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自足化的困境与破解
——基于南宁市WL社区的实地调查

2021-12-28 15:53李开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供给居民社区

李开欢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 530006)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从开始的行政单元逐渐发展为以居民自治为主的基层群众自治单元。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层面的自治力量日益凸显,政府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亦是如此。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将更多地体现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上。在今后的城市社区发展中,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将成为衡量一个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习近平还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生活单元,是社会主义文化承接、创造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关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初探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对“社区”的研究源于社会学领域,最早见于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社会学大家吴文藻先生认为,“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1]事实上,社区还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本文研究的是城市社区的相关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备着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公益性与共享性的特征。从政府职能看,政府具有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实施管理的文化职能。因此,学者们过去普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一般由政府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向社会整体提供[2],以保障人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3],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4]。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内容单一、成本高等,而多元主体供给模式优势越发凸显。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除了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外,还应该引入社会及市场参与[5],通过多方共同合力,实现人们享受文化服务权利,满足多样性、公益性的文化服务需求。

不难得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社区特点,面向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以及相关公共信息等,多元化供给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但一些学者对于多元化供给模式也有不同的主体选择偏向。如有学者认为,在未来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多元化供给必定成为现实,但政府在文化事业保障、主流文化培养、制度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田思敏[6]则认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奉献性和非营利性,使其相较于政府部门和市场而言,在文化服务提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杨刚和华雪婷[7]认为,社区内部孵化产生的内生型社会组织能更有效地对接居民需求,满足居民日渐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社区的治理绩效水平。除了面临供给主体的选择偏向外,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8]、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利用[9]、建立多元共治的协调治理模式[10]等也成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可避免的现实要求。高宏存和刘赋[11]认为,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存在着机构活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设施利用率低、供需矛盾突出和制度环境有待优化等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进行探讨,寻找一条既符合社区发展实际又契合社会治理重心下沉趋势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道路,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多样性、公共性和有效性。

二、南宁市WL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

(一)WL社区简介

WL社区成立于2001年,是由原南宁某啤酒饮料总公司生活区组成的单位型社区,管辖面积0.34平方公里。社区居民1520户,共5300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008人,占19%。辖有啤酒公司、综合批发市场、医院、物流公司等单位。社区于2003年6月成立党委,下辖8个党支部、26个楼栋党员服务站,现有党员267名。现有社区工作人员22人,其中社工13人、党建组织员1人、协管员5人、公益性岗位3人。为了实现养老、助老、敬老、爱老的目标,城区新建设面积约2200m2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惠农”“老来福”等专业组织,提供餐饮、保健、休闲娱乐等专业服务。社区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自治区和谐社区、文明卫生社区及南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佳”文明社区等各级荣誉称号。

(二)WL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类别多样,配套设施相对齐全

社区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以敬老节、邻里节、艺术节、居民运动会为主的“三节一会”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设置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WL社区特有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有妇女之家、惜缘工作室、青空间、舞蹈室、琴棋书画室等,为社区妇女、老人、青少年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例如,社区的“妇女之家”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创业就业、综合维权、家庭教育、文化体育和婚姻家庭等。另外,社区设有远程教育室、道德讲堂、健康讲堂、群众文化活动室、社区少年之家、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健康卫生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这些都极大丰富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类别。

2.文化服务组织和团体较多,活动内容质量良好

社区居委会除了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外,还与一些社工组织、志愿服务团体等社会组织开展合作,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服务。例如,社区与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建立社区助教合作,开展“爱心家教”活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辅助。社区居民自主组成的文化娱乐团体也较为多样,比如,社区成立有艺术团、万紫千红舞蹈队、活力气排球队、清风太极队、西方钓鱼队、喜洋洋乐队等多个群众组织团体。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艺术团成立于2006年,多为退休且爱好文艺的妇女组成。艺术团以培养文艺兴趣、丰富社区文娱生活为目标,曾多次获得自治区级奖项,其实力可见一斑。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初成品牌

WL社区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上进行了多次探索。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共办文艺活动。社区曾携手自治区群艺馆、南宁市妇联、西乡塘区民政局、南宁市文明办等单位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水平。二是联合社会力量,共创多样服务。例如,社区定期与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开展面点培训,与西乡塘区消防培训机构开展消防演练活动,与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开展爱心助教活动等,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质量。三是号召社区居民参与,共办多彩文娱活动。社区大力支持举办“三节一会”,每年的“三节一会”活动都能得到广大居民的积极响应,并创造了各种文娱节目。四是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成特色文化服务。社区设立的“青空间”“儿童之家”和“三节一会”,获得示范性荣誉称号,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三)WL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

1.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单一,缺乏需求表达渠道

调查发现,由于立足于打造居家养老品牌以及建设“儿童之家”“青空间”的需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群主要面向社区退休老年人和低龄青少年,对上班族、高年级青年学生、外来租户等人群的文化服务较为缺乏。另外,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权利意识淡薄,且社区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缺乏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导致文化服务供给大多以社区建设需要为目的,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等。

2.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足,部分服务设施利用不合理

尽管社区建有室外篮球场、舞台、室内运动馆、文化长廊、综合文化楼等,但由于社区人口较多,无法完全满足居民需求,且一些公共活动场地被划为私家车位,加剧了基础设施短缺形势。社区干部表示,室内活动馆场地较小,且南方的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更需要一个设施完备的、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娱乐的大型室内运动馆,但受限于财政资金不足至今没有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的群众文化活动室,多为妇女与青少年的活动场所,面向的服务群众层次过窄。社区为各活动室设定了活动计划表,但实际并未能如期开展或收效不高。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缺乏规范管理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除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艺术团外,缺乏更多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参与,社区孵化的社会组织力量弱小,且社区没有与市场主体形成文化服务供给的长期合作机制。社区文化服务活动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措施,活动开展不足或流于形式。居民自发形成的团体组织,大多出于居民的兴趣爱好或为了迎合社区某些活动和社区品牌建设的需要而临时组建,规模小且碎片化,成员构成单一,多为退休职工老人,缺乏专业指导,内部运行管理不规范,无法发挥有效的服务作用。

三、破解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境的几点思考

(一)理念转化:供给融入治理理念,塑造居民主体地位

多元化的主体协同互动是治理的内在特征。社区居委会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之一,不能包办,也不可能包办。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将民众的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首要考虑。因此,社区需形成完善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畅通居民表达渠道,定期了解居民的文化服务需求,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和回应居民诉求,达到居民诉求能上、社区处理意见能下的状态。在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居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居民的发言权,居民敢发言、要发言、会发言,居民发言有作用、有结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所有居民的,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尽管出于社区品牌建设的需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群偏向于老年人与青少年,但其他居民人群也应当享有充分的文化服务权利,社区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文化服务需求。

(二)基础建设:丰富资金来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与利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以满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文化活动经费、文化组织人员培训发展等需要。治理重心下移后,社区将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责,在资金来源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摆脱全靠地方政府或街道的财政拨款补贴的依赖。要拓宽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如合理利用社区的集体资产,进行商业化运用或投资,利用此部分的收益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经费。另外,还可以采用发起捐赠、合资等方式,吸收社会或者社区居民的建设资金,丰富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将建成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采取无偿或低偿提供。利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解决配套设施短缺问题,同时加强管理力度,合理均衡安排不同文化服务需求量的相关设施使用,提高相关设施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三)组织强化:规范社区文化组织团体管理,加强文化人才培育力度

社区中各类居民自发组成的文化组织或团体缺乏规范化管理,混乱的管理加大了管理成本,甚至影响到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应从社区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各类文化组织或团体的建立、运行、发展、财务、考评、退出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成立由社区居委会领导的社区文化组织团体管理委员会,由各组织或团体的负责人作为委员会成员,负责对各类文化组织和团体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形成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另外,社区文化组织或团体的成员多为退休老人,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文艺知识教育,学习能力也较弱,缺乏多层次的专业成员。社区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育或引进制度,吸收青年文艺人群,以改善组织年龄及知识结构;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教育培训,使文化组织团体具有更高水平的文艺创作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

(四)主体转换:分散服务职责,形成以内生型社会文化组织为主的多元供给模式

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职责由政府转向了社区层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以通过政府、社区、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多元化共同实现。现实中,政府包办的传统的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显然已不符合现实需要,而社区又承担过多的“准行政事务”,市场供给的方式尚未成熟,且成本更高。相比而言,社区自主孵化的内生型社会文化组织更具优势。内生型社会文化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立足于居民的需求而组成,管理运行均建立在社区实际之上,能够剥离“行政琐事”且避开市场利益纠葛。但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居民文化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内生型社区文化组织也将可能面临“一拳难敌四手”的尴尬局面。因此,应积极构建以内生型社会文化组织为主的多元供给模式,将内生型社会文化组织作为供给中坚主体,社区居委会作为领导主体,政府作为监督规范主体,市场和社会组织作为候补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化的多元供给模式。

四、结语

统而言之,尽管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样,多元供给格局初显,但社会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短缺、服务供需不对等、内部文化组织发展薄弱和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社区治理应朝着民主民商、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应形成由社区统筹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但鉴于社区的特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偏向于内生供给模式。在政府监督管理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社区统筹,以社区孵化的社区文化组织为主,同时联合市场组织,优化供给主体结构,引导社区居民共商共建,形成突出社区自主地位、社区居民自发参与、社会文化组织自信服务、市场力量自由合作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自足化供给体系。

猜你喜欢
供给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影像社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