肩关节骨折者;(2)合并严重内科疾患,精神不稳定,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3)陈旧性骨折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掷硬币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加压钩板组、PHILOS组和空心钉组,各15例。加压钩板组年龄31~60岁,平均(48.93±11.35)岁;男7例,女8例。PHILOS组年龄30~62岁,平均(47.13±10.13)岁;男6例,女9例。空心钉组年龄33~65岁,平均(49.36±13.63)岁;男8例,女7例。3组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合并肩关节脱位、受伤到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基线资料比较(n=15)

1.2 方法

1.2.1手术材料

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手术材料,包括新型加压钩板(型号:30457)、PHILOS(型号:30735)和空心钉(型号:10547)。

1.2.2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沙滩椅位,选取经三角肌入路,麻醉选取臂丛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

加压钩板组:经三角肌入路切口3~4 cm,显露三角肌中间束并牵开,显露大结节骨块后,不可吸收缝线预置于肩袖,利用缝线牵引复位骨块,根据骨块大小选取合适钩板,塑型满意后放置于裸区,利用钢板的齿轮加压孔进行加压固定,其余根据实际情况锁入螺钉,肩袖预置缝线穿入缝合孔后打结固定。新型加压钩板示意图见图1。

A:正面观;B:侧面观;C:加压示意图。

PHILOS组:经三角肌入路切口6~8 cm,显露三角肌中间束并牵开,显露大结节骨块后,不可吸收缝线预置于肩袖,利用缝线牵引复位骨块。选取合适长度的PHILOS钢板置于骨折处,多枚螺钉固定。应用缝线在缝合孔对大结节骨块进行缝合加强固定。

空心钉组:经三角肌入路切口3~4 cm,显露大结节骨块,不可吸收缝线牵引复位大结节骨块,克氏针临时固定,外侧置入1~2枚3.5 mm空心螺钉。

1.3 评价指标

定义术后第12个月为末次随访时间。(1)手术参数:记录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2)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3)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愈合不良、延迟愈合、感染、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4)影像学评价:术后1、3、12个月拍摄患肩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复位丢失率(骨折块移位大于2 mm定义为复位丢失)。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3组手术情况比较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术中血管损伤。加压钩板组和空心钉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PHLI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钩板和空心钉组上述各手术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加压钩板组和空心钉组中均无三角肌力减弱;PHILOS组中2例三角肌肌力一过性减弱,但术后1个月内均恢复。

表2 3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3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评分结果见表3,加压钩板组在疼痛、前屈曲力量及总分方面均优于PHILOS组和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见表4,3组肌力和主动活动范围维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加压钩板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PHILOS组和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比较分)

表4 3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分)

2.3 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未出现腋神经牵拉损伤表现。随访过程中,加压钩板组无不良事件发生。

2.4 影像学评价

术后3个月影像检查显示:加压钩板组中15例患者均未出现复位丢失,骨折愈合。PHILOS组中12例达到骨折解剖复位;2例骨折移位小于2 mm,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1个月复查时出现复位丢失,肩外展上举活动受限,行保守治疗4.5个月后骨折畸形愈合,功能可。空心钉组中12例达到骨折解剖复位;2例骨折移位小于2 mm;1例术后1个月出现复位丢失(骨折移位大于2 mm),影像证实大结节骨块移位超过5 mm,固定失败,使用加压钩板进行翻修。

2.5 典型病例

女性患者,65岁,跌伤,术前X线片显示右侧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劈裂型,术中使用加压钩板进行固定,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见图2。

A:术前X线片;B:术后X线片;R:右侧。

3 讨 论

上肢骨折中约有3%发生在肱骨近端,该损伤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5]。由于肱骨大结节是肩袖止点,研究表明上移2 mm即可明显增加外展所需的力,并导致肩峰下撞击[6]。为了指导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已经提出了几种分型,其中应用最多的是Neer分型和AO分型。Neer分型最初将移位超过1 cm的块状骨折分为两部分骨折,但通常认为移位超过5 mm的骨块就需要手术治疗[7]。AO分型增加了与肩关节脱位相关的另一类移位骨折。Mutch分型是基于骨折形态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分型,将骨折分为3种类型:撕脱型、劈裂型和压缩型,这些类型可以在X线片上轻松识别,并且在观察者之间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方面要优于Neer或AO分型。

Mutch劈裂型骨折的治疗手段包括:传统PHILOS钢板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空心钉固定、双排锚钉固定等,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恢复肩关节功能,核心是重建肩袖的正常应力状态。目前肱骨大结节骨折并没有公认的治疗金标准,有学者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在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中,锁定钢板比克氏针张力带和双排锚钉能提供更强的固定初始稳定性[8]。临床上也有医生将跟骨钢板、微型锁定钢板、X型钢板等多种内固定材料应用于肱骨大结节骨折[9-14],有些固定材料早期固定强度虽好,但手术创伤也大。LILL等[15]认为PHILOS钢板术中需要剥离较多软组织,对大结节周围的血供干扰大,会导致大结节缺血性坏死并吸收,影响肩袖止点,最终导致肩关节功能的严重受损;空心钉虽然固定时创伤比PHILOS钢板小,剥离的范围也小,但是其固定强度有限,有研究表明其初始稳定性要低于钢板,容易发生固定早期的复位丢失,造成固定失败[16]。由于肱骨大结节专用钢板鲜有问世,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团队设计了肱骨大结节加压钩板,并进行了多个设计细节的改进,最终顺利运用于临床,解决了这一临床痛点。

本研究中,加压钩板的设计理念是保留钢板螺钉的固定优势,同时增强肩袖重建,最后尽量体现微创。作者认为,新型加压钩板近端的钩子设计,增加了骨块与肩袖的接触面积,钢板可以通过齿轮加压孔向远端方向移动,进一步压低远端钩的位置,增加与骨块的贴合度,防止肩峰撞击发生的可能。钩子扣住大结节骨块的同时,必然会刺入部分肩袖组织,但由于钩子比较细小且与肩袖一般无相对运动,所以对肩袖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引起肩袖磨损的可能性不大。但中长期的肩袖功能需要进一步的随访和观察。

综上所述,与PHILOS钢板和空心钉相比,新型加压钩板治疗Mutch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可以有效减少创伤,防止复位丢失,拥有更好的术后肩关节功能。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虽为前瞻性研究,但病例数不够多,属于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不够长,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验证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骨块肩袖肱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关键骨块技术联合解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
肩袖损伤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可吸收缝线结合Nice结在长骨干骨折游离骨块中的应用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