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6 08:48林辉
医疗装备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诊断仪内瘘穿刺针

林辉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维持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动静脉内瘘穿刺因其不易受到感染,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可维持充足血流量,保证治疗效果的优点,成为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方式[1]。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进展,以及肥胖患者逐渐增多,加上频繁的静脉穿刺输液,导致患者静脉条件变差,内瘘穿刺难度增加,影响透析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掌上超声可实时引导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2]。鉴于此,本研究选取50例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探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1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按照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0~66岁,平均(58.69±4.12)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4例,肾小球肾炎16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50~67岁,平均(58.73±4.19)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5例,肾小球肾炎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3];无穿刺禁忌证;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1个月;每周血液透析3次。排除标准:合并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超声检查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取平卧位,穿刺前行物理触诊评估,护士左手固定患者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寻找至合适位置后,固定穿刺针。

观察组通过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血管情况,行定位穿刺:穿刺前,由专业医护人员使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优途科技有限公司,型号:掌声mSonics MU1)在患者血管通路大致走形区域涂抹耦合剂,将超声诊断仪自吻合口处,向近心端,扫描内瘘流出静脉解剖结构,探查出血管是否存在曲折,并使用记号笔标注血管走形,经纵切联合横切评估出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穿刺点,近心端术扎止血带,并涂抹无菌耦合剂,操作人员直视显示屏,以适宜力度将无菌探头紧贴皮肤,探查目标血管的横断截面图像,左手保持探头稳定,右手持针选择适宜角度穿刺,在显示屏显示穿刺血管后,降低穿刺进针角度,继续进针至管腔中央,保证纵切确定针尖位于管腔中心部位。

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1个月内穿刺总次数,并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即第一次针尖进入皮肤再进入血管,有充足的血流量,透析时血流量可达200 ml/min,静脉压监测处于80~200 mmHg;穿刺点周围无渗血、血肿症状)。(2)穿刺期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评估患者穿刺疼痛水平,量表共计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3)记录两组穿刺期间是否出现皮下血肿、渗血、穿刺点硬结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38%(182/185),高于对照组的91.15%(17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1,P=0.002)。

2.2 两组穿刺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为(3.10±0.54)分,低于对照组的(5.12±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5,P=0.000)。

2.3 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皮下血肿、渗血、穿刺点硬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的关键,动静脉内瘘因具有较好通畅率,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仅凭借护士的经验进行,缺乏临床实际性,存在盲目及主观性,且易出现穿刺失败情况,引起患者恐惧、害怕情绪,增加穿刺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选择适宜的、可评估血管情况的穿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在评估动静脉内瘘中具有无创性,且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可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参数,在临床应用较广。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穿刺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可提高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疼痛水平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在于,操作者在显示屏中可直观看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深浅、血管内径、血栓等情况,对内瘘直径、距皮深度进行评估,然后确定进针方向、位置等,减少针尖造成的机械损伤,维持针尖在理想位置,有效提高穿刺准确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扎穿血管造成的血管后壁血肿[5-6];穿刺时针尖会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增加患者疼痛程度,穿刺的失败或是重复穿刺会进一步增加疼痛感,而经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引导后,可降低反复穿刺风险,减少穿刺针对血管壁的摩擦,减轻患者疼痛水平[7];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需长期反复穿刺,可能会损伤内瘘血管内膜,导致血管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瘢痕,导致穿刺针无法与皮肤紧密贴合,造成渗血、皮下血肿等并发症,降低患者透析质量,而应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可准确定位血管情况,有效减少反复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8]。

综上所述,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应用于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可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疼痛,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诊断仪内瘘穿刺针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日立EUB 8500E彩色超声诊断仪的维修与升级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拐形可注水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的应用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李剑锋:用技术进步促进诊断仪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