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循证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1-12-16 09:40王琳颖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苏醒围术循证

陈 雷,惠 颖,王琳颖

(阜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盐城 2244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并发症之一,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一种微创术式,可显著缓解脑出血情况,但该疾病病情变化较复杂,容易出现并发症[1]。因此,在围术期中,应加强患者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常规护理缺乏主动性,护理效果欠佳。循证围术期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护理干预措施细致化、系统化,可最大限度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2]。鉴于此,本研究就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符合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指征,纳入标准:①经CT 检查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者;②首次发病且24 h 内入院接受治疗者;③意识清晰者。排除标准:①出血性休克者;②代谢功能紊乱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参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龄54 ~86 岁,平均年龄(67.91±6.25)岁,收缩压140.64 ~168.32 mmHg,平均(156.81±3.64)mmHg;研究组男性23 例,女性7 例,年龄53 ~82 岁,平均年龄(67.82±6.49)岁,收缩压140.77 ~168.50 mmHg,平均(156.81±3.19)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协助患者配合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向其及家属耐心说明手术注意事项、配合事项、并发症发生机制,提升其治疗信心。术中,遵医嘱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操作,密切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检查引流管、气管插管等,给予患者肢体按摩、翻身。研究组给予循证围术期护理:(1)穿刺引流手术围手术期知识学习和培训:护士参与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围手术期知识的学习和培训,2 次/周。由护士长组织穿刺引流手术相关知识学习课堂,通过观看PPT、讲解视频学习了解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流程、脑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掌握围手术期护理知识。待护士学习和培训考核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后,参与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患者的护理。(2)术中护理:与手术室医护人员沟通协作,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6 ~27 ℃,湿度30%~40%,并开启温控系统预热所有液体,在手术台上铺设电热毯,维持温度37 ℃,向患者主动介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在麻醉期间适当夸赞患者,缓解其紧张感。(3)术后护理:患者转入病房后,将床头抬高15 ~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预防脑水肿;将患者头偏一侧,预防术后呕吐误吸而引发肺炎,每隔30 min 检查颅内引流管是否通畅。每隔1 h 监测患者血压、颅内压、瞳孔、神志情况,若出现血压升高,瞳孔散大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对术后32 h 内仍未苏醒患者,护士应每日进行感官刺激,2 次/d,10 min/次,同时每隔2 h 协助患者翻身,翻身过程中应注意引流管位置,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压或脱落,预防颅内感染,每日进行穴位按摩或肢体按摩,2 次/d,30 min/次,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每日评估患者排便和发热情况,给予静脉输液和肠内营养,及时纠正高热引发的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对恢复期患者,应告知其增加每日饮水量值1 200 mL,多食用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手术出血量、神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颅内感染、压疮、便秘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 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下肢运动等维度,共45 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苏醒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术后苏醒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苏醒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苏醒及住院时间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苏醒时间/d住院时间/d研究组 3026.13±2.256.22±2.1315.12±2.71参照组 3033.25±5.3212.87±2.6422.68±3.69 t 2.274.213.43 P<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护理前护理后1 周tP研究组 30 32.25±5.40 13.78±2.134.61<0.05参照组 30 32.16±5.47 20.69±3.843.52<0.05 t 0.035.01 P>0.05<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通过采用立体定位技术清除血肿,能减轻脑损伤,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术后恢复效果容易受到血压的影响,可引发并发症。因此,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中,应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减少对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减少致残、病死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术后苏醒、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采用循证围术期护理注重护士手术配合的学习和培训,以提升护理整体效率和质量,确保护士能专业、准确、快速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术后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前瞻性评估和干预,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不良情况,同时还通过感官刺激和穴位按摩加强患者术后促醒干预力度,使其快速苏醒,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4-5]。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循证围术期护理对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血压升高可导致患者颅内压提升、脑水肿,而便秘、躁动、尿潴留等外界刺激可诱发血压骤升,通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血压水平监测和评估,并对躁动患者进行制动干预,纠正术后水电解质,预防便秘、尿潴留的发生,有利于避免外界因素刺激血压提升,可最大限度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6]。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循证围术期护理注重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需求,通过耐心解释和解答,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经肢体接触安抚患者,缓解其负性情绪,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和护理配合积极性,这对开展预防并发症干预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术后从细微之处入手,前瞻性评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实施预防护理,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术后并发症,从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7]。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围术期护理可显著促进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快速恢复,保证手术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苏醒围术循证
《循证护理》稿约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