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桐江集》版本考略

2021-12-30 07:34代雪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阮元抄本刻本

代雪莲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

学界现对方回的研究集中于诗学理论,深入探讨其诗评观点及方法,包括对其与江西诗派的关系及江西诗派论,以及其诗评理论著作《瀛奎律髓》的诗歌选评。另有对方回人品的辨析,编撰其年谱及生平思想研究,以及著述的考辨与整理。关于方回《桐江集》成书、版本、内容等情况,詹杭伦及许清云已对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证,然并未对《桐江集》各版本的具体概况作详细说明,且少有提及《桐江集》在明代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人。幼孤,从叔父学。方回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方回连仕宋、元两朝,历史上对其评价分歧甚大,周密讥其“人品卑微,殆无人理”①,然仇远赞其“胸中元耿耿,身外竟空空”[1]42,刘埙亦评价其“是一磊落之士”[2]62。方回系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历任隋州教授、江东提举司淮造、国子监书库官、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国子正江淮都大司办公事、国子正太学博士、沿江制干。德祐元年(1275),方回知建德府节制往来驻戍军马。德祐二年(1276)二月初六,方回率郡降元,授其知建德府事兼管内安抚使,遥授衢婺招讨使。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改授嘉议大夫、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后迁通议大夫。至元十八年(1281)六月初一,方回解任休官,滞留严州五年,后长居杭州,直至终老,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续古今考》《虚谷闲钞》《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等著述存世。

一、关于《桐江集》书名之考订

方回是宋、元时期著名的诗评家。其《瀛奎律髓》专论唐宋五、七言律诗,是研究诗歌史和诗学理论非常重要的著作。《桐江集》亦载有不少方回品评诗文之作,对于考订方回生平,研究其哲学思想与诗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桐江集》原收方回入元以前诗作,然今存《桐江集》所收均为其文,且与《桐江续集》多有重合,原本《桐江集》应在明代失传,今所见《桐江集》与原本迥异。“桐江集”之名的情况颇为复杂,今所知以“桐江集”冠名之书有三种,但其内容皆不相同,由此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影响后世学者对此书的理解以及该书版本考述,现将其分述于下。

“桐江集”之名最初见于戴表元《桐江诗集序》:“紫阳方使君,平生于诗无所不学。蓋于陶谢学其纡徐,于韩白学其條达,于黄陈学其沈鸷,而居常自说欲慕陆放翁。岂其暮年安贫守约,忘怀出处,有偶相貌类者,而姑引之以自托耶?……然有一事,不谋而合。放翁晚起家得严州,为诗几千首,翁去而州人爱其诗,版传之于今。使君垂老亦守严,多为诗,州人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锦峰绣壑,淋漓翰墨,前后照应于百年间,良堪绘画。”[3]183戴表元所谓《桐江集》,乃方回驻守严州时州人为其所刻,有六十五卷,其中应多为诗作,但今不见著录。明金德玹编《新安文粹》载有方回《桐江集序》曰:“予以乙亥(1275)七月至郡,尽丙子(1276)岁除,留诗仅十六首,赵宾旸和四首附焉。”[4]此序亦可说明《桐江集》所载为诗作,然其数量与戴表元之序六十五卷出入甚大。方回在《桐江集序》中言其“必日赋一二首,积千百二存一焉”,亦可证戴表元所云“使君垂老亦守严,多为诗,州人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盖方回自谦其仅留十六首,未概括全集而言,或后有所增益。

顾嗣立《元诗选》亦有《桐江集》者,此集收方回诗作约一百二十首,顾嗣立所选《桐江集》与《桐江续集》多有重合,仅《听孙练师琴》一首七言古诗不见于《桐江续集》。由此可知,顾嗣立所选《桐江集》应直接采于《桐江续集》,但因未见原书,径直将其命为《桐江集》。

阮元采集《桐江续集》未收者,辑有《桐江集》八卷,收入《宛委别藏》,为今现存《桐江集》八卷本,后有影印本出版,遂广为流传。

以上书名为《桐江集》者,戴表元及方回所言《桐江集》已不存,且未见之于书目文献;顾嗣立所谓《桐江集》者,乃选方回《桐江续集》所收诗作,与初刻《桐江集》已大相径庭;阮元所辑《桐江集》者,乃今所存《桐江集》,然与原本亦相去甚远。清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载有《桐江集》,谓“戴帅初《桐江集诗序》云‘六十五卷’,此本后人掇拾《续集》之所无者,有文无诗,分为四卷”[5]124。朱绪曾将原本《桐江集》与今本《桐江集》比较,云今本《桐江集》乃后人掇拾而成,已非戴表元序所谓《桐江集》者。

按文献记载《桐江集》有明刻本和清抄本两种,明刻本为六十五卷本,清抄本有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明刻本六十五卷今已不存,应在明代已失传。《续修四库提要》有《桐江集》提要一则,谓“原本《桐江集》应在明代已失传,清人文献时所见《桐江集》之名,但核其实,均指《桐江续集》”[6]57。现存有清抄本《桐江集》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三者在内容、编排上有出入,经过考证,三者属于同一祖本。现对明刻本、清抄本《桐江集》诸本概况、流传关系稍加梳理,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二、明刻本《桐江集》

明刻本《桐江集》,六十五卷,首见于戴表元《桐江诗集序》。其序有言“使君垂老亦守严,多为诗,州人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3]183,今已不存。除戴表元《桐江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亦载有“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录方回与玄同书言其《桐江集》七册,宋濂《方氏族谱序》言按方回《桐江集》所载,天下之方姓皆出于歙”[6]57,按所提文献内容及成书时间,赵琦美、宋濂所提应为明刻本《桐江集》,但仅存数言,未提及具体内容,亦无法确证。《新安文献志》有《方总管》一传,言方回“有《碧流集》《桐江集若干卷行于世》”[7]。《弘治徽州府志》有方回传,言其“有《碧流集》《桐江集》行于世”[8]。《嘉靖徽州府志》有方回传,亦言其“有《碧泳集》《桐江集》行于世”[9]。按:此三则史志所谓《桐江集》当为明刻本《桐江集》,然皆未存其书。

三、清抄本《桐江集》

(一)八卷本(宛委别藏本)

《桐江集》八卷,清抄本,乃阮元辑录而成。入丛书《宛委别藏》,有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八卷本,另有《续修四库全书》亦据八卷本影印。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黑格,无鱼尾,四周单边。此本卷一为赋、诗序三十七篇,卷二为说、记二十四篇,卷三为诗跋三十五篇,卷四为跋文三十七篇,卷五为诗评、事状十六篇,卷六为书疏两篇,卷七为考辨十九篇,卷八为祭文、墓志二十三篇。八卷本收文二百九十三篇,无诗,其中有多篇文与《桐江续集》重复。

阮元《揅经室外集》有《桐江集》提要一则,著录《桐江集》八卷。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国家图书馆藏《批校桐江集》书前有阮元手批纸条,点明此书是其“新编目齐,抄置首卷前”,此可解释八卷本与四卷本、不分卷本目录编排不一之缘由。

(二)四卷本

1.《方虚谷桐江集》四卷,清蓝格抄本,佚名录,鲍廷博校跋,今存四册,现藏国家图书馆。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黑鱼尾,四周双边。卷首题“桐江集目录”,有“北京图书馆藏”“铁琴铜剑”印。此抄本存方回文二百篇,与八卷本大部分重合,有十余篇不见于八卷本,然据篇章所题写作时间,均是《桐江续集》所收之文。书衣题“《桐江集》,元方回撰。凡四册,东武刘氏校本,海虞翁氏收藏”,三卷末有“七月二十日校毕”,书后有跋语“嘉庆乙丑闰六月借维扬秦氏石研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手录本校补,凡改正数百字,补阙者数千字,始为善本。去乾隆庚寅借振绮堂汪藏本抄录时,忽忽三十六年矣!掩卷为之怃然,廿八日志”。

此本目录有鲍廷博批校语,《黄岩州新行孝行坊记》下增《水村精舍记》,《与曹宏斋书》校有“二十一卷”、《乙亥年前上书论贾士道十可杀罪》校有“二十二卷”、《富顺汪知监墓志铭》校有“二十三卷”、《校尉方君墓志铭》校有“二十五卷”、《先祖事状》校有“二十六卷”,《到任谒先圣文》校有“二十七卷”、《渔隐丛话考》校有“廿九”,正文中校语多有“元本某某”字样,不知鲍氏据何本所校。

2.《方虚谷桐江集》四卷,清抄本,今存四册,现藏国家图书馆。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无格。卷首题“桐江集目录”,有“北京图书馆藏”印。卷末题有“时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岁闰七月二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录”。

此本无鲍廷博校跋语。

3.《方虚谷桐江集》四卷,清抄本,佚名录,鲍廷博校跋,今存四册,现藏国家图书馆。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无格。卷首题有“桐江集目录”,有“北京图书馆藏”“铁琴铜剑楼”印。卷末所题鲍廷博跋语与蓝格抄本《方虚谷桐江集》完全一致。

此本目录有鲍廷博校语,《跋梅花赋》校有“宋璟作”,《送汪復心》校有“续集有,作《汪巽元復心说》,四十三卷”,《进斋记》校有“续集有,作序”,《崇寿节贺表》前增《崇寿节贺表一》,《与曹宏斋书》校有“二十一卷”,《东二》校有“弘斋四”,《乙亥年前上书论贾似道十可斩罪》校有“二十二卷”,《富顺汪知监墓志铭》校有“廿二卷”,《校尉方君墓志铭》校有“廿五卷”,《先祖事状》校有“廿六卷”,《到任谒先圣文》校有“廿七卷”,《渔隐丛话考》校有“廿九”,正文中亦诸多“元本某某”字样。按:此抄本与蓝格抄本篇目相同,均有鲍氏校语及跋语,应均出自鲍氏校跋本,只抄录者不同。然此本字迹较蓝格抄本更为规整,校语排列亦更工整,更适宜阅读。

(三)不分卷本

《桐江集》不分卷,清蓝格抄本,佚名录,鲍廷博校,今存四册,现藏国家图书馆。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蓝格,蓝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卷首题“桐江集目录”,有“国立北平图书馆藏”印。卷末所题鲍廷博跋语与四卷本完全一致。

此本目录页亦有鲍廷博校语,与鲍廷博所校四卷本一致。《横于外航口善应菴记》《吊鹤赋》《僧汝舟济川字说》《送俞唯道》校有“续集有”,《孙元京诗集序及诗评》校有“续集有,无诗评”,《跋孔端卿东征集》校有“续集有,作序”,只此几则校语不见于四卷本。

以上四卷本、八卷本、不分卷本,虽在卷次上有差异,但其所存篇目及篇数相差不大,且皆有鲍廷博跋语言其“借石研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收录本”,或有“时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岁闰七月二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录抄讫”字样,知各本皆出自同一祖本。其八卷乃阮元整理重新编目,四卷与不分卷乃抄录者随意编次,非有一定之数。

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国家图书馆藏有《批校桐江集》,此书前有阮元手写字条,云“吴二老抄完《桐江集》三本后,即付此本,仍将前抄第三本底本付去,因其中尚有文三篇需抄入第七卷也。新编目齐抄置卷首前。阮元又记”。由此可知,此本应为今通行《桐江集》底本,阮元所辑八卷本应据此本重新编目而成。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均出自范文恭手抄本,然八卷本经过阮元整理重新编目,删除了许多与《桐江续集》重复之文,乃今存最佳本。

四、《桐江集》著录情况

著录《桐江集》者,今仅见于清代目录文献。如《爱日精庐藏书志》《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皕宋楼藏书志》《铁琴铜剑楼藏书志》《四库未收书提要》《善本书室藏书志》《贩书偶记》等,均对《桐江集》有著录信息,现将各目录文献著录资料分述于下,以飨学林同好。

《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桐江集》八卷,抄本从钱塘何氏藏本传录,此本卷末有“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岁闰七月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录”。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桐江集》八卷(抄本),称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黑格,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元方回未入元以前撰。阮文达以进呈抄本,刘燕庭亦有之。张金吾《书志》又依钱塘何氏藏本传抄本”[10]。

《铁琴铜剑楼藏书志》著录《桐江集》四卷(抄本),称此集“凡赋、序、说、记、考辨、跋、书疏、论议、墓志、事状、祭文之类,共二百一篇”[12]609,又记此书有鲍氏跋语“乾隆庚寅借振绮堂汪氏本抄录。嘉庆乙丑闰六月借维扬秦氏石研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手录本重校,凡改正数百字,补落者数千字”。

《四库未收书提要》著录《桐江集》八卷,阮元称赞方回弹劾贾似道一事,称其“集中前后上书本末,并确有所见,中外快之。即他文亦多有根据,固宋末元初一作家也”[13]。此外,阮元认为《桐江续集》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所载《虚谷集》②。

《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方虚谷桐江集》四卷,鲍氏抄校本,称“此本四卷,为赋,为序,为说,为记,为跋,为辨,为评,为书,为表,为露布,为青词,为上梁文,为墓志铭,为祭文,为考,文体皆备,或出未分以前原帙”[14],另此本首页有戴表元《桐江集序》。

《贩书偶记》著录有合刻本《桐江集》一卷,为清咸丰年间潘曾沂《放猿桐江江山合刻》所辑存。

以上目录书著录《桐江集》者,除《贩书偶记》所载,应均为现存清抄本《桐江集》。按:《贩书偶记》所载合刻本《桐江集》,按其编著时间及刻本性质,其应为《桐江续集》中所收诗作,潘曾沂将其名曰《桐江集》。然《皕宋楼藏书志》所载二十卷本《方虚谷桐江集》虽有鲍氏跋语,但其卷数与四卷本差异甚大,疑其乃《桐江续集》。因其书未存,暂未确证。

五、结语

方回《桐江集》初刻于明代严州,后不知何故失传。今所见《桐江集》已非原本,现所存清抄本皆出自于范文恭弘治十四年手抄本,有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八卷本经过鲍廷博校正、阮元整理重新编目,应是现存最善版本,已有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出版。方回乃宋末元初的大作家,他在诗歌批评史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学理论集中于《瀛奎律髓》一书,然《桐江集》中诸多文章亦有所涉及。对方回《桐江集》版本源流之考索,于学界整理方回著述,研究其诗学渊源,以及了解《桐江集》在明清时期的刊刻情况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 关于周密评价方回人品卑劣之说,詹杭伦在其著作《方回的唐宋律诗学》中有“周密《癸未杂识》‘方回’条考辨”,此文列五条陈述周密所述方回之事,盖得自传闻,且语涉诽谤,不可尽信,后列一条“周密为何攻讦方回”解释周密为何诽谤方回之缘由。

② 关于此点,詹杭伦在其著作《方回的唐宋诗律学》中已说明《虚谷集》非《桐江集》。

猜你喜欢
阮元抄本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