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表态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2021-12-28 15:53曾艳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喻体外交部隐喻

曾艳春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

引言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中国政府发布外交活动信息、阐明中国内外政策与立场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媒报道和评论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要信息源。”[1]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举行的会议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因为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所发布的消息和对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传达出的是“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观点”[2]。因此,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实际上也是在构建中国形象。其中,隐喻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如同无水之鱼。”[3]隐喻是“观察和构建”[4]政治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外交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的功能和修辞角度,缺乏对外交隐喻翻译的系统讨论。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外交部发言人2018年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所做表态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外交话语翻译中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为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的探索提供新的参考。

一、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属于语言表达问题”。[5]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能给阅读者带来极大的愉悦,是产生巧妙的话的基础。[6]随后隐喻不断得到发展,但实质上并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直到20世纪初始,认知语言学开始兴起,隐喻的认知功能被提出并得到普遍认可,概念隐喻逐渐流行起来。乔治·莱考夫是概念隐喻研究领域的先锋,其与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7]对认知角度下的隐喻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介绍。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事关语言,实际上,隐喻概念可以超越普通的字面思维和语言方式的范围,并延伸到思想和语言范畴。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的本质是跨域映射,即用另一个经验领域(源域)来理解一个经验领域(目标域),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理解隐喻的基础。此外隐喻的准确理解也不能脱离言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即我们所说的语境。这时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元素,也是人类思维过程的基本资源。[8]因此,隐喻既是一种语言资源,也是认知手段。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隐喻翻译策略

Peter Newmark[9]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阐明,自然性(naturalness)对于交际翻译来说是基本要素。但“外交翻译与其他翻译的最大区别,是翻译内容的政治性强、敏感度高”[10],译者在翻译时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紧扣原文,不得随意增删”[11]。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隐喻翻译,译者必须要处理好语言自然性与原文忠实性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对2018年外交部发言人就中美贸易摩擦表态中所使用的隐喻及其译文进行整理后,分析归纳得出如下五种基本翻译策略。

(一)保留喻体

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具有共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某些现象或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认识,因而部分隐喻可以直接被言者和受众同时接受。在处理这部分隐喻翻译时,不加更改地直译是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例①最后,我要强调,中美经济“脱钩”根本就不是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的良方,更不是解决美国自身问题的出路。

I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at decoupling the two economies is by no means the right prescription to ease the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Even less likely will it offer the USa way out of its own problems.

例中,始源域是“良药”和“出路”,映射为目标域“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办法”。良药和出路使人联想到“疾病”与“迷宫”。发言人利用这两个意象有力地构建了中国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度和看法:中美贸易摩擦是使人痛苦的疾病和禁锢的牢笼,美国与中国经济脱钩既不能治愈疾病也不是打开牢笼的钥匙。疾病与禁闭空间是中英文化社会的共同体验,因此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对于疾病与禁闭的空间的认知体验是相同的,在翻译的时候直接保留喻体。

例②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不会因为某些噪音和干扰而停滞。

China is now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and i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not be blocked by some noisesand disruptions.

噪音嘈杂而刺耳,会使人产生不适感。原文将噪音的嘈杂、无用且有害等特点投射到美国政客对中国发展的不实攻击,隐晦而巧妙地进行了反击。英文“noise”作名词时意思等同“噪音”,两者认知模式相近,可以相互转换。

例③中国在开门,美国在关门。

China's door is opening wider while the American one is closing down.

“门”是内外界的分隔板,门的开与关意味着空间的开放与封闭。这一物理属性投射到国家关系上,被引申为国家在经济、政治、人文等领域的开放程度。本例中,“门”的开与关被映射到国际经贸领域,喻指中美两国在对外经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英文“door”与中文“门”有着极为相似的属性,因而其喻体可以直接平移到目标语中。

(二)对隐喻进行局部调整

对于同一个隐喻,在中英认知相似的基础上,经常要根据目标语境对隐喻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外交部记者例会问答的隐喻翻译中,出现了三种转换模式:1.保留喻体,增加释义;2.喻体具有多重含义时,保留喻体,明示化侧重点;3.部分重构隐喻。如:

例④美方应该清醒认识到,这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21世纪,这次它面对的是中国。美方某些人不应再沉迷于做17世纪的堂吉诃德。

Those in the US should drag themselves out of their quixotic fantasy and stop acting as if they were the Don Quixoteof the17th century.

上例中堂吉诃德疯狂而可笑的特质映射为美国某些政客对当今世界格局和自身权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堂吉诃德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角色,被认为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疯狂与理性的统一。如果仅仅保留“堂吉诃德”这一喻体却不加以解释,可能会使受众产生误解。因此译文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保留“堂吉诃德”这一喻体的同时,增加短语quixotic fantasy(不切实际的幻想)来突出隐喻映射的指向,有利于实现源语预期目的,又兼具语言美感。

例⑤我们希望美方决策者也认真聆听美国消费者和有关产业界的广泛呼声,认真权衡一旦采取不应采取的单边主义举措可能对美方自身带来的利害得失,没必要非撞上南墙再回头。

It's wise for one to turn back before running into a blank wall.

“南墙”即古代进门处的影壁墙,进出时须绕过,否则会撞墙。这里的概念隐喻是,障碍是墙,会堵住前进的道路。英语wall也有类似的意思,但不是southern wall(南墙),而是blank wall(没有门或窗的墙,指无法克服的障碍)。因而译文将“南墙”转换成了更符合英语习惯的“blank wall”,积极向受众理解的认知模式靠拢。

例⑥如果有人执意要打,甚至打到了家门口,我们会奉陪到底。

If someone is bent on waging it and even closing in on our doorstep,then we will keep them company and let's see who last to the end.

部分重构隐喻即“在译文中部分保留原文中的认知特征,同时,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又增加新特征”[12]。汉英文化中都有用“家”映射“国”的隐喻,如“国家”和“homeland”,但其中又有细微差别。汉语“家门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而英语doorstep(门阶)是具体的、有范围的。本例译文就对隐喻进行了部分重构,保留了“家”这一特征,隐喻的源域缩小至doorstep(门阶)。

(三)替换喻体

隐喻翻译“复杂多变”,“浓缩了整个语言的翻译规律”,“与哲学、历史、宗教、价值观和生活习俗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受到相关民族文化的制约”。[13]在翻译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隐喻时,优先做法是在目标语中选择相对应的隐喻,贴近受众的认知方式,淡化陌生感。

例⑦希望美方认真严肃对待中方立场,理性慎重决策,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损人更害己。

We hope that the USside will take China's stance seriously,act with ration and caution,and do not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which will hurt itself and othersaswell.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示贪小失大,最后损害的是自己。而译文的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在文字和效果上与原文都非常接近。原文以两种植物的体积大小来隐喻事情的重要性,译文则转换成两种英国货币面值的比较,这样虽然喻体改变了但其实更符合英语文化受众的理解。

例⑧希望美方有关人士尊重事实和拉美国家意愿,客观看待中拉关系,多做有利于拉美发展的事情,而不是乱扣帽子,更不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We hope that certain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n respect the fact and the will of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view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an objective way and contribute m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stead of indiscriminately pinning labels on others,still less politiciz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扣帽子”是中国俗语,表示对人或事不加以调查就随意安上负面的名目,认知模式为“负面定义”是“帽子”,可以被强制扣上。而英语更倾向于用label(标签)来映射给人或事下定义的源域,因此译文通过隐喻转换来达到相似认知体验的目的。

例⑨同时,正如王毅国务委员日前表示的,中国愿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但搞保护主义,等于自我关闭通向中国的大门,必将自食苦果。

Meanwhile,just as State Councilor Wang Yi said,China is willing to sh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with other countries,but whoever pursues protectionism will end up having a dose of its own medicine,as itsaction amountstoshuttingitself out of China.

汉语文化深受佛教影响,受其影响产生了许多含有隐喻意义的词,如爱河、作茧自缚、苦口婆心以及例9的“自食苦果”等。将“苦果”映射“坏的结局”,通过种果树与食用果实来喻指某个行为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生动形象又便于理解。但英语国家主要受基督教影响,文化中并没有“因果”这个概念,故英文用更贴近受众思维方式的haveadoseof itsown medicine来替换。

(四)去隐喻化

“有些汉语的概念隐喻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汉语原文隐喻的思想内容和英语译文表达形式甚至会互相矛盾。”当无法保留隐喻时,在不影响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隐喻性词汇向非隐喻性词汇的转换虽然可能会使译语缺失语言生动性,但却是最有效实现话语交际目的的手段。

例⑩我要再次提醒美方,中方根本不吃威胁恫吓这一套。

I would like to remind the US once again that threatsand intimidation will never work on China.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现今许多饮食词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隐喻意义,仅仅“吃”这一类隐喻词汇就数不胜数。本例原文中的“吃”被用来映射“接受”,“威胁恫吓”是“食物”,两者共同构成“不接受威胁恫吓”是“不吃食物”的实体隐喻。但由于英语语境中并没有相对应的隐喻意象,且因为例句原文带有强烈的宣示性意味,删除隐喻后的译文更显直截了当,有力地强调了中国的态度。

例○1所以我要说,一个频频“变脸”“毁约”“退群”,动不动就掀翻桌子走人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守信、谈什么承诺、谈什么履约。

So,as a country that is so good at flip-flops and withdrawals,that is always ready to knock over the table and walk away,the USis in no place to talk about honoring commitments.

文化特色词是“语言之间产生词汇空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通常表示的是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14]。上述例子有三个隐喻意象——“变脸”“毁约”“退群”,其中两个属于文化特色词。它们都映射了“背信”这一目标域,喻指美国频繁变卦、随意退出国际组织的行为。译文删除了隐喻意象,把三个隐喻意象转换成非隐喻性的词汇flip-flops and withdrawals。

例○1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Onemove can alwaysbecountered by another.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汉语成语,隐喻视情况不同灵活采用对策,如果将这个隐喻直接移植到译文,不仅不能激活受众的认知还可能会使受众产生困惑,进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对隐喻进行释义能够帮助受众了解中国的态度。

(五)舍弃隐喻

舍弃隐喻是指对隐喻零处理,喻体和喻义全部舍弃,以达到最优表达效果。但这类翻译策略笔者在所收集的外交部译文中只找到了一例,足见政治文本还是以忠实原文为主要原则。

例○13所以,立场倒退、违背承诺的帽子绝对扣不到中方头上。

It is never China that backtracks and breaks commitments.

与例8不同,对于相同的隐喻,译者在本例中舍弃了隐喻,采用英语强调句式来突出中方观点,语言自然性与语用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样做是因为如果转译成英语隐喻表达式give sb.label会导致行文累赘,也无法传达出中文掷地有声的语气。这也说明,对于同一个隐喻的翻译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必须根据文化语境决定如何取舍语义特征并在译文中予以再现”[15]。

三、结语

中国要发展,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基本。但当前西方世界普遍对中国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尤其是在某些意识形态的干预下,“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中国谋求全球霸主地位”等极端偏见的说法一直是西方媒体的主流叙事。如何反驳这些主观偏见,构建正确的中国形象成为当务之急。外交部记者例会上发言人话语的准确翻译是有效传达中国态度、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收集整理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例会上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所做表态中使用的隐喻及其翻译,归纳总结外交话语中的隐喻翻译策略,可以帮助从事外交翻译的译者更好地开展工作。研究发现,外交部译文倾向于最大限度地保留隐喻,具体策略包括平移隐喻、部分调整隐喻、替换喻体等,即便中文隐喻和目标语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译文也会选择保留隐喻喻义,很少会舍弃隐喻不译。与此同时,隐喻的翻译表达并不总是固定的,语言习惯差异、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缺口和认知体验的相似程度都会影响译者对隐喻的翻译。此外,由于外交翻译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是否保留隐喻取决于言者的交际期望,如果隐喻的保留对言者的交际期望产生损害时,隐喻就有可能被舍弃。

猜你喜欢
喻体外交部隐喻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