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应用效果分析

2021-12-16 09:40王晓雁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粉碎性股骨钢板

王晓雁,李 祥,邱 鹏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股骨内外髁上5 cm 内的关节囊外骨折,大多是由直、间接暴力所致,常表现为粉碎性髁上骨折,若未及时治疗,易导致严重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产生[1]。目前,临床多以骨折内固定术作为股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单侧钢板内固定与双侧钢板内固定2 种术式,前者为传统常用术式,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稳定性差,以导致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情况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而后者则可有效提升其固定稳定性,为骨折愈合提供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对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肢体功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此,为了验证此观点,本文纳入了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50 例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对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与总结,可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50 例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以治疗方案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对照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23 ~54 岁,平均年龄(38.6±5.7)岁,AO 分型:C1 型16 例,C2 型6 例,C3 型3 例;观察组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23 ~54 岁,平均年龄(38.6±5.7)岁,AO 分型:C1 型17 例,C2 型5 例,C3 型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无软组织脱套伤及血管神经损伤;③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患者;②合并先天性股骨发育畸形及膝关节创伤史的患者;③手术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髌骨旁外侧切口,依次切开髂胫束及股外侧肌后,充分暴露股骨远端骨折端,在X 线机引导下将关节面恢复平整,针对塌陷及骨缺损严重等情况可采用自身髂骨进行填充,解剖复位后,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以此维持塑型,随后通过X 线影像学明确并调整其骨折力线,无误后采用外侧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无误后拔出克氏针,冲洗、止血后依次缝合,留置引流管,术毕。观察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全麻后,取股骨远端前外侧部位做切口,在X 线机引导下进行复位及关节面修复,解剖复位后,采用外侧锁定钢板进行确定性固定,随后经股内侧肌远端做切口,将股内侧肌进行钝性分离,以此作为钢板置入通道,同时分离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打通骨折近端与远端的钢板通道后,采用重建钢板对股骨远端内侧进行支撑固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植骨,经X 线影像学调整至满意后,冲洗、止血并依次缝合,留置引流管,术毕。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开始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2)膝关节功能:术后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参照膝关节HSS 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共100分,包括稳定性(10 分)、屈曲畸形(10 分)、肌力(10分)、活动度(18 分)、肢体功能(22 分)、疼痛(30分),评分越高提示膝关节功能越好[4]。(3)术后疗效:依据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 评分,对其手术疗效进行判定:优(≥80 分)、良(70 ~79 分)、可(60 ~69 分)、差(<60 分),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4)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后1 年的随访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负重开始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出血量/mL分组 例数手术时间/min术后负重开始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2597.2±12.3 168.4±43.8 48.6±4.716.2±3.1对照组 2595.8±12.5 152.5±41.6 53.8±5.118.1±3.4 t 0.3991.3163.7492.065 P 0.6920.1940.0010.044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在术前的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及术后1 年时的HSS 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 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 评分对比(± s,分)

分组 例数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1 年观察组 2566.1±5.984.5±6.591.3±5.9对照组 2565.7±5.879.8±6.386.8±5.6 t 0.2422.5962.766 P 0.8100.0130.008

2.3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对比(例)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术后1 年的随访中发现,两组均未出现膝关节骨关节炎以及畸形等不良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例)

3.讨论

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其治疗难度通常较高,极易导致膝关节僵直及关节活动障碍的产生[5],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内固定治疗是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案,通过该方式的应用可促进关节面的准确复位,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6]。

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是骨折疾病的常规治疗方式,可通过锁定钢板这一骨折固定装置,有效维持解剖复位的稳定性,对其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此外,该方案可依靠钢板的自锁结构发挥一定的固定作用,大大减少了骨与钢板的不良接触,对其骨膜血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骨折愈合。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负重开始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及术后1 年时的H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1 年的随访中发现,两组均未出现膝关节骨关节炎以及畸形等不良情况,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不仅愈合效果更为理想,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这是由于,单钢板固定治疗对抗弯曲及抗扭转的能力往往存在较大不足,且骨远端弧度通常较大,因此单钢板这一偏心固定的偏心距在反复外力的作用下大大增加,钢板疲劳断裂的发生风险,因此极易导致内固定失败这一情况的产生。而双侧钢板固定可有效保证患者膝关节在康复运动的过程中维持充分的稳定性,可帮助患者及早开始膝关节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对其术后康复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双侧钢板内固定方案在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升其手术疗效,同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对其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粉碎性股骨钢板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临氢设备用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
复合钢板焊接坡口的制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15CrMoR(H)+SUS321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谈船上卷钢与钢板的衬垫
双钢板在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