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护士临床工作初期压力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1-12-03 13:40李琴姚文英倪志红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负性儿科科室

李琴, 姚文英, 倪志红

新护士是指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1年以内的护士[1],进入临床后需逐渐承担责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在这一年他们将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环境转变,自身也将从一名实习生转变为医院的正式员工。转型冲击是指个体转型为陌生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迷茫、困惑、怀疑及定位不明的感受[2]。转型不良会使新护士出现职业倦怠,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甚至会出现离职,造成护理人员流失[3]。张媛媛等[4]研究发现,新护士在工作第一年内压力变化不一,其中4个月时压力得分最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新护士工作初期的压力体验,为后续帮助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胜任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纳入标准:2019年应届护理毕业生;样本量以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最终访谈16名新护士。其中女15例,男1例;年龄21~23岁;大专14人,本科2人;来源科室:新生儿科5人,心内科2人,外科3人,神经内科1人,血液科2人,急诊1人,重症监护病房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收集资料。访谈前查阅文献,初步拟定访谈提纲,并向两名专家咨询,进行预访谈,最终确定访谈提纲为:谈谈您入职初期(入职3~4月),在临床工作的感受?心态有什么变化?您觉得在临床工作中有哪些困惑和压力?原因有哪些?您是如何处理的?研究者与受访者提前预约时间,选择安静的会议室,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访谈;访谈前告知受访者此次访谈的目的、方法,访谈资料匿名并绝对保密,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注意观察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状态[5];访谈时间30~40 min。当资料饱和时结束访谈。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录音及笔记资料整理成文字资料,采用Colaizzi 七步分析法[6],仔细、反复阅读访谈资料,提取与“压力”相关的、有意义的陈述,对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类,提炼主题,寻找有意义的主题词进行编码,并对主题进行重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资料整理完成后,返回被访谈者处进行核实。

2 结果

本研究根据压力研究者Selye对压力的分类(良性压力、负性压力)[7],对主题进行分类。

2.1 良性压力体验

2.1.1 迫切希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大多数受访者感觉自身能力不足,学校里及实习时学习的儿科知识不足以让他们胜任儿科护理工作,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临床业务能力。护士A、F:想多做点,多些机会练练。护士D:实习时比较简单,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时间来不及。护士I:儿科疾病和成人疾病差别较大,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去参与临床工作。

2.1.2 责任感增强

访谈显示新护士入职后比实习时更有责任感,敬畏生命,更注重整体护理。护士E、I、K表示由一名实习生转变为一名护士,责任感增强。护士C:无陪护病房要勤巡视,自己的患者要负责到底。护士F:肩上有了责任,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护士G:新生儿监护病房里没有家属,只有我们在,责任重大。

2.2 负性压力体验

2.2.1 负性情绪

2.2.1.1 迷茫、不知所措 主要体现在初到陌生的环境,不熟悉;面对患儿,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交流、护理;个性方面:不自信、自身适应比较慢。护士D:刚来不熟悉,不知道到点做什么,患者的事情记不住;护士L:每天上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能站在一边看;自身性格慢热,对环境和同事适应较慢。护士J:实习时主要在成人医院,在儿科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现在每天面对那么多小朋友,很是头疼。

随着对科室的了解和熟悉,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护士A:遇到事情更从容,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手忙脚乱;护士L:刚开始不自信,现在好一点,做什么事都有数了,也越来越熟悉。

2.2.1.2 害怕、焦虑、紧张 主要是由专科知识缺乏、操作不过关、抢救多、儿童病情不典型、害怕纠纷等原因导致。护士E:好多东西要自己上手就特别紧张。护士H:儿童科室的专科性很强,害怕小朋友抽搐,怕被家属刁难,危重患者不大敢操作;担心出院健康宣教不到位。护士K:自己打针技术不熟练,很焦虑、很心急;在血液科比较害怕,担心化疗药物对自己不好、对科室患者不好。护士M:怕小朋友哭、闹,不敢操作。护士N:急诊预检分诊不好上,小朋友病情表现不典型;有的家属气势汹汹。护士P:工作到现在一直很紧张,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知要来什么患者,需抢救情况很多。

随着对科室环境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积累,沟通能力的提升,部分新护士的心态也逐渐放松。护士J:和刚入职相比业务能力增强了,变开朗了,也找到了和小朋友交流的方式和技巧。护士M:刚开始挺怕的,现在和老师、家属都能交流起来。

2.2.1.3 挫败感 主要原因有专科知识缺乏;应急能力不足;个人期望与实际差距比较大。护士B:基础不扎实,内心没什么自信。护士K:碰到患者晕倒,整个人蒙掉了,老师指挥的时候,自己只能去喊医生,其他什么也做不了。护士O:临床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要学的东西很多,甚至很多东西都是从头开始学,心态有点崩。

通过学习,增添信心。护士B:护理部安排的理论和操作培训给临床工作增添了许多信心。

2.2.1.4 压抑感 主要体现在患儿去世、患者繁多、环境方面。护士G:看到患者抢救无效去世觉得无法接受。护士J:工作节奏太快,开始有点适应不过来,有点压抑。护士O:自己第一个夜班就遇到抢救无效死亡事件。护士P:科室没有窗户,分不清白天黑夜,看不到太阳,很压抑。

通过实习,发现儿科的美好,从临床感悟人生。护士P:小孩子是希望,天真无邪。护士G:看到病人抢救无效,觉得自己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2.2.2 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

2.2.2.1 专业知识缺乏,应变能力差 护士H:个人知识储备不足,边上班边学习,学习碎片化,自己无法归纳联系起来。护士K:遇到突发情况,如患儿突然晕倒,不知如何处理。护士L:专业知识不足,被家属问倒。

2.2.2.2 工作无序,效率低下 护士A:自己工作条理性差,顾此失彼,忙乱不停。护士E、K:不能像老师那样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2.2.2.3 沟通不顺畅 主要为不敢沟通,沟通能力不足,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护士L:自身对环境适应慢,怕给别人添乱。护士K:自己有点怕带教老师,不知道这方面怎么做比较好。护士D:与家属沟通生硬,不怎么会跟家属解释。护士L:跟家属沟通时效果不好,不能像老师那样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护士M:自己大多数上班时间与带教老师时间不匹配,缺少沟通。护士P:医护交流时,有时得不到回应。

2.2.2.4 不确定感 主要体现在药物配置及病情观察方面。儿童用药剂量比较少,比较精确,护士D、J表示加药时担心算错剂量。护士N:急诊预检分诊有难度,小朋友病情表现不典型。

2.2.2.5 不被信任 护士K:家属看我是新来的,认为我是实习生,不让我打针。护士M:有些家属对新职工不信任,不愿意让新职工操作。

2.2.2.6 工作性质 护士P:经常要被喊来加班,上12小时班制时间长,自己很累。护士G:科室中夜班比较多。

2.2.2.7 考核、检查 护士H:每次检查压力很大,年轻护士能力考核框架不清楚,病史汇报没条理,汇报较口语化。护士J:一直会被带教老师或者护士长提问,有时候会答不上来。

3 讨论

3.1 新护士在工作初期存在良性压力体验

在对新护士压力既往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负性压力研究,本研究显示新护士尚存在正性压力,如责任感增强,敬畏生命;紧迫感增强,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新护士在临床工作初期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个体反应。压力源于个体认知,有学者认为当个体认为压力是积极有益的,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反之则出现消极的压力反应[8]。虽然这些正向的压力能够促进新护士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一旦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也可能会带来负性影响。王雪等[9]研究显示工作强度大,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认同感低是影响医务人员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3.2 新护士在工作初期普遍存在负性情绪

孔燕等[10]研究显示,新入职儿科护士在独立上岗前存在焦虑与恐惧,独立上岗初期存在紧张感。这与本研究中新职工转型初期表现出的情绪类似。但是本研究亦发现部分新职工存在压抑感,主要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病人多、病情重、环境不适应。其他研究中,压抑感多出现在血液肿瘤护士群体中[11];且转型期间有近一半的护士经历睡眠障碍,急诊、ICU护士报告率最高[12]。研究显示,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护士转型冲击较小[13],坚韧等性格能降低新护士焦虑等负性情绪[14]。本研究也显示,入职初期部分儿科新护士随着环境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积累,心态逐渐放松,工作也更从容,因此有必要对角色适应较好的新护士进行深入访谈或量性研究,探讨其适应经验及角色适应良好的原因,以期给其他新护士作为同伴经验支持。叶赟等[15]研究显示,同辈支持联合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在改善新护士的焦虑症状及心理弹性方面效果更佳。此外,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于缓解新护士的转型冲击体验较单纯业务培训组具有更好的效果[16]。一项关于新护士心理安全体验方面的研究显示,新护士认为与同事建立信任非常重要,感受到来自团队、领导或整个系统的支持也是影响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与其他人建立社交,并且自身积极主动去应对[17]。因此,对于儿科新护士,不仅要加强其儿科理论、操作等的学习,也要对新职工加强人文关怀,提供同伴支持、团队支持,加强心理疏导,以期尽快适应临床生活。其次,入职初始期,新职工情绪反应较大,广大带教老师及同事应多对新职工关心,多与其沟通,缓解其陌生、紧张的心态,使之尽快适应科室环境、科室工作;组织带教老师工作经验分享使其尽快进入临床工作。

3.3 新护士工作初期,困惑多、压力大,原因多样

首先,本研究显示,新护士普遍反映儿科知识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起来,儿科与成人科室差异较大,与患儿及家属间的沟通能力不足等。儿童专科医院新护士的压力源于专业知识及技能、工作性质、考核、人际,一项针对神经科新护士的质性访谈显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新护士转型面临的最大困难,急需基于临床实际案例的教学[18]。但是,本研究中也有新护士表明临床学习较为琐碎,自己无法归纳、理解、吸收。有研究显示,碎片化的学习虽然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但是可能会导致思维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必要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重构,从而内化至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促进其临床思维的发展[19]。此外,应急经验的积累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获取护理技能的关键[20]。其次,本研究也发现新护士存在新的负性压力源,如不确定感,可能与本研究对象来自儿童专科医院,且近半来自无陪护、重症监护病区有关。最后,对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访谈中部分护士反映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时间,日常工作忙乱无序,效率低下。国外研究也表示自我管理能力差是影响新护士转型的重要因素[21]。针对新职工时间管理的调研发现,新护士时间管理能力欠佳,常因工作职责不熟悉致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受突发事件影响[22]。因此,儿科新职工需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强化临床思维训练,加强人文沟通、应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或者可以在学校期间就开展儿科护理方向护生的培养,以期入职后尽快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4 结论

本研究剖析了儿科新护士在临床工作初期的真实体验,发现儿科新护士良性压力和负性压力体验并存。护理管理者应在减轻负性压力影响的基础上,注重激发其良性压力,重视儿科新护士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等高危科室工作的新职工;重视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儿科护理工作;在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重构,训练新护士的临床思维,并进行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护生在校期间也应重视儿科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负性儿科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