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20 02:53冯瑶谢剑史文心周郦楠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解剖学人体模块

冯瑶, 谢剑, 史文心, 周郦楠

医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就是人体解剖学,它是医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医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启蒙意义。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时很感兴趣,理科生在高中学习过生物,来到医学院校接触人体解剖学,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学习起来相对不那么吃力,而对于文科生而言,这层知识的“窗户纸”很难捅破,因其中存有众多医学术语,如何让学生记住知识并构建医学思维模式,是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到知识枯燥乏味、课堂沉闷,对学生未完全起到期待中的作用。为构建出一套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2+4”教学模式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中。“2+4”教学模式由“2个指导思想、4种教学形式”组成。2个指导思想,即从职能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在讲授“岗位知识”的基础上,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1];4种教学形式,即“模块式”、“案例式”、“平台式”和“一体化式”4种教学形式。现将方法与成果报道如下。

1 构建人体解剖学“2+4”教学模式

1.1 制定课程新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

1.1.1 制定课程新标准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新标准,重新设置课程结构,将此核心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如在课程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依据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渐进式地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体现在课程中,于此基础上,编写人体解剖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大纲。

1.1.2 制定教学评价体系 (1)借鉴科学的评价机制,提出“三个坚持”[2]。①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和学生双向评价;②坚持评价方式多样:期末考试和阶段测试综合评价;③坚持评价内容全面:不仅包含对知识的掌握,还包含对能力的提升,如考试内容设计成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实操题,这样使考核内容不仅体现了书本知识,还包含面向岗位的能力测试。(2)问卷调查:制作问卷模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总结问题,间接地反应教学效果。(3)数据分析:通过对学生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效果。

1.2 “模块式”内容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符合专业特色、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核心思想的课程内容,将这一内容以“模块”为依托表现在课堂,如“基础模块”(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专业模块”(专业知识)和“拓展模块”(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展)[3]。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对接,并在“模块”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在学习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即“基础模块”)的过程中,以突出护理临床常用操作技术为目标,设立“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如在学习运动系统时,重点讲述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的骨和肌肉位置、骨性和肌肉标志(即“专业模块”),并同时拓展专业知识至临床护理操作中常用注射和穿刺部位的定位(即“拓展模块”);在学习脉管系统时,重点讲述全身主要动静脉和浅静脉的走行(即“专业模块”),并同时拓展专业知识至护理常用静脉注射部位(即“拓展模块”)。“模块式”教学形式更好地将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案例式”职业体验——增设职业化体验小课堂

为打破沉闷课堂,在教学环节中增设职业化体验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角色”学习,对掌握专业知识更有效率。根据知识点设计“案例”,构建“案例式”职业体验[4]。以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循环系统”的“上肢静脉”为例,设计情景:①交代学习目标:掌握“上肢静脉”的走形和分布特点,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打下基础。②情景布置:提前将无菌碘伏和棉签放置在中间的标本桌上,以自愿为前提,随机抽选两名学生扮演护士和患者。③情景模拟:事先设计一份化验申请单,以“肝功能检验”为案例,让学生熟悉临床进行药物注射、输血和采血的常用部位。通过棉签和碘伏的擦拭以及手部触摸,感受常用采血部位的3条静脉分布。④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护士”和“患者”的表现,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评价,并让“护士”和“患者”说出学习专业知识后进行职业体验的感受。

1.4 “平台式”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搜集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课件、微课和动画等),搭建人体解剖学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平台式”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随时主动学习,实现“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借助云班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网络资源库,其中包含云教材、云课件、考题题库等网络资源内容,仅2019级学生加入的成员就超过了400人,授课期间每天在线人数超过60人次。“平台式”自主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实现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成功把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

1.5 “一体化式”过程教学——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体式教学”,核心思想是在“做”上“教”。“教学”,并非简单的“教+学”,要打破“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做”相结合的“一体式”教学[5]。教师在“教”的同时敦促学生自主地“学”,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以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骨”为例,教师在讲授完椎骨的一般形态后,让学生分组研究和讨论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分别对“颈椎”、“胸椎”和“腰椎”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分组介绍。如此的“一体化式”过程教学实现了以下几个目的:①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②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双结合的教学。③在“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做”的环节,实现人体解剖学“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式”过程教学。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感。

2 “2+4”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

2.1 运用对象

2020至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本院2020级护理专业4个班学生(共112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组(1班和3班,共55人)和试验组(4班和5班,共57人)。对所有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年龄及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运用方法

本院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为60学时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两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授课教材均采用余彦戈果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实施“2+4”教学模式。

2.3 教学评价

2.3.1 成绩考核评价 成绩包括期末考核成绩和阶段考核成绩两部分,每部分均包含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考核。期末考核成绩以卷面分数形式表现教学效果,占总成绩70%;阶段考核是对课堂表现和随堂测试两部分内容综合评分,占总成绩30%,课堂表现主要体现“一体化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成果。90~100分视为优秀,80~89分视为良好,70~79视为中等,60~69视为差,60分以下视为不合格。

2.3.2 课堂感受评价 在最后一次课结束前,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放至试验组学生,问卷内容包含“专业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和“课堂氛围满意度提升”5个方面,每方面包含“对评价内容持肯定态度”、“对评价内容持否定态度”和“对评价内容持中性态度”3个备选项。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结果

两组学生均全部参加考评,无缓考,综合成绩及格率均为100%。其中,试验组的均分高于对照组[(82.96±9.12)vs.(76.16±12.23),t=3.236,P<0.001]。试验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17.54%vs.5.45%),差率低于对照组(12.28%vs.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良好率及中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综合成绩分段比较[n(%)]

3.2 试验组学生课堂感受反馈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对“2+4”教学模式课堂感受反馈较好,各项内容的肯定率基本高达90%以上,见表2。

表2 试验组学生对“2+4”教学模式课堂感受的反馈结果[n(%)]

4 讨论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功能、定位和办学宗旨更强调实用性、专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如今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发育阶段,只有在高职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的改革、摆正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才能正确研究和发展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本研究表明,绝大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实施“2+4”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此教学模式能够提升专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课堂氛围;对两组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试验组的均分和优秀率均明显超过对照组。

综上所述,“2+4”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在其他基础医学教学甚至专业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解剖学人体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人体可笑堂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