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方法与临床预后评估

2021-12-16 09:40赖祯平刘芙蓉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例数心血管心肌梗死

蒋 坤,赖祯平,刘芙蓉

(巴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疾病,近几年以来,在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不断变化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逐渐增高,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因为心肌出现严重或者持久性出血而导致引发,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类型,绝大多数患者会伴有心力衰竭存在,一旦心力衰竭合并存在,则会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更大危害,当前临床中首选再灌注方案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血管再通,促进冠状动脉血流快速恢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着较高治疗优势[1-2]。基于此,此次就介入治疗预后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6 例急性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反复沟通将患者是否愿意实施介入治疗分为参照组(20 例)和研究组(6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0 ~75 岁;②经临床检查确认符合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标准;③合并心力衰竭(采用Killip 心功Ⅱ~Ⅲ级);④患者自愿接受本次实验研究并签署同意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血管神经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与甲亢导致胸痛者;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与肺气肿等疾病患者;③合并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与精神疾病者;④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续)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主要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 负荷剂量后,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75 mg/次,1 次/d;同时联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75 mg/次,1 次/d。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结合患者血管病变具体特点,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当患者球囊预扩张完成后,在冠状动脉内合理植入支架,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之间比例保持在1:1.1,应用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在明确支架位置准确无误后,进行加压扩张,借助X 线进行球囊充分扩张。

1.3 观察指标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统计治疗前、后1 月患者LVEF、LVEDD、LVESD 指标。记录治疗后1 月内患者全因死亡、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经过临床治疗干预后,患者血管再通,并且没有再次出现血管闭塞情况,病情有效恢复,心功能改善等级2 级,则疗效评定为显效;若是患者血管再通,病情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1 级,则疗效评定是有效;如果治疗后患者并没有达到以上条件,则疗效评定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LVESD 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研究组LVEF 高于参照组,LVEDD、LVESD 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s)

LVEF/%组别 例数LVESD/m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 66 38.39±2.52 54.18±5.12 59.36±7.54 48.59±5.88参照组 20 38.43±2.67 45.19±4.40 59.28±7.12 54.13±6.47 t 0.07148.73240.05064.1552 P 0.94320.00000.95980.0001组别 例数LVEDD/mm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 6667.58±6.3261.07±3.29参照组 2067.12±7.4163.47±5.15 t 0.30972.5753 P 0.75750.0118

2.2 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45%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3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1 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类型,目前老年人发病率高,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动脉狭窄、急性血栓等,从而导致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坏死,疾病发病较急,病情严重,会直接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3]。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常常伴有心力衰竭存在,这时患者心脏功能遭受到严重损伤,心脏储备逐渐减少,促使心力衰竭越来越严重,必须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与预后效果。

现阶段在临床医疗技术快速发展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作为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首选方案,该方法主要是借助导丝合理传递球囊至患者病变狭窄位置,给予球囊扩张,从而促使狭窄病变得到合理扩张,同时进行支架固定,能够解除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帮助心肌供血快速正常恢复,提高心功能[4]。介入治疗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帮助心电图有效稳定,所以在患者预后效果改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介入治疗,还能够快速修复心肌细胞供血情况,促使梗死面积缩小,持续改善心肌细胞灌注,避免病情再次发展,对心脏功能进行合理保护,预防心血管事件出现[5-7]。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与临床治疗效果均高于参照组,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效果,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例数心血管心肌梗死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