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微波灼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9-26 08:48廖文军
医疗装备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电切术息肉微波

廖文军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宜春 336000)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突向内腔形成的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之一,若未及时治疗,则有可能会出现癌变。内镜、抗幽门螺杆菌和手术是临床治疗胃息肉患者的常用方法,其中以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最为有效。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高频电切术已无法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原因为该术式无法切除较小息肉,且术后存在较大复发风险。微波灼除术是一种利用高热效应对息肉蛋白进行凝固,从而消除息肉的手术方法,不仅视野清楚、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而且能够清除较小的息肉,可有效控制息肉复发[1]。目前,临床上关于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微波灼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采用联合手术的方式治疗胃息肉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收治的6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及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院并行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入院并行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微波灼除术治疗的3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1岁,平均(47.98±4.27)岁;病灶部位,胃窦部11例,胃体部9例,胃底部10例;息肉直径0.3~2.5 cm,平均(1.25±0.11)cm。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0岁,平均(48.27±4.08)岁;病灶部位,胃窦部12例,胃体部9例,胃底部9例;息肉直径0.3~2.4 cm,平均(1.30±0.1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经胃镜、病理活检等检查后确诊;(2)存在恶心、呕吐、黑便、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3)胃内准备良好,可清晰观察胃黏膜;(4)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胃内准备不良,无法对黏膜情况进行观察;(2)正在使用药物保守治疗;(3)合并炎性肠道疾病;(4)存在胃部手术史;(5)存在心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6)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7)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术前,需准备好手术设备,包括日本奥林巴斯生产的z80型内镜、美国康奈生产的7550型高频电发生器和WNZ-IC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对患者注射5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伤害浦津林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244,规格 5 ml︰0.1 g),5 min后指导其取左侧卧位,然后常规插入电子内镜,探查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形态等,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病灶,使息肉充分暴露。

对照组采用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电凝指数设置为3.5~4.0,电切指数设置为2.5~3.5;对于无蒂息肉患者,可先进行牵拉、吸引,以形成假蒂,然后再行电凝切除;对于短蒂息肉或长蒂息肉患者,先使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然后将其慢慢收紧,提拉头蒂交界处,使用先凝后切的方式反复凝切息肉,直至基底部发白再彻底切除,时间控制在1~3 s;操作完成后需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以便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试验组采用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微波灼除术治疗:高频电切术的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对于直径<0.5 cm的息肉使用微波灼除术切除,在内镜辅助下,将微波探头由活检孔道缓慢插入,直至病灶顶部,然后加压点灼,对病灶部位进行辐射治疗,微波电流设置为90 A,持续时间为6~10 s,直至息肉发生局部汽化或变成白色凝固体;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微波探头进入内镜,探头需伸出1.5 cm以上,避免因探头过热而对内镜造成损伤。

在对两组操作结束后,均需观察其息肉残端是否切除完整、有无渗血等情况,术毕需吸净患者胃肠腔内的残气;提醒患者术后24 h禁食,24 h后可进食流质食物,然后改为半流质,最后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3 d;术后1个月内尽量勿进行体力劳动;若患者存在出血情况,则给予其止血药物治疗;若出现上腹部疼痛,则给予抗溃疡、解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息肉一次切除成功率。切除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且基底部凝固变白[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上腹部疼痛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息肉一次切除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息肉一次切除成功率为70.00%(21/30),试验组为93.33%(28/30);试验组息肉一次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见表1。经对症治疗后,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均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胃息肉主要起源于胃黏膜细胞,临床无典型症状,所以不易被察觉,通常是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根据病理特征,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临床常采用内镜诊断该疾病患者,其具有图像清晰、对患者损伤较小等优点,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胃息肉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球形、柱形、丘形、卵形等,大部分患者的息肉较为光滑,少部分患者伴出血或糜烂。手术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主要方法,传统手术可完全切除息肉,从而根治疾病,但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术后康复。内镜可以清晰地呈现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形态,除了用于诊断,临床主张在治疗过程中结合内镜准确清除病灶[3]。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属于微创手术,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此外,该术式止血效果良好,切口较小,有效控制了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良好。高频电切术是在高频电压、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进而对组织进行切割、分离(不会对神经肌肉造成刺激),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4]。但高频电切术对胃穹窿、胃角小弯侧息肉的操作难度较大,术后极易复发,无法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微波是一种频率为0.3~300 GHz、波长为1~1 000 mm的电磁波,其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微波灼除术可选择性加热病灶部位,操作时无需使用圈套器,对广基息肉、带蒂息肉、胃穹窿及胃角小弯侧位置的息肉均具有良好疗效,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手术风险较低,不会出现出血、穿孔等情况[5];在微波灼除术中,病灶组织温度上升至42 ℃即可抑制细胞呼吸,甚至还能抑制病灶细胞的增殖,加快受辐射细胞的失活、死亡;此外,微波可以将水分子蒸发,从而产生凝固作用,进而达到止血、灼除息肉的目的,进一步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联合微波灼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电切术息肉微波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为什么
一种USB 接口的微波开关控制器设计
微波冷笑话
高危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部分电切术治疗体会(附43例报道)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对比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