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MRI在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及与PET/CT比较研究

2021-10-29 01:48郑冬刘怡刘家金李科徐白萱田嘉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胃壁敏感度准确率

郑冬,刘怡,刘家金,李科,徐白萱,田嘉禾*

1.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10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北京 100853;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北京 100853;*通信作者 田嘉禾 tianjh301@163.com

胃癌居恶性肿瘤第五位、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1]。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及病死率约占全世界的44%和50%[2]。PET/MRI已应用于16种以上肿瘤疾病,其诊断效能与PET/CT相似或更好[3-7]。由于呼吸和胃蠕动运动伪影,既往MRI很少应用于胃部。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胃部,有研究显示MRI 在T 分期准确率约83.5%~92.7%[8-9],这也为PET/MRI应用于胃部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拟评估PET/MRI 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并与PET/CT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胃癌30例。纳入标准:胃镜确诊胃癌,年龄>18岁,无胃癌治疗史,无PET和MRI检查禁忌证。排除标准:有其他肿瘤,有梗阻或出血并发症。本研究经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第S2017-119-01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8F-FDG PET/CT显像 患者空腹6~8 h,空腹血糖<11 mmol/L。平卧约20 min后静注18F-FDG显像剂,用量约为5.5 MBq/kg,休息40~60 min,排空膀胱,饮800~1 000 ml生理盐水后仰卧,扫描范围为颅底至大腿中部。PET/CT(西门子)扫描方案为CT扫描:管电压120 kV,电流40~100 mAs,层厚5.0 mm,螺距0.75,重建层厚3.0 mm;PET扫描:2~2.5 min/床位,每人5~7个床位。

1.318F-FDG PET/MRI显像 PET/MRI(西门子)在PET/CT检查3 d后进行,检查前准备及注射显像剂用量与PET/CT检查相同,扫描包括全身扫描(头到腹股沟,时间约30~40 min)及胃部精细扫描(左侧膈肌至肾门,时间约20 min),胃部扫描参数见表1。

表1 MRI各序列扫描参数

1.4 图像分析 在Syngo-True D工作站(西门子)得到MRI、CT图像与PET图像的融合图像。由3位具有至少5年PET/CT和2年PET/MRI经验的核医学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分期标准为第8版TNM分期系统。PET/CT分期分析:根据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厚度占胃壁厚度约50%这一解剖基础上观察融合图像PET高代谢区占据胃壁深浅程度判断T分期(图1)。PET/MRI分期分析:PET主要作用为发现、定位病灶,MRI图像印证高代谢区域是否为病灶,如确定为病灶,由于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水量多,T2WI呈高信号,可与内层稍低信号黏膜层、外层低信号肌肉和浆膜层达到分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T分期判断(图2)。淋巴结转移标准:①短径>5 mm;②中心有坏死征象;③DWI呈高信号,且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上呈低信号;④代谢高于本底。2位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分析图像,结论不一致时,由第3位医师进行判断,并与其他2位医师达成共识。首先分析PET/CT 图像,4 周后打乱顺序分析PET/MRI图像,以减少回忆偏倚。阅片者确定T1~4、N0~3及M0或M1。

图2 PET/MRI的T分期影像。A、B.男,58岁,影像及病理诊断为T1期。T2图像显示胃小弯局限性胃壁增厚,呈高代谢,低信号病灶局限于黏膜下层高信号影中,高信号尚连续(箭)。C、D.女,46岁,影像及病理诊断为T2期。T2像显示贲门部局限性胃壁增厚,PET高代谢,病灶突破高信号的黏膜下层局限于胃壁肌层,肌层的低信号影尚连续(箭)。E、F.男,68岁,影像及病理诊断为T3期。T2显示胃窦局限性壁增厚,PET为高代谢,低信号病灶浸润整个胃壁,浆膜面光滑(箭)。G、H.男,74岁,影像及病理诊断为T4期。T2像显示胃贲门部壁不规则增厚,PET高代谢,增厚胃壁边缘不规则,低信号病灶浸润整个胃壁,突入胃周脂肪层(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MedCalc 12.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作为TNM分期“金标准”,计算PET/MRI及PET/CT对胃癌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各成像模态在T、N、M期的诊断能力。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总准确率。采用De Long检验比较AUC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分期 26例患者接受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1例在术前化疗后接受姑息性胃切除术。腹膜种植、肝脏、腹膜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各1例。胃癌组织类型见表2。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分期见表3。

表2 30例胃癌患者临床及肿瘤特征

表3 胃癌患者病理分期及影像学分期[例(%)]

2.2 诊断效能分析

2.2.1 T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体T分期,PET/MRI与PET/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9%(20/26)和57.7%(15/26)(χ2=3.2,P>0.05)。PET/MRI与PET/CT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各期AU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在T1和T4期,PET/MRI 的诊断敏感度均为100%,PET/MRI 和PET/CT 对T4 期的特异度均为75%。PET/MRI 或PET/CT在T2和T3期表现较差,PET/CT在T3期的敏感度仅为25%。T分期的代表性病例见图1、2。

图1 PET/CT的T分期影像。A、B.男,58岁,影像及病理诊断均为T1期。胃体近贲门区局部胃壁增厚伴高代谢,高代谢区域未达正常胃壁厚度的1/2,考虑病灶未突破胃壁黏膜下层(箭)。C、D.女,46岁,影像及病理诊断为T2期,贲门部胃壁局限性增厚并高代谢,高代谢区域深度>1/2但未达到胃壁边缘,考虑病灶突破黏膜下层,但未侵犯胃壁全层(箭)。E、F.男,68岁,影像学诊断及病理为T3期,病灶位于胃窦部,高代谢病灶深度达到胃壁边缘,但胃壁边缘光滑,考虑浸润胃壁全层,但未侵犯浆膜(箭)。G、H.男,74岁,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T4期,贲门胃底部胃壁局限性明显增厚,呈高代谢,其范围覆盖胃壁全层并向外突,考虑病灶突破浆膜(箭)

表4 PET/MRI与PET/CT诊断效能的比较

2.2.2 N和M分期的诊断价值 PET/MRI和PET/CT对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3.8%(14/26)和34.6%(9/26),而对N0与N+的准确率分别为84.6%(22/26)和73.1%(19/26)。PET/MRI对N0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73、0.93和0.85,PET/CT为0.67、0.79和0.77,两者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1期PET/MRI和PET/CT的AUC分别为0.63和0.53(Z=2.16,P=0.03),N2期的敏感度分别为0.25和0.20。对N3期,PET/MRI与PET/CT的敏感度分别为0.67和0。图3显示PET/CT判断为阴性的小淋巴结,PET/MRI通过DWI图像高信号及ADC图像低信号判断为淋巴结转移。PET/MRI和PET/CT均未对腹膜种植转移做出正确诊断,但对于其他3例肝脏、腹膜后淋巴结或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两者的检出率相似。

图3 男,48岁,胃窦低分化腺癌。增强CT(A)及MR T2WI(B)见8组区域直径3 mm小结节(箭头),PET图像(C)局部代谢不高,考虑良性小淋巴结,而DWI(b=800 s/mm2)图像(D)呈明显高信号,ADC图(E)呈低信号,考虑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F)。图中可见转移淋巴结(箭头)、胆总管(箭)、胃窦腺癌原发灶(星号)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18F-FDG PET/MRI由于呼吸或胃蠕动引起的运动伪影以及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使其在胃癌中的应用受限[10]。有研究表明,MRI在胃癌分期中的表现优于CT[11]。

3.1 T分期分析 根据第8版AJCC TNM胃癌分期系统[12],T3期定义为肿瘤穿透肌层至浆膜下结缔组织而未侵犯浆膜,浆膜下结缔组织的厚度小于胃壁的1/10,因此难以识别。PET/MRI可提供高分辨解剖资料,有望优于PET/CT。PET/MRI的敏感度高于PET/CT,AUC也大于PET/CT。尽管两者在T3期均未达到最佳效果,但PET/MRI具有优势。两者对T2分期的敏感度较低,是由于多将其误诊为T3期。与PET/CT相比,PET/MRI在诊断T2或T3期的错误较少,其识别T1和T4期的准确率极高。PET/MRI对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6.9%,PET/CT为57.7%。由诊断实验和图像比较结果可见,PET/MRI在T分期方面的表现优于PET/CT。

3.2 N分期分析 转移性淋巴结中一部分很难通过影像学发现,因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是大小依赖性的(从>5 mm到>1 cm)[13-15]。然而,转移性淋巴结并不总是会肿大[16]。本研究中,有病理诊断的淋巴结768例,转移性淋巴结126例,直径<5 mm者占58%(73/126),PET高代谢者仅占9.5%(12/126)。此外,肿大淋巴结并不总是转移,可能是由于炎症而肿大[17]。以上结果显示,通过大小依赖性或代谢标准进行准确的N分期极其困难。根据既往经验及文献报道,转移

性淋巴结可通过DWI和ADC图像信号变化而不是大小识别,因此PET/MRI可以识别更多的转移淋巴结[18]。PET/MRI N分期的总准确率为53.8%,PET/CT的准确率为34.6%。在N3期,PET/MRI的诊断正确率为4/6,PET/CT的诊断正确率为0。PET/MRI诊断N3期10例(其中4例真阳性),PET/CT仅诊断1例(其为假阳性)。以上结果支持PET/MRI比PET/CT更能识别转移淋巴结的观点。因此,PET/MRI是N分期较好的成像技术。

3.3 M分期分析 本研究中,PET/MRI与PET/CT在M分期腹膜种植均未能做出正确诊断。既往研究显示PET/MRI诊断M分期表现满意,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不能支持这一结论。肝转移图像表明PET/MRI在诊断肝脏病变和预测可切除性方面有显著优势。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小,尽管绝大多数指标PET/MRI优于PET/CT,但不能确定2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仅在N1期AUC上有显著差异。另外,胃切除离体淋巴结清扫术(EVD)可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比无EVD组N分期更准确,无EVD组中28%的病例分期不充分[19]。可能需要将EVD与PET/MRI相结合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PET/MRI在N分期中的真实价值。

3.5 PET/MRI的优势 首先,PET/MRI对T1和N0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率:T1期100%;N0期85%),可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证据。其次,与其他检查相比,PET/MRI可识别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在临床实践中,T分期主要用于确定新辅助化疗的必要性,但如果有更精确的N分期证据,外科医师可提供更准确的手术选择和化疗。一般在增强CT或超声内镜首次评估胃癌后,如有疑似的转移性病变,则可行PET/CT。如有肝转移,将行MRI检查。整个过程时间长,费用昂贵。而PET/MRI可以在1~2 h内为临床决策提供全身和局部的证据,其成本仅与PET/CT相当。

总之,PET/MRI在T、N分期方面优于PET/CT,其通过优化MRI序列平扫即可对胃壁分层,功能成像与代谢显像结合有望在N分期中更具优势,其在胃癌中的应用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胃壁敏感度准确率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空腹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