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点” 让情境体验教学法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12-02 11:01张春玲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张春玲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课程育人的主阵地。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立足课堂,巧设情境,找准学生体验感悟的“触发点”、课堂活动的“合作点”、知行合一的“联结点”,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积极主动思考、提升思想境界、涵养道德品格,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實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创设知识与生活的价值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展示教学艺术的最大舞台。聆听一堂精彩的授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如沐春风,历久弥新。2020年,在辽宁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核心团队建设的现场会中,笔者聆听了沈阳市南昌中学戴启慧老师的一堂公开观摩课——“凝聚价值追求”。戴老师由时政热点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生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下基础,给在场教师以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其中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细致揣摩,深受启发。

一、找准情境创设“触发点”,促进生本课堂学生的体验感悟

2016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从文本课程设计转向体验课程设计,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引领正确行为,打造生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德育的主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课堂情境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新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唯有在其被学生所追求,并得到亲自体验的时候,才可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财富。”这充分说明学生亲身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认识事物,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升华,反思内化,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规范思想道德行为。学生在各种体验中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在交流互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不断形成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面的核心素养。

戴启慧老师讲授的“凝聚价值追求”这一框题的教学内容包含两目:第一目“高扬民族精神”,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第二目“构筑中国价值”,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的内涵,使学生理解价值观在当今的集中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节课总体来看,授课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课堂结构进行了逻辑重构,以“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的力量与作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展开。她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确立为教学重难点和体验活动推进的着力点,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素养引领的突破点,将“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体悟活动推进的制高点。

该课紧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观摩课上,戴老师播放共和国勋章和人民英雄勋章授予仪式中的两段视频——钟南山、张定宇迈着坚毅的步伐步入会场,导入学习。

【片段一】

(播放共和国勋章和人民英雄勋章授予仪式中的两段视频——钟南山、张定宇迈着坚毅的步伐步入会场)

师:同学们,这两位分别是?

生:钟南山,张定宇。

师:没错,是我们的抗疫英雄。

师:两位英雄的步伐虽然不同,但却代表着同一种精神和同样的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精神和价值观支撑着这些英雄前进的步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

戴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抓住了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表达了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认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将来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奠定了家国情怀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情境选取、素养立意和目标达成之间的适切性和匹配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依据教材创设“合作点”,激发学生活力,培育核心素养

文化润其身,道德固其本。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顺利进入社会,走向未来,出色担当使命,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个体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学科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念、高阶的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戴老师依据新教材科学创设“合作式”课堂情境,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乐于展示、敢于表达,乐于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长。所以,教师要研究教材,关注细节,找准课堂情境活动的“合作点”,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积极思考,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正确观点,使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落实到底。

【片段二】

师:首先,我想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登上一艘名为“中华民族精神”号的巨轮,在领航员的带领下,从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开始,追溯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探寻每个时期不同的民族精神。掌声邀请我们的领航员上台。

…………

?新时代

师:我们到达第一站是新时代,下面有请本站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代表“女排精神”。

…………

?改革开放时期

师:掌声感谢两位讲解员的精彩讲解。我们的巨轮继续航行,回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有请本站的讲解员带来对这个时期的民族精神代表“载人航天精神”的介绍。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师:掌声感谢两位讲解员的精彩讲解。我们的巨轮继续航行,回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里有爱国、敬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回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而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本次航行到此结束,让我们请回船长。

师:感谢领航员和每一站的讲解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彩阐述。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以上我们在每一站看到的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品格。

从上面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戴老师讲授“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模块内容时,她提前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各小组学生选择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来准备资料,在观摩课上进行展示。通过课堂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很充分,很有典型性,成为情境教学的“合作点”,通过现场表演的体验式教学过程,调动起学生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

三、逐层递进创设“联结点”,实现知行合一、潜移默化育人

情境育人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最常见的理想育人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推崇。所谓情境育人,就是通过设计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情境,引发学生热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感体验是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要有效落实情感体验,就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情境体验教学。

在第二目“构筑中国价值”的教学中,戴老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片段、两个联结点(环节),逐层递进式地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例如,在新时代,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使学生体会、感受民族精神的强大时,她出示了几个数字“84”“73”“4”“3”“8”“80”“90”,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数字的含义。

对于“84”“73”“80”“90”这四个数字,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其代表的含义;但“4”“3”“8”这三个数字的含义,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3”是谐音,代表火神山、雷神山和钟南山,“4和8”是指抗疫志愿者从四面八方纷纷来到武汉,支援武汉;也有的学生说“3”是建设了三所方舱医院,“4”代表中国援鄂医疗队的王牌军(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都来支援武汉……随后,教师解读数字含义:84是钟南山院士的年龄,73是李兰娟院士的年龄,3是她每天只睡3小时,4是凌晨4点下火车赴前线,8是每天连续工作8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90是奋战在抗“疫”前线最年轻的一代……

在此教学过程中,戴老师先通过抗疫中真实的故事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做了情感的铺垫,再通过猜测数字背后的含义这一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积极激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路;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获得情感认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涵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

【片段三】

师:同学们,从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国、敬业、友善等美好品质,而这些都来自于同样一种价值观,它叫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内容)。相信大家都在城市中看到过这样的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告诉我们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师:作为普通的中学生,我们虽然不能凡事冲在一线,但我们却可以向他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接下来,就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讨论)

师:讨论结束,下面请每组的代表与大家分享一下讨论的结果,先是“爱国组”。

(学生依次汇报、展示PPT内容)

师:大家的集体智慧让我们明白了,成就国家和社会的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能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最后,老师想让大家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幅签名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落实到生活的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引入,通过“体验而明理”“身临而入境”“感受而动情”“自觉而践行”不断递进深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加深理解,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整个教学流程的推进过程中,四个教学环节成为逐层递进的“联结点”,学生兴趣调动与思维深化相得益彰,生活体验与学科内容彼此促进,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水乳交融,为我们呈现了一次铸魂育人的美好体验。在这节课中,统编教材的使用既时时保持“在场”的状态(课堂呈现的核心知识点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又时时表现出“隐蔽”的状态(课堂呈现出来的“对比感受—情感升华—知行合一”是教材上找不到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而思政课堂是课程育人的主阵地,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课程育人提供了教学脚手架,教师要在今后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好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创设知识与生活的价值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俊龙.促进德行生长,追寻化育境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8(7).

[2]李宝玉.学生群体性主题学习品质探查路径及其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9(2).

[3]刘帅.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核心素养的落地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4).

[4]陈冬燕.跨界教学:突破道德与法治教学壁垒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 2020(16).

[5]王小兰.新中考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 2018(5).

[6]金胜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和方法[J].中华少年. 2018(23).

[7]计建平.浅析《道德与法治》的更名及教学策略[J].教育艺术. 2018(5).

[8]张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9).

[9]鄭晴晴.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 2018(5).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