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28 15:53潘婧璇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革命思政

潘婧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83)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也是弘扬与践行民族奋斗精神与革命传统精神的新兴力量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安定与富强都与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其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保障顺利高质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而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因其背后蕴含的丰厚的教育性和其有待进一步挖掘利用的价值现状等,成为了近年来学界兴起的新研究课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宝贵财富,并且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和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应为教育者开发利用,转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国家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将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重要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应用研究,对于拓展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实现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为了实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必须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深入进行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蕴含着许多可贵的民族精神和品格,将它们充分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革命遗址、深入了解革命奋斗故事等方式,切身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人民选择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坚定政治方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丰富教育内容,引导价值取向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内容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可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作更多延伸扩展。从个人心理层面而言,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交织错乱、生活节奏加快,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价值观混淆、欲望膨胀、心态失衡等问题。[2]运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铭记历史,牢记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党和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拼搏和奋斗,培养坚定意志和乐观心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的各种挑战。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有助于弱化西方思潮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影响,营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拓展教育方法,增强实践成效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具有直观深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等鲜明的教育特点,教育者可以将其特点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例如,向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史材,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等,使思想政治课不再高深费解、无聊枯燥。同时,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一种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教育载体,教育者可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革命历史剧、重走红色之旅、体验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浸润式的亲身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事迹和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迷人魅力,真正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教育实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与创造性。[3]

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者对广东各高校17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一是大学生自身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认同状况;二是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三是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上的推广传播现状。通过调查,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国家、社会及各大高校都开始关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并逐步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于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作用也持认同态度。但同时,该资源在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发掘与运用缺乏时代性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本身是一种极具社会适应性和与时俱进性的教育资源,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作为其载体的教育资源亦是如此。[4]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理论知识应具有时代性特征。然而,在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发掘与运用过程中,更多注重历史性意义而忽略其现实意义,未能融入新时代元素,未能挖掘和展示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科学品质和精神内涵,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大多使用早已耳熟能详的同一套“革命老曲”,墨守成规,缺乏新意,使受教者产生距离感。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运用形式单一

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深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是实现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许多高校课堂中对其运用方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以传统的说教式或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多种形式的表现,不善于使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产品,缺乏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措施,使得教学内容和过程枯燥,很难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中蕴含的当代精神传递到每个大学生的内心而化作精神动力,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热情,甚至出现抵触心理,达不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实践价值,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深刻体会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高校课堂注重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开展实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尽管革命传统教育已经被国家列为一项新的教育项目,全国各地也建立了许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发了许多实践项目,可以承接学生的学习参观和教育实践任务,但就目前来看,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还是形式大于内容,到教育基地的“打卡一日游”,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仅仅只是增加了他们的课余活动时间,缺乏对实践活动和实践任务的深入设计和挖掘。

(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运用

校园文化是正能量传播与熏陶的主阵地,在积极良好的氛围里潜移默化接受熏陶,能达到隐性教育的良好效果,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举止的养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首先,宣传不够全面。有关红色资源方面的内容与版块很少出现在高校的宣传栏中,有关红色资源方面的专题播报也甚少出现在校园广播中。其次,缺少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众多高校中,涉及宣传和研究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社团寥寥无几,相关文化活动甚少,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难以有效发挥出来。

(五)高校新媒体对革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较弱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等新媒体在思想传播及社会价值取向引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依赖手机和电脑,碎片化阅读也越来越占据人们的生活,若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将革命传统精神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生活的点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可以加大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正向宣传,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合力,发挥育人实效。但目前,在高校的新媒体运营中,缺乏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例如,运用微信公众号发文章对运营者有技术上的要求,而若缺乏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会导致版面设计落后过时、语言生硬,无法勾起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致阅读量少。第二,高校内的新媒体更多侧重更新社会热点事件、时政要闻、校内学生活动等,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较少。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能通过网络阅读到成千上万条信息,如果站稳网络思政这一阵地,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以符合时代要求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和图片视频进行宣传,才能更好地让大学生乐于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真正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应用的路径选择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鲜活教材,它承载着中国的峥嵘岁月与宝贵历史,是对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生动记录,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强大精神支柱。[4]如何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挖掘时代价值,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在国际和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中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例如,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等。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敢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的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与革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时代价值,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摆脱“过时论”,助力学生真正受到革命精神的感召,引领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天然地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相符。[5]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着大量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立场游离、理想信念模糊、心理问题频发、个人欲望膨胀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红色旅游等途径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各界同心同力,齐抓共管,将红色知识与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各环节,充实理论知识,拓宽教育渠道,革新教育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改革教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

课堂途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的安排和实施上,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精心组织编写思想政治融入型教材。在与学生共同探索历史的同时,寻找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新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建设,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宣传正面革命传统思想这一传统模式外,可结合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运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影视材料和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组织课堂讨论、红色知识课堂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从招聘、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方面执行比普通教师更加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宣传优秀思政教师的先进事迹;还要加强对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生干部的管理,以多种途径保证和促进思政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学术性、可靠性和纯洁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重温历史体验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思政教育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寓教于乐,可以增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高校可与当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担任基地讲解员和实践小助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题调研和考察等,并积极开辟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如参观革命圣地和名人故居、身穿红军服重走长征路、邀请老红军讲述革命传统故事等,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当年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经历,深刻领悟伟大的革命传统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同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宣讲会、座谈会等,总结分享活动体会,巩固实践成果,扩大活动影响力。

(四)建设校园文化,熏陶传统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所传承的先进文化和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展板、校报、广播等媒介加大宣传;定期举办红色演讲、红歌会、红色文化讲坛等活动,尤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创新性强、覆盖面广的红色活动;设立专门的校史博物馆,对穿插于校史之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深化对校史中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夯实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将革命传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挖掘精神内涵,加大网络宣传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加大网络环境监管力度,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与红色正能量的媒体环境,通过建立红色校园网站,开设红色教育网络专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宣传推文等方式,在网络中形成一股推崇革命传统精神的力量。由于条件限制,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深入红色故地,实地感受红色文化,这就需要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将历史讲解、历史视频配以AR沉浸式体验,让学生通过生动真实的图片和实物观感来重温峥嵘历史。此外,宣传部门、新闻单位、文艺演出机构等应更注重宣传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应提供更多红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革命思政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