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护托固定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2-16 09:40谭红莲龙华娟廖秋玲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操作者手腕前臂

谭红莲,龙华娟,廖秋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肾内科 广西 桂林 541002)

动脉血气分析能反映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呼吸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1]。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及和按压,穿刺创伤小、不易损伤神经,穿刺后不易形成血肿,采血时不需遮挡患者,光线充足,患者身体不被过多暴露,指南亦推荐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首选桡动脉采集,故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桡动脉管径细、血管易滑动、搏动感不强,且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肌腱、穴位,痛觉较为敏感[2],疼痛增加患者紧张恐惧感,导致血管收缩,采血难度加大,甚至会导致穿刺失败,造成不必要的血管损伤[3-4]。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提高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选取2020 年5 月—12 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160 例行桡动脉采血患者,探讨应用手腕护托固定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12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0 例桡动脉穿刺采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例。观察组男55 例,女25 例,年龄22 ~74 岁,平均年龄(51.8±4.7)岁,终末期肾病50 例,肾病综合征9 例,慢性肾炎9 例,各种中毒12 例;对照组男50 例,女30 例,年龄20 ~75 岁,平均年龄(52.2±5.1)岁,终末期肾病52 例,肾病综合征12 例,慢性肾炎10 例,各种中毒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神志清醒;②Allen 试验阴性;③穿刺部位皮肤正常;④可以进行疼痛程度评定。排除标准:①昏迷无疼痛反应;②Allen 试验阳性;③穿刺血管周围2 cm 内出现皮下出血或1 h 内同侧桡动脉采血者;④采血中出现血肿、穿刺点出血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Allen 试验测试桡动脉与尺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尺动脉无供血障碍,方可实施桡动脉采血。采血前向患者解释采血目的与方法,指导正确配合及采血后注意事项。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桡动脉血,患者平卧位,掌心向上,并在手腕下垫一软垫,消毒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食指、中指触摸患者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右手握血气针与手腕呈30 ~40°角进针,在左手食指下端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刺入桡动脉,有鲜红色血液回至血气针所需刻度时拔出针头,并用无菌棉签加压止血5 ~10 min,注射器针头斜向刺入到橡皮塞中,双手轻轻揉搓针管,使血液与肝素混合均匀,立即通知外勤队送检标本。观察组采用改良手腕护托固定法采集桡动脉血。操作者具备2 年以上工作经验、穿刺技术熟练。患者体位为仰卧位,掌心向上,上肢外展30 ~60°,将手腕护托垫于患者手背及前臂下,分别在拇指、其余四指及前臂中下段系好固定带,患者手掌呈反弓状、过伸位,使手背与前臂伸侧夹角呈135°左右,桡动脉暴露充分且处于绷直状态。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消毒刺部位皮肤,消毒直径8 cm,待干后再逆时针消毒1 次,然后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2 次,待干后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以30 ~45°向心方向进针刺入桡动脉,见回血后停止进针,待鲜红血液至血气针1.5 mL 时快速拔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采血针头立即套上凝胶隔绝空气,转动针筒,充分混匀肝素和血液,防止血液凝固,在检验条码上注明采血时间、患者体温及吸氧浓度,立即送检标本。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采血成功率及疼痛程度。采血成功评定标准:一次穿刺桡动脉自动回血1.5 mL。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法[5]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0 分:无痛;1 ~3 分:轻度疼痛;4 ~6 分:中度疼痛;7 ~10 分:重度疼痛。疼痛率=(轻度+中度+重度)例数/总例数×100%。对比两组采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90.00% 高于对照组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疼痛率81.25%低于对照组的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采血时间对比

对照组采血时间为(5.85±1.25)min,观察组采血时间为(2.35±0.52)min,观察组采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23,P= 0.000)。

3.讨论

血气分析是肾病内科危重患者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迅速、准确地进行桡动脉血采集,对于疾病诊断、病情判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及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临床工作中,对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患者选择桡动脉采血,因桡动脉血管解剖位置及周围组织特点,穿刺难度较大,而且穿刺过程中会造成患者不可避免的疼痛。而反复多次穿刺会导致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加剧,还会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快速有效的桡动脉采血方法。

临床常规采用的采血方法,操作者食指中指仅固定桡动脉一端,不能充分暴露血管,皮肤未绷紧,穿刺过程中容易刺破血管,甚至可能会伤及骨骼组织,加重患者的疼痛,而且还会导致血管痉挛,影响血管穿刺成功率。而且穿刺中因仅固定血管一端,血管容易滑脱,诱发血肿瘀血。针对上述弊端问题,研究一种有效的采血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应用手腕护托固定法分别对患者拇指、其余四指及前臂进行固定,使患者手背与前臂伸侧形成135°左右夹角,可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利于暴露桡动脉,使桡动脉绷直固定且贴近体表,护士易于触及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穿刺时血管不易偏移,易于进针[6],从而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采血方法,而且观察组的穿刺采血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手腕护托固定法更为安全,可提高采血的效率。分析主要是因手腕护托固定法采血过程中,操作者食指中指同时固定桡动脉,使桡动脉固定稳妥,位置表浅,可缩短穿刺距离,减轻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刺激,减少致痛物释放,从而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更易被采血者所接受,应用于采血者可操作性更强[7-8]。

此外,为了保证采血准确性,在使用手腕护托固定法进行桡动脉采血时需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使用左手或右手手腕护托,患者手背、腕部及前臂伸侧需贴紧手腕护托,使手背与前臂伸侧形成135°夹角,方可充分绷直固定桡动脉;固定系带松紧适宜,过松不能充分暴露桡动脉,过紧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影响末梢血供;使用时在手与护托之间垫一次性纸巾,需定期对手腕护托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应用手腕护托固定法采集桡动脉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度,缩短采血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操作者手腕前臂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在,为手腕减点负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扳手腕
掰手腕
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可重复性的影响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