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诊断学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3 13:40胡熙苒邓娟黄艳娟蒋双双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诊断学仿真技术互联网+

胡熙苒, 邓娟, 黄艳娟, 蒋双双

诊断学是一门医学桥梁课程,主要内容为如何正确诊断疾病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基本技能操作以及常规临床思维方法。本课程是高职医学院校临床各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它在培养高职医学生正确临床思维方法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但本课程中有症状、问诊、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内容,知识点零散而繁多,涉及面广,且在理论课之外还需要实践课以培养动手能力,而高职高专医学生学制为3年,在校时间短,导致本课程学时较少,而教学硬件如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能操作的场地、配套设施较为缺乏,教学工具与方式缺乏创新,高职医学生学习本课程时缺少临床见习实践操作机会,特别是由于需警惕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部分教学医院限制了临床见习的规模和时间,因此,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追求与研究的目标。现今,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1]。虚拟仿真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新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和便捷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被越来越广泛地用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其中虚拟仿真技术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代表着教育的发展趋势[2-3]。为提高高职诊断学教学效果,我们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仿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对诊断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仿真教学

“互联网+”时代来临,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大学生渴望和乐意尝试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所看、所听、所触和所闻综合为一体,给体验者呈现一个相对逼真的虚拟环境[4]。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典型的临床诊疗场景进行加工和再现,能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的医疗资源,并将其有效转换为教学资源,同时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传播,成为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5-6]。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仿真教学可以依托多媒体、高仿真模拟人、人机交互、线上典型病例资源库、考核系统等技术,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对象和虚拟教学环境,学生可在线上线下随时巩固知识,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反复进行实践操作,增加学习自主性及积极性,从而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

2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诊断学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诊断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我校临床实训中心的智能模拟人和模拟设备,建立涵盖诊断学中问诊、体格检查、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虚拟仿真教学内容,初步搭建起诊断学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如SimMan高级智能模拟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该模拟人具有高度模拟真实人类的生理及病理功能,通过软件编辑和数据输入,可以完成眨眼、说话、呼吸、心跳和脉搏等真实人体的各种症状,并能正确呈现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人体各大系统的病理、病理生理状态,在操作者进行相关临床操作时,能够及时对各种操作的正误进行反馈,全面、逼真地模拟教学环境[7],也可进行如肝脏、脾脏、甲状腺肿大等的触诊检查,胸腔及腹腔穿刺术等操作,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高级智能模拟人系统可直接表达出阳性体征,显示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波形、心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学生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各种穿刺技术的训练时,因解剖位置准确,体表标志明显,进针时具有明显的阻滞感及落空感,穿刺正确回抽时可以抽出仿真的脑脊液、腹水、血液,与真实操作相差无几,让学生有实战感,得以完成这些在临床带教中不可能让见习学生完成的训练任务。同时,通过收集临床资源,如临床实践中常遇到的病例、救治场景,设置临床模拟教学环境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不断充实“学习通教学平台”和“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系统”,师生间及学生间能实时互动,这样学生对诊断学的相关知识点和各项技能操作可以得到更好掌握。

2.2 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诊断学的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岗位胜任力。通过将牢固掌握诊断学基础理论、熟练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具备团队协作意识作为教学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诊断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系统”等,在教学中将情景化教学、CBL教学、PBL教学等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实际临床问题进行整合,同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小组练习、分组讨论。如预设多种情景化模拟案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诊断学各种知识点进行诊断和鉴别。如在讲授问诊时,预设一眩晕案例,课前通过线上发布教学目的,并要求学生线上观看问诊及眩晕有关微课进行预习,课中先通过PBL及CBL等教学手段将眩晕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然后在实践环节安排分组进行问诊模拟训练。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或部分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进行情景模拟问诊训练。最后,教师根据各组人员的表现尤其围绕临床思维和知识要点方面进行点评,所有学生也可相互进行点评,这样能直观及时将情景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和更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了临床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沟通技巧,最终推动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 充实线上教学资源 完善充实“学习通教学平台”诊断学大量课件、微课资源,并将其投入到线上教学以及实践技能培训中。如在问诊章节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每个独立症状作为授课内容,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针对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制作大量微课资源。微课具有短小而精悍、播放方便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和课后的碎片时间进行观看,起到预习和复习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展开的问题。同时微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典型病例、典型症状的视频及图片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关于症状学水肿一章,可以融入全身性水肿、凹陷性水肿、药物性水肿的典型图片以及病例,根据水肿类型进行分类归纳,详细阐述各类水肿的特点、发病原因及鉴别要点,将内容进行细化,这样学生感觉生动有趣,记忆更加深刻。同时线上采取在线病历探讨,整合文字、图像、视频多模态医疗信息资源,将互联网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线上自学,实现了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实时互动以及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实现全程渗透教学、多维实践。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课时有限、课后难点解答和资源共享等问题,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较好。

3 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的诊断学虚拟仿真教学,依托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线下有效整合虚拟教学资源,创新诊断学教学方式。在线下理论知识教学采用情景化案例、PBL、CBL等教学方法,同时,在实践技能操作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虚拟仿真平台,将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各种穿刺操作等相关内容进行场景化和情景化,同时将课程内容与实际临床问题进行整合设置为综合虚拟仿真案例,使诊断学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内容结合大量典型病例以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呈现,提高了学生们面对具体问题正确进行操作和解决的能力。在线上,采取微课、在线病历探讨,整合文字、图像、视频多模态医疗信息资源,将互联网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线上自学,实现虚拟教学。这种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诊断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知识传授更加积极和主动,将医学生的实践操作更加逼真、接近临床,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同时师生间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更能激发学生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明显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及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高职诊断学的教学将会继续出现较大的变革和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线上线下多层次的运用和互动,使教学不仅实现在教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视频、虚拟病例库等多媒体技术,实时展开虚拟仿真教学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渠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诊断学教学内容进行线上预习、复习和考核,线下进行虚拟仿真实践技能操作等,使教学的时效性、丰富性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高职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熟练实践技能操作,并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为后续各种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猜你喜欢
诊断学仿真技术互联网+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外部绕机检查系统设计研究
民用飞机襟翼交联机构吸能仿真技术研究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情景构建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