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功能康复仪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6 08:48彭丽陈陪能陈苗
医疗装备 2021年16期
关键词:患肢偏瘫康复训练

彭丽,陈陪能,陈苗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内科 (福建漳州 363000)

卒中具有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等特点,多数治疗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给其生活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卒中后脑细胞死亡、脑组织损伤往往不可恢复,但神经功能可通过训练改善,因此,加强术后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常规康复训练周期长、起效慢,患者的依从性差,训练效果欠佳。神经功能康复仪是一种无创电刺激理疗仪,可对脑神经、肌肉神经进行电刺激,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联系,最终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神经功能康复仪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62~72岁,平均(67.14±1.65)岁;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1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2~72岁,平均(67.12±1.69)岁;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卒中的诊断标准[2],且存在偏瘫症状;生命体征稳定;在发病前肢体功能正常;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神经退行性疾病;合并心肌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合并骨质疏松。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干预,具体如下。(1)肢体摆放:根据患者坐、卧、侧躺等体位指导其摆放肢体,避免褥疮、痉挛发生,减轻神经血管压迫症状,且每隔2 h协助患者更换1次体位。(2)被动运动:早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即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被动训练,适当抬高患肢,并定期按摩关节和肌肉,方向由患肢远端至近端,按摩和训练次数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3)主动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较轻松的功能训练,如翻身、握手、活动关节等,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可协助其开展起坐训练,训练平衡感;早期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训练,循序渐进地诱导其进行主动训练,30~40 min/次,2次/d。(4)患肢刺激:采用5~10 ℃冷水和40~45 ℃热水交替擦拭患肢皮肤,并采用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法对患者进行物理刺激,且将患者常用的书籍、生活用品摆放在患侧,引导患者主动训练,注意各项刺激均需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进行。(5)日常生活训练:当患者可自行坐起和支配患肢时,鼓励其自行穿衣、吃饭、洗漱等,提高手指灵活度;在训练初期,由责任护士陪同进行,逐渐过渡至患者自行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功能康复仪干预,具体如下。(1)脑电仿生电刺激仪(上海仁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VFT-012M型)干预:仪器使用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洁患者双耳后突处,将电极片分别贴于耳后侧乳突表面,协助患者佩戴磁疗帽,调整电磁感应治疗位置,固定好弹力绷带;打开仪器电源,选择治疗模式(包括常规、夜间、脉冲、连续,根据患者需求选择),设置治疗时间为20 min,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治疗强度;治疗结束后关闭电源,取下磁疗帽和电极片,1次/d。(2)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常州思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HB61BE型)干预:仪器使用前,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洁环状软骨及下颌部位,并将电极片贴于环状软骨及下颌之间,打开仪器电源,设置低频刺激,每刺激1 s,间隔3 s,刺激强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以患者耐受或见吞咽动作为宜,若患者可用语言表达,以询问颈部无针刺感为宜,治疗结束后关闭电源,取下电极片。治疗时间为30 min/次,1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包括意识、凝视功能、面瘫、语言、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8个项目,共4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损伤越严重[3]。(2)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包括穿衣、进食、洗澡、如厕、步行、上下楼梯、个人卫生、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床与轮椅转移10个维度,共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偏瘫是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患者可表现为语言、运动及认知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还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待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对降低患者残疾率具有重要的意义[5]。传统的康复训练虽可逐渐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训练周期较长,部分患者伴有负面情绪、缺乏自信、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神经功能康复仪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经分析,其原因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采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通过电极片和仿人体磁场的磁疗帽对脑部进行电磁刺激理疗,有利于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6],同时还可引导患者脑电、脑磁活动趋向正常化、秩序化,改善神经功能;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通过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准确测量患者的肌肉电信号,将患者意识不到的生物信号肌电值显示在屏幕上,指导患者根据仪器屏幕显示的动作及运动时间展开康复训练,同时通过语音鼓励有助于使患者在视听觉及肢体感觉上接受多元刺激,可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帮助其克服惰性情绪[7],此外,还可检测出患者意识信号变化程度,自动调整肌电检出阈值,不断提高患者意识信号,督促其不断进行增强训练,如此反复训练可改善患肢和已破坏的肌肉残余功能,最终重建神经及肌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8]。总之,采用神经功能康复仪训练更加安全,可避免常规训练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且仪器操作简单、清洁卫生、性价比较高,可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综上所述,神经功能康复仪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患肢偏瘫康复训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