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效果对比

2021-12-16 09:40戴吉辉杨祺峰朱壮林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空心股骨颈高龄

戴吉辉,杨祺峰,朱壮林

(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小塘分院骨科 广东 佛山 528225)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下肢骨折类型,这与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股骨颈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有关,导致在轻度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高龄患者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身体机能明显衰退,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能力也较差,是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高风险人群[1]。近年来,骨科手术技术及内固定材料发展迅速,高龄患者在做好充分术前评估后,可进行手术治疗,特别对于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是优先选择[2]。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空心钉内固定均是常用术式,各具优缺点。本研究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60 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70 ~88 岁,平均年龄(77.2±6.3)岁,Garden 分型,Ⅱ型9 例、Ⅲ型14 例、Ⅳ型7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70 ~89 岁,平均年龄(77.6±6.8)岁,Garden 分型,Ⅱ型9 例、Ⅲ型15 例、Ⅳ型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X 线或CT 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年龄≥70 岁,Garden 分型为Ⅱ~Ⅳ型,受伤时间在1 ~3 d, ASA 分级在Ⅰ~Ⅲ级,术前评估可耐受手术,拟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排除病理性骨折、全身多发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等。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仰卧位,垫高患侧,先在C 臂机透视下复位骨折端,于骨折端周围做3 个小切口,倒三角形方向置入3 枚导针,将骨折端固定,选择适宜空心加压螺纹钉,沿导针拧入螺钉至股骨颈内,再次C 臂机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及固定情况,满意后冲洗切口,缝合切口[3]。观察组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从患侧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髋关节,屈曲髋关节,取出股骨颈,距骨折端1 cm 处截断股骨颈,清除髋臼内软组织,将髋臼内软骨打磨至微微渗血,尽可能多保留软骨下骨板,对股骨进行扩髓,选择适宜的股骨头假体及髋臼假体,置入后测试假体与髋臼骨面贴合度,再测试髋关节屈伸活动情况,满意后冲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4]。两组术后均抗感染1 ~3 d,观察组在术后3 ~5 d 即可在扶助步器辅助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3 个月内不得负重下床活动,术后3 个月复查X 线,视情况逐步恢复负重活动。

1.3 观察指标

(1)Harris 评分优良率比较。疗效判断标准:术后6 个月评估Harris 评分,满分100 分,优90 ~100 分,良80 ~89 分,中70 ~79 分,差<70 分[5]。(2)统计髋关节畸形、肺部感染、压疮、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3)记录术后下地活动、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4)术后6 个月评估生活质量。采用BI 指数,包括症状、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质量以及BI 指数总分,每项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Harris 评分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髋关节畸形、肺部感染、压疮、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术后下地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307.01±2.3716.24±2.4313.12±1.68对照组 3042.68±5.8423.56±5.7817.41±2.29 t 5.3074.7294.414 P<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症状、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质量以及BI 指数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症状活动能力 日常生活质量 BI 指数总分观察组 30 71.16±6.37 72.25±5.76 73.06±4.59 74.68±6.02对照组 30 54.96±5.42 58.79±5.13 51.62±4.43 58.41±4.67 t 5.1855.1435.2145.162 P<0.05<0.05<0.05<0.05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的类型,以老年人发病率最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是股骨颈骨折的特殊群体,患者伴随明显骨质疏松,机体活动能力及强度明显降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概率高,但治疗难度较大,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是临床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以往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选择保守治疗,但卧床时间长,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手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已明显提升,大部分高龄患者在充分术前评估、做好充足准备后可实施手术治疗[6]。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均是常用手术方法。空心钉内固定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通过制作3 个小切口,置入3 枚空心螺钉,呈倒三角形结构,达到复位和固定骨折端的目的,且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7]。但高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可降低空心螺钉的内固定力,甚至造成内固定松动、松脱,手术失败[8]。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利用人工假体替换病变股骨颈及髋关节,能重建髋关节的结构及功能,且人工股骨与髋臼假体的结合度高,能达到良好的生物力学作用。同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直接截除了骨折部位的股骨头,明显缩短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加快了骨折愈合速度[9]。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Harris 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畸形、肺部感染、压疮、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症状、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质量以及BI 指数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效果更好,术后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而空心钉内固定术的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且疗效受影响因素多,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不一[10]。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效果确切,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速度快,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空心股骨颈高龄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地球是空心的吗?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空心人
空心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超高龄瘙痒症1例
空心针治疗胫腓神经联合损伤1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