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技术在舟骨及月骨坏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6 08:48王成康昭河郭谦陈晓剑周宇
医疗装备 2021年16期
关键词:舟骨骨坏死显微外科

王成,康昭河,郭谦,陈晓剑,周宇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 (江西吉安 343000)

舟骨、月骨坏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尚不明确月骨坏死的病因,多认为缺血性改变、循环系统障碍、创伤等与月骨坏死有关。舟骨坏死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出现了局部舟骨骨折,尤其是腕部舟骨骨折之后极易引起坏死[1]。舟骨、月骨坏死一般治疗时长为6~8周,超过这一时期后,患者极易出现肿胀、压痛,且在局部用力或负重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加重坏死程度[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舟骨、月骨坏死患者,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及运动能力[3]。但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手术质量[4]。本研究以显微外科技术为核心,以50例舟骨、月骨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比较,对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舟骨、月骨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动态随机数值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9岁,平均(67.01±4.01)岁;病程1.1~3.5年,平均(2.30±0.40)年。对照组男20例,女5例;年龄58~77岁,平均(67.05±3.01)岁;病程0.9~4.2年,平均(2.55±0.5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舟骨、月骨坏死;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患有严重脏器疾病;存在视力障碍及听力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进行修复:入室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的患肢外展于手术桌上,对手术区域皮肤实施常规消毒;手术时,由手术医师取腕掌侧入路做一长约4 cm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拉开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暴露腕桡骨下端,解剖游离腕背血管网和骨间掌侧动脉的背侧支,血管周围保留4 mm的筋膜,根据血管蒂的长度在桡骨远端背侧切取10 mm×4 mm×5 mm的骨瓣备用,注意保持骨膜的连续性,随后暴露坏死舟骨、月骨,刮除断端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凿出断端硬化骨并使用刮勺刮除坏死骨至新鲜骨面,彻底止血、冲洗后打入2枚空心螺钉导针,透视见导针固定良好后测深,再将空心钻扩孔拧入2 cm双加压空心螺钉,再次透视见螺钉位置较好、长度适合后使用摆锯于腕舟骨腰部凿取10 mm×4 mm×5 mm骨槽,切断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的近端,以腕背血管网为中心,旋转带血管蒂的骨瓣,并将骨瓣嵌于骨槽中,使用直径为1.2 mm克氏钉固定,将骨瓣的骨膜和腕背软组织缝合,修复腕背侧韧带,最后冲洗切口,修复鞘管,逐层缝合皮肤,行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石膏固定功能位。

试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入室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的患肢外展于手术桌上,对手术区域皮肤实施常规消毒;手术时,手术医师在显微镜(上海晚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HDX-4A型)直视下,沿患者第2掌骨背侧做4 cm弧形切口,从腕背侧到示指、中指掌指关节平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两侧掀起皮瓣,在切口近端,将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向桡侧牵开,拇总伸肌和示指伸肌向尺侧牵开,充分暴露腕背动脉弓以及坏死的月骨、舟骨和未塌陷的软骨,寻找第2掌背血管束,并向远端游离,切取包含血管周围神经、骨膜、骨皮质的10 mm×5 mm×5 mm骨块,当带血管蒂骨瓣完全游离后放松止血带,观察出血情况,确认骨瓣血液循环良好后可进行移植,植入前在月骨的软骨下使用刮勺刮除坏死骨质,直至有足够间隙容纳移植骨块,然后使用空心螺钉或克氏钉固定,充分止血、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皮肤,行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石膏固定功能位。

术后抬高患者患肢消肿,且行保温处理,并嘱患者禁止吸烟;此外,常规行预防感染、解痉、抗凝治疗,并定期对切口进行换药;术后第2天可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及各指屈伸活动锻炼,术后2周拆线,并行石膏托固定保护6周,6周后去除固定,无负重条件下行腕关节功能锻炼。两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进行手腕活动;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手腕基本转动;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手腕无法活动;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生命质量: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包括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3项,分值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高。(3)风险事件:比较两组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关节僵硬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

试验组自理能力、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舟骨、月骨坏死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伴随坏死程度的加重,机体会吸收坏死骨骼及其周围组织,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及肿胀程度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潮红或皮肤温度逐渐升高,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局部软组织感染或流脓,严重影响身体健康[5-6]。

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舟骨、月骨坏死患者,常规舟骨及月骨切除术可有效刮除断端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凿出断端硬化骨并刮除坏死骨,在经空心螺钉、克氏钉固定后可有效补充血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该术式会出现加压不足的情况,且术中局部创伤较大,操作复杂性较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关节僵硬等风险事件,降低手术效果的同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自理能力、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为,显微外科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患处,便于术中充分暴露坏死月骨和舟骨,方便手术医师精确进行解剖及移植操作,利于降低手术创伤性及术后风险事件发生风险[7];且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手术医师重建坏死部位的局部血供,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8]。

综上所述,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舟骨及月骨坏死修复中,可优化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猜你喜欢
舟骨骨坏死显微外科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骨坏死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观察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重庆地区副舟骨和副舟骨源性疼痛与平足症患病率及多因素相关分析*
应用SPECT-CT指导痛性Ⅱ型副舟骨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