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优学:我一路的教学追寻

2021-12-28 14:07何月丰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习题课题新课程

文|何月丰

《小学教学设计》的“第一课堂”栏目自2020年设立至今,已经走过两个年头了。在这两年中,作为专栏作者之一的我,一直牢记着当初设立该栏目的本真追求:以一线课堂为立足点,捕捉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努力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文字与大家交流。

回顾这两年来我在“第一课堂”栏目发表的文章可较为清晰地发现,涉及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文章占据了绝大多数。特别是2021年,在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第一课堂”发表的文章,具是以自己关于习题教学的日志为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日志解读的方式,展现我对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观点和策略。

之所以会在“第一课堂”撰写这么多关于习题教学的文章自然是有原因的。“第一课堂”的其中一层寓意是要走进并展现第一线的课堂样态。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和习题打交道。因此,小学数学第一线的课堂,习题教学是无法回避的话题,而且还是一块“硬骨头”,工作至今,我一直关注着。而今,借助“第一课堂”这一平台,有了一种不断鞭策自己的感觉,让我更有动力去梳理20年来在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从迷茫到豁然,不断追寻的点点滴滴悄然浮现,也算是一种再研究吧。

把课上好

我于2001年参加工作,一直任教小学数学。工作第一年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之后接受了一系列培训,对于我这样一名初入职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踏上工作岗位后参加的培训,与在师范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师范学校的学习更倾向于理论的话,那么参加工作后的新课程培训则更倾向于实践,特别是在培训现场听到的一节节活生生的课,让我这样一名初入职的教师大开眼界。也正是在那时的一次次听课中感受到了名师课堂的无限魅力,于是“把课上好”这个念想就在我的心中深深扎根了。

为了“把课上好”,我开始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和实践,如模仿名师的课堂、阅读杂志学习其中的教学妙招、诚心向师父请教、向身边的名师学习等等。这些做法让我的课堂有了一定的改观,自己的教学成绩和公开课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习题难教

但是,正在自己已经有了一点“把课上好”的感觉时,“习题难教”这个困惑也悄然在我心中生成。这个困惑的根源,便是一旦到了习题教学的环节或是练习课时,就会显得异常枯燥。这种枯燥,不仅学生难受,我也难受。习题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了一种机械行为,如一些新授课上,有时还未等我开口,学生已经知道接下来要做习题了,表情便会陡然改变。

这让我感觉到,我其实与“把课上好”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试图回忆那些在新课程培训中听到的名师的课,想把他们在习题教学上的精彩做法移植到自己平时的课堂上来,以改变那种令人心烦的枯燥。但是我发现,这与将新知教学的做法进行移植相比,要难上许多。而且我还发现,那时是没有专门关于习题教学方面的新课程培训的。

就这样,为了突破“习题难教”这个困惑,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慢慢摸索。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便是我开始尝试自编习题,并努力使得习题教学的过程变得有趣一点。

2008年,我申报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练习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在海盐县立项,课题成果还获得了县二等奖。该课题表面上研究的是练习课,其本质是在研究习题教学。该课题也可以说是我对前期习题教学学习与摸索的一个总结。当然,很稚嫩。

此时的我,对“习题难教”这个困惑似乎已经有了一点可以解决的感觉,也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参加了一些课堂教学评比之后,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问题又悄然浮现:过分以新课程理念和公开课标准来“武装”习题教学,便会将习题的教学功能过于单一化。这个问题的最明显之处,是我上课更愿意自编习题,而不喜欢教材上的习题,上课基本会把教材丢在一边。

显然,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因此,在又经历了几年的曲折之后,特别是在这几年中阅读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之后,我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若要所有的习题教学都有趣、都能吸引学生、都像公开课一样,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诚然,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学习是自我成长的方式,但学习的过程一定离不开枯燥与刻苦。

真正的高手,是见招拆招,以无招胜有招,教学亦如此。好的习题教学,同样需要见招拆招,具体来讲便是要求教师能洞悉教材上每一道习题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最大限度地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发挥出来。简言之,习题教学既要有“编好习题”的本领,更要有“用好习题”的手上功夫。

在经历上述曲折并深刻反思之后,我开始对“习题难教”这个困惑本身的内涵有了重新认识:习题教学的“难”,不仅指向于枯燥,还指向于发挥好每一道习题的价值。于是,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2015年我申报了《小学数学练习课“细化设计”之研究》,这个课题立项为浙江省教研课题,课题成果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分会课题类成果评比的一等奖。该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练习课的“细化设计”,实施的关键便是要以细化的目标为引领,认识到练习课中每一道习题的存在价值,并以更为细化的教学来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该课题表面是在研究练习课,其本质依旧是在研究习题教学。

突破“习题难教”这个困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把课上好”这个目标,显然,“把课上好”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对象。因此,我在默默研究习题教学的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也一直同步进行着,特别是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获得了参加各级赛课的机会。在这些赛课中,除了创新新知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习题教学上的创新同样备受关注,并起到了关键作用。如:2016年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执教了六年级《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课,整节课围绕一道题展开,通过习题变式不断推进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获得了一等奖;2017年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赛课,执教了六年级《认识比》一课,这节课的两组结构性习题设计和教学成为了亮点,让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至此,对于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研究也算是小有收获了。

以题优学

回顾自己20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历程,我始终细心关注着“习题教学”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我深入研究过习题的设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一些习题设计进行分析和整理;我阅读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单墫的《解题研究》、罗增儒的《数学解题学引论》等多部与习题教学有关的著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理解,形成对习题教学的理性思考;2019年,我开始以日志的形式对自己的习题教学进行记录,之后再对记录的过程进行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2020年我更是深入进行了主题研究——习题教学中的“活题活教”。

从最初为了实现“把课上好”的理想,到进一步为了解决“习题难教”的困惑,在曲折与挫折中,我一路苦苦追寻。而今,不能说我已经解决了“习题难教”的困惑,更不能说我已经实现了“把课上好”的理想。但是,带着在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上近100 篇文章、10 多万字的研究积累,“以题优学”的教学主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

所谓“以题优学”,简言之即指小学数学以习题为载体,在习题教与学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优化教师的数学教学,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双赢”格局。“以题优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以题固基。即通过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题拓识。即借助习题教学,拓展并完善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相关题型的见识。

◆以题促思。即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题育人。即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理性精神。

◆以题助教。即通过对学生解题的分析和教学的反思,助推教师教学的改进,促进教师的成长。

“以题优学”教学主张的形成,可以说是我对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研究的全面总结和提炼。上述关于“以题优学”的描述,显然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今后,我将更为具体地对“以题优学”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与解读。

猜你喜欢
习题课题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我的微课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