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艺术成就原因探析*

2021-12-06 07:47于丽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贬谪苏轼

于丽媛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基础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诗歌领域,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方面,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苏、黄、米、蔡”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他的绘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方面,苏轼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

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成就均如此高超,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高雅,得天独厚

(一)清幽的自然环境为其提供天然养分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蜀地的青山绿水给予了苏轼最早的启迪和陶冶。他居住的地方外部有竹林、梨树,开满洁白荷花的小水池,蔬菜园,屋里有丰富的藏书。他在《答任师中家汉公》中写到:“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以后无论是为官生活,还是贬谪经历,他对故乡的回忆总是记忆犹新。他在《东湖》诗云:“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在《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中回想那座举世闻名的峨眉山:“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在《春菜》诗中思念那片温暖富饶的神奇土地:“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苏轼从小就非常热爱山水,苏辙《栾城集》中介绍:“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接下来写得更绝,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看见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松子掉下来,就捡一颗松子或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苏轼是个小神仙。

(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其营造高雅氛围

苏轼小时候喜欢和身边玩伴一同嬉戏玩耍。他在《天石砚铭》(并序)中介绍,自己十二岁时,“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到一块奇怪的石头,颜色为碧绿色,表面非常细腻、光滑,形状像一条鱼,扣之铿然作响。苏轼“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苏轼的父亲说:“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意思是这个砚的形状虽然不好,但已具备了砚台所应该有的内涵和品质,有潜在之德。后来苏洵把这砚台交给了两个儿子,并嘱咐他们要好好地使用,将来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苏轼在《记里舍联句》中记载,在幼年时,一次大雨过后,自己和同乡程建用、杨咨、子由作诗。程云:“庭松偃仰如醉。”杨即云:“夏雨凄凉似秋。”苏轼云:“有客高吟拥鼻。”子由云:“无人共喫馒头。”坐皆绝倒。

二、慈母严父,家庭熏陶

苏轼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离不开父母的培养教育。在父母的教导下,苏轼一生为人正直,志向远大。无论做官,还是被贬,苏轼始终能够做到乐观旷达,心系百姓。反映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仁爱、为民思想是苏轼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苏轼童年时代,父亲经常游学在外,因此主要由母亲程夫人教育孩子。程夫人是一位具有仁爱之心、做事果断且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经常选取古今中外有关国家兴衰、人事成败的历史故事教育苏轼。

在母亲的教导下,苏轼小时候就已经立下宏远目标,要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不屈己志的人。据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程夫人曾经读《东汉史》,读到《范滂传》时,被范滂的事迹所感动,同时又不禁慨然叹息。苏轼在一旁问:“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支持吗?”程夫人说:“你若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此,苏轼更加奋力前行,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程夫人信奉佛教,为人善良,十分爱惜人世间一切生命。据苏轼《异鹊》诗记载,苏家的院子里经常会飞来很多鸟雀,程夫人严禁家人捕捉幼鸟。时间长了,鸟雀越来越多,都不怕人,甚至将窝筑到了低矮的枝丫上。苏轼和小伙伴们经常围在鸟窝旁边,看可爱的小鸟,并给它们喂食。程夫人从小培养儿子各方面的精神品质,对苏轼一生受益很大。其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宽广仁爱、温厚热情的心灵世界。

父亲苏洵在文学创作上与当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张不谋而合,反对辞藻堆砌,主张作文要有感而发,内容要充实。受父亲影响,苏轼文品如人品,感情真挚,尽抒肺腑之言。一生因此屡遭贬谪,历尽风波。但也正是这种纯净透明的心灵本质,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苏洵早年四处游学,游览名山大川,回到家中经常与苏轼讲解途中所见所闻,带领苏轼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使得苏轼的见识非常广博。这为其日后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奠定了基础。苏洵还是一个艺术鉴赏家,喜欢文物收藏。受父亲熏染,苏轼从小对艺术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热爱下棋,虽然自己的棋艺不高,但坐一整天观看别人下棋,也并不感到无聊。他能弹古琴,为了弄清古琴的发音原理,曾将琴拆开进行研究。更酷爱绘画和书法,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绘画方面,与他的表哥文同学习绘画创作理论,认为画竹子要胸中有成竹,把握竹子的整体形态。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对书法创作有其独到的见解。此外,父亲对苏轼施教非常严格,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都会布置相应的读书任务,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苏轼曾在《夜梦》诗中记载,到了该读完《春秋》的时间,自己“今乃始及桓庄初”,结果忧心忡忡做噩梦,“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下,苏轼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苏轼不仅读诸子百家,也读史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为了加深印象,苏轼还经常抄书,曾经将有一百二十卷之多的《汉书》手抄两遍,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被贬黄州时期,苏轼仍然能克服重重苦难,坚持读书。每晚必读到三更时分,即使与朋友游玩,深夜归来,也仍会取书读上一阵,才肯就寝。最初专读佛经,后来又读史书和前人的文集等。即使在物质条件和生活情况十分恶劣的儋州,书籍笔墨纸张非常奇缺的情况下,苏轼仍修订了贬居黄州时写成的九卷《易传》和五卷《论语说》,还新撰了《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苏轼以博学高才闻名于世,超凡的禀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勤学苦读。

三、贬谪外任,文学丰收

苏轼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除了上述原因外,与他的贬谪外任经历有直接关系。苏轼在政治仕途上曲曲折折,坎坷不平,但在艺术领域却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全能人才,尤其在文学创作上,留下了近八千篇诗词文作品。正所谓“仕途不幸创作幸”。

(一)天地广阔,题材多样

贬谪外任使苏轼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文学创作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

美景。在杭州任上,苏轼可以在办公闲暇之余,月夜泛舟湖上,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诗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徐州任上,曾与弟弟放舟洪上,进行紧张而又刺激的冲浪体验,写下了著名的《百步洪》诗篇。在写洪波湍急时,连用了七种比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笔墨淋漓恣肆,意境雄浑。

歌妓。苏轼在担任杭州通判其间,与当地的歌妓关系非常密切。在他的相关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浓重的人文情怀和浪漫色彩。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记载了歌妓秀兰的烂漫爱情故事。《赠李琪》诗篇:“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诗人以杜工部不写海棠花为契机,对歌妓李琪进行了美美地赞誉。

高僧。苏轼与僧人交往甚密,留下了不少诗篇。如《书焦山纶长老壁》,这是一首以诗谈禅的诗篇,记叙了诗人在纶长老“默照禅”的开示下,慧心顿悟的过程。有时候对僧人还进行戏谑的调侃,如《南歌子·师唱谁家曲》词,讥讽大通和尚少年时在女色方面有过不光彩的行为。

美食。在贬谪期间,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苏轼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亲自实践,通过诗文记录了许多美食的做法。如《猪肉颂》,记载了其被贬黄州时期东坡肉的做法。《东坡羹颂》一文中,记载了其用“菘若、蔓菁、芦服、芥菜”常见食材制作“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的“东坡羹”的过程[1]52。此外,苏轼诗文中还记载了酥饼、美酒、二红饭、 东坡鱼、 羊脊骨、食蚝等美食的做法。苏轼在贬谪时期对美食的发掘,是环境使然,更是其心境使然,能在最普通、最细小的事情中发现无限的乐趣。

(二)心系百姓,为民造福

苏轼在地方为官时期,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密州知州任上,在调查蝗灾、收养弃儿、维护治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徐州知州任上,身体力行,抗击洪水。杭州知州任上,解决灾情、控制疫情、兴修水利、治理西湖。与此同时,贬谪外任使苏轼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生活,心系百姓。用饱蘸血泪的笔触,真实而深刻地写出劳动人民备受压榨、一贫如洗的悲惨境遇。他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篇中,用寥寥几字“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记录了被征调的工人挖通运河以通盐船的苦难场景。在《山村五绝》诗篇中,集中而尖锐地反映了北宋朝廷实行新法后对农村造成的巨大危害,表达了苏轼深沉的爱民之情。在《吴中田妇叹》诗篇中,借田妇的口吻,记录了江南秋雨成灾后,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

(三)思想成熟,乐观旷达

贬谪外任使苏轼认清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断学习、反省,思想更加成熟,认识问题愈加深刻,心境超脱旷达,创作的文学作品更加有韵味。苏轼人生思想的特点是“杂”,儒佛道思想同时贯穿他的一生。他以“内儒外道”的形式将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思想统一在一起。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谪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交替使用这两件思想武器。这又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旨趣相同[2]324。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开始进行高层次的精神救赎,深入地学习佛学,“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不断地反思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巨大的精神打击,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三管齐下,苏轼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得益于他对道家养生术的研习与实践。在《答秦太虚书》中记载修炼道家之术:“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思想成熟后,苏轼开始对自己进行不断地反思。在《初到黄州》诗中即进行了自我反思,“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正由于自己不懂得外饰,总是说真话,才使自己遭致贬谪。在《答李端叔书》中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事例,“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树木上生有赘瘤,石头上有彩色或白色的晕圈,犀牛角中间相通,这都是病态。言外之意,多年来把自己身上的瘤子和石纹当做炫耀的东西,这是不对的。苏轼的这种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是对自我、人生和现实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思想成熟后,面对困境,苏轼始终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如被贬黄州时期创作的《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不表现出作者超脱旷达的心境。苏轼既已参透人生,又有深厚的佛道修养作为思想基础,因此被贬惠州、儋州时期,更容易调整心态,控制好情绪,经常从日常生活中参悟人生哲理。在《记游松风亭》一文中记载,苏轼“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3]192,看见亭宇还高耸云端,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突然间却悟出了“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的道理,表现了苏轼能及时放下,随遇而安的旷达心态。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即使在物质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仍能淡然处之。被贬惠州,惠州市寥落,苏轼命手下人去市场买羊脊骨,回来用水泡一泡,煮一煮,“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苏轼还非常幽默地向弟弟推荐此种美食,认为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只是“众狗不悦矣”。被贬儋州,生活条件及其艰苦,几乎“举无所有”,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生病无药,语言不通,文化落后。但苏轼能随时调整心态,与当地土著人民和谐相处,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首《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还注意养生,锻炼身体,写下了组诗三首《谪居三适》:《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还为当地输送文化,扮演文化使者。每当听到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他总是感到非常高兴。在《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诗中写道:“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总之,苏轼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因素很多,既有内因的努力,也有外因的影响。但其贬谪的经历更加重要,正如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是伟大的,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将会永远流淌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鲜活永驻。

猜你喜欢
贬谪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刘禹锡政治讽刺诗研究
苏轼贬谪诗文中的隐逸情怀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