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石刻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编纂的价值

2021-12-31 11:13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词典中正墓志

刘 秀 梅

(内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石刻文献作为重要的出土文献,其语料具有丰富性和真实可靠性,它未经后人传抄刊改,具有极强的语言使用价值。尤其很多材料是其他文献没有记载的,如幽埋冢墓碑刻、造像题记、刻经记、题名碑等,就更加珍贵。内容的丰富、广泛,便为利用石刻从事语言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阅读汉魏六朝石刻文献①中,发现它可为《汉语大词典》②在收词、立目、释义、提供书证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点来展开。

─、书证补缺例

前人及时贤编纂辞书,大都根据古代的辞书建立义项。然而有一些义项,编纂者下了很大功夫,往往未能为之找到例证。《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汉语工具书之一,但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书证缺漏的现象,故进行收集整理以作拾遗补缺。

[鳞波]

《汉语大词典·鱼部》(12册1262页):“鳞波”:“像鱼鳞一样的波纹。”缺失书证。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齐《临淮王像碑》:“时长史解叔宝、司马李元骥、别驾宇文幻鸾、治中崔文惠及诸僚佐等,并湌下筵,赞成高义。状鳞波之递得,处风毛之互举。恐炎涼递徙,缣竹难存。”

按:该词没有书证却立为词目,大约是《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这个词,《大词典》把它当成现代语词了。

[昏星]

《汉语大词典·日部》(5册624页):“昏星”:“我国古代指日落以后出现在西方的金星或水星。”缺失书证。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演墓志》:“昊天不吊,生荣长逝。二耀惭光,白日昏星。”

按:昏星,也称长庚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苌传云:“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郑玄笺云:“启明、长庚,皆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也。”

[盛(chéng)器]

《汉语大词典·皿部》(7册1430页):“盛(chéng)器”:“指盛放东西的器具。”缺失书证。石刻中正有用例:

西汉《徐州龟山楚王墓塞石刻铭》:“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

按:“不布瓦鼎盛器”,谓不用殉葬物品,以示薄葬。

二、补充义项

石刻文献中,可增补辞书义项者也甚多,兹仅举几例以窥豹。如:

[芥子(zǐ)]

《汉语大词典·艹部》(9册308页):“指芥菜的种子。可榨油或制作芥末。”不光无书证,且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比喻细小之物。”《临淮王像碑》的“层山纳于芥子”与“巨海入于毛穴”相对,“芥子”与“毛穴”相对,其“喻细小之物”义甚明。石刻即有此义用例:

北齐《临淮王像碑》:“层山纳于芥子,仍自嶔岑;巨海入于毛穴,无妨浩淼。”

按:“芥子”,指芥菜的种子。这一文献用例也常见,如《维摩经·不可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后因以芥子须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兼容。

[敛衿]

《汉语大词典·攵部》(5册522页):“指敛衽。”不光无书证,且释义不全,当补义项:“形容衣服破烂。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石刻即有此义用例:

北魏《元顺墓志》:“处贵能贫,俭身约口。布被脱粟,敛衿见肘。愕愕夫君,昂昂特挺。”

按:“敛衿见肘”,在石刻中义同“捉襟见肘”,与上文“俭身约口”之义相应。“衿”同“襟”。形容衣服破烂。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另:“敛衽”,《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其一,指整饬衣襟,表示恭敬;其二,元以后亦指女子的跪拜礼。这两个义项不能与“敛衿”在汉魏六朝石刻中所指义相合,故当补。

[开津]

《汉语大词典·门部》(12册51页):“开凿水道。”唐·赵璘《因话录·征》:“禹平水土,别九州,安知后世有山林川泽之税,开津堰埭之难?”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比喻开启事物的关键之处。”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薛凤规造像碑》:“现应开津,镂容石出。三有悟朗,号曰惠日。”

纵观历代文献,多有例证:

《大正新修大藏经·续论疏部三》:“然悟各有由,故令开津不一。而着相者,未能要其会归。”[1]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并序》:“无生现生为人演法,三学开津。场坛肃穆,戒德氤氲。”[2]

按:“津”本指渡口,后引申为途径、门径或重要职位。以上所举例中之句,都是佛经语,比喻开启事物的途径或关键之处。

[矫翰]

《汉语大词典·矢部》(7册1553页):“展翅。”唐·凌敬《游清都观寻沈道士》诗:“矫翰雷门鹤,飞来叶县凫。”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比喻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薛凤规造像碑》:“怀行好古,内外俱兼;文藻富丽,矫翰当途。

按:“翰”,本义是天鸡,引申为文史方面的才能。如“诗翰”。“矫”,飞也。(《广雅·释估三》)“矫翰”在这里不是字面的意思,根据例子的意义,应该用的是补充义项。

[写(xiè)注]

《汉语大词典·宀部》(3册1625页):“流泻倾注。”《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榦竦条,潭壑镜彻,清流写注。王子敬见之曰:‘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比喻言辞滔滔不绝。”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贾瑾墓志》:“清谈写注,则吻间泉涌;执管造素,则笔端火然。”

按:写通“泻”。

[帏室]

《汉语大词典·巾部》(3册752页):“张挂帷幔的内室。”唐·韦应物《端居感怀》诗:“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指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晖墓志》:“缱绻庙廊,绸缪帷室。”

按:“帷”,指室内悬挂的帷幔。“帏室”这里指帷幄,代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乹(qián)方]

《汉语大词典·乙部》(1册785页):“干卦所在的方位,即西北方。”《宣和遗事》前集:“二人乘青鸾望乾方西北而升。”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代指帝王之家。”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鉴妃吐谷浑氏墓志》:“开元钜冑,糸绪乹方。浚流未极,弈世载昌。其宗唯帝,厥考伊王。”

按:“乹”,同“乾”。钜胄,大宗族;乹方,与“钜胄”相对应,指帝王之家。

[裁谢]

《汉语大词典·衣部》(9册68页):“作书致谢。”宋·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之五:“江君先辈辱书,深欲裁谢。连写数书,倦甚,且为多谢不敏也。”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犹指离开,拒绝。”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韩贿妻高氏墓志铭》:“夫人以无生永逸,有陋将危,志腾苦海,舟梁彼岸,故裁谢浮虚,敬仰方直。”

根据例句的意思,“裁谢”应与“敬仰”的意义相对,不是“作书致谢”之意,而是所补义项“离开、拒绝”之意。

[琐门]

《汉语大词典·王部》(4册615页):“绘画或镂刻有连琐图案的门。多为宫观之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凤诏》:“后赵石季龙置戏马观,观上安诏书,用五色纸衔于木凤之口而颁行之。故罗隐曰:‘琐门千里,更无人到,丝纶五色,惟有凤衔。’”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代指朝廷”。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暐墓志》:“璅门注望,其来日久,将委喉脣,事资执戟。”

璅:古同“琐”。又如:

北魏《元颢墓志》:“或司政棘树,或敷奏琐门,或官如北斗,或牧是东岳”。

按:“棘树”,谓三槐九棘,指公卿宰辅之位。相应地,“琐门”,根据文义,应代指朝廷。

[乹(qián)晖]

《汉语大词典·乙部》(1册793页):“阳光。”金·元好问《题邢公达寒梅冻雀图》诗:“褐衣相媚不胜情,只许乹晖画得成。”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代喻君王的恩泽”。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天穆墓志》:“又以王纂荫乹晖,本枝皇干,体密君亲,义形家国;与天柱潜结玄啚,显成大义,一旧威灵,再造区夏。”

按:“乹”同“乾”。“乾”,也代指君主。如:“乾化”,指帝王的教化;“乾符”,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故“乾晖”,这里是指补充义项,代指帝王的恩泽。

[韬颖]

《汉语大词典·韦部》(12册688页):“谓藏起刀剑。”明·唐顺之《日本刀歌》:“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比喻隐藏才华”。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齐《李云墓志》:“然性存谦退,不好先人,韬颖藏锋,画筹而已。”

按:“颖”,本义是谷穗,引申为锥芒。“韬”,本指剑套。这里是动词,掩藏。“韬颖”词义近于“韬光”,指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

[声影]

《汉语大词典·耳部》(8册694页):语本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清纳兰性德《金缕曲·简梁汾》词:“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

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喻名声和事迹”。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元焕墓志》:“哀白日之永昧,痛玄夜之不暘,镌声影于斯石,庶万古而无亡。”

按:“声”,指名声、声望;“影”,指痕迹,某物经过后留下的一条线或踪迹。故“声影”在碑刻文献中应该指的是补充义项。

[丽迹]

《汉语大词典·鹿部》(12册1298页):“丽人的踪迹。”明·夏完淳《燕问》:“芳心倾于君掌,丽迹滥于仙踪。”此词释义不全,当补义项:“指美好的事迹”。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览先皇之明踪,睹盛圣之丽迹。”

按:“明踪”和“丽迹”在碑刻文中是对应的,因此,“丽迹”解释为补充义项的意义更符合原文。

三、修正释义

碑刻文献由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故可以订正辞书中的一些释义。如:

[启奠]皇帝之灵柩启迁前举行的祭奠礼。

南朝宋《明昙憘墓志》:“启奠有期,幽穸长即;兰釭已芜,青松无极。”

这篇碑文是南朝宋故员外散骑侍郎眀昙憘府君的墓志铭。

按:《汉语大词典·口部》(3册397页)引用清代的例证,指皇帝之灵柩启迁前所行的祭礼。实非仅指对皇帝的祭礼。

[宫宅]宫中的房舍。

东汉《武梁祠堂画像题字》:“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

按:《汉语大词典·宀部》(3册1428页)引用《敦煌变文集》的例证,指宫中的房舍。实非仅指宫中的房舍。

纵观历代文献,“宫宅”一词有两义:

一是“宫中的房舍”,除上举以外,它如:《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三:“是故古者帝王有宫宅以仕有德,不仕无功之臣。”[3]

二是“房舍”。如:《汉书·沟洫志》:“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4]

[宛丽]指婉转清丽。

《汉语大词典·宀部》(3册1404页)举例为:“陆翱字楚臣,进士擢第,诗不甚高,而才调宛丽,有子弟之标格。”(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

按:在石刻文献中,“宛丽”一词的所指对象不仅是诗文(如上例),也能形容建筑物的形态,即特指“特指新修寺塔廊檐曲折,清新美丽。”石刻中正有用例:

北齐《僧静明等修塔造像碑》:“修营故塔,宛丽初新。宝舟共汎,舍僞归真。”

[真俗]佛教语。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出世为真,入世曰俗,即出家在家之意。”

《汉语大词典·八部》(2册145页)举例为:“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宋·王安石《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

按:石刻文献中,“真俗”一词还可以指“出家人和世俗人”之意。石刻中正有用例:

东魏《司马兴龙墓志铭》:“于是德高遐迩,声动真俗。朝廷闻风虚想,思与共治,乃起家拜鲁阳太守。”

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铭》:“祖司空文简公希宗,中庸上性,作范真俗。”

[潜耀](1)隐藏光辉。(2)比喻怀才不遇。

《汉语大词典·水部》(6册187页)中的(1)和(2)条解释分别引用唐权德舆诗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例证。

按:石刻文献中,“潜耀”的义项(1)还可以“比喻隐藏名声和才华”之意。石刻中正有用例:

三国魏《范式碑》:“以疾告辞,韬光潜燿。”

“燿”,通“耀”。

[景命]指授予帝王之位的天命。

《汉语大词典·日部》(5册770页)中的引用诗经的例证:《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郑玄笺:“天之大命。”

此解释有局限。“景命”,即“大命”,也指上天赐予的自然生命。

东晋大亨四年《爨宝子碑》:“回抱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

影命:即“景命”,影,通“景”。其他如:

北魏建义元年《穆彦妻元洛神墓志》:“而昊天不吊,景命云逝。”

北齐武定八年《萧正表墓铭》:“而天地无心,与善茫昧,景命颓龄,不登黄苟。”

按:以上碑刻文献中的“影(景)命”,都是指普通人的自然之命。

[绠縻]绳索。

《汉语大词典·糸部》(9册858页)中引用的例证:唐·李商隐《为李兵曹祭兄亳州刺史文》:“心摧则冰炭交集,血下而绠縻相续。”

此解释欠妥。绠縻本义为绳索。比喻像绳索一样泻注而下的眼泪。

作动词,则比喻眼泪像绳索绳索一样连续不断,泻注而下。如: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唐咸通七年《杜传庆墓志》:“公哀抱痛裂,血涕绠縻。”

四、增补词目

石刻文献中,《汉语大词典》未曾涉及的词语甚多,若整理搜集之,可大大丰富辞书收词,兹举几例:

[占买]指估价购买。

南朝宋《王佛女买地券》:“今为佛女占买彭城郡□□县北乡□城里村南龟山,为墓田百亩。”

占,本义为占卜以预测,由占卜预测之义引申之,而有估计,揣度,按预测择取等义。与“占买”相对,典籍有“占卖”,义为估价出售。《周礼·天官·大府》“币余之赋”下郑玄注:“币余,占卖国之斥币。”《后汉书·桓帝纪》:“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汉语词汇有“占费”,估量费用。

[启颡]启:通“稽”,即稽颡。颡,本指额头,叩头,以额触地。古时一种跪拜礼。

西魏《辛延智造像记》:“西涉则胡主启颡,北训夷狄体善。”

按:《汉语大词典·口部》(3册396页)收录“启首”,未收“启颡”,二者意义相同,为“稽首”义,应在字头“启”下添加该词。

[哀瘠]因丧亲哀痛而使身体损削。

北魏《王绍墓志》:“婴号茹血,哀瘠过礼。”

按:《汉语大词典·口部》(3册339页)收录了“哀毁”和“哀毁骨立”,“哀毁骨立”亦作“哀瘠骨立”,语出《后汉书·韦彪传》:“父母卒,哀毁三年……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大词典》没有收录“哀瘠”,“哀瘠”是属于非连续性截取的割裂造词,与以上各词意义相同,应在字头“哀”下添加该词。

[哀忉]“忉”,即忧愁、忧伤。“哀忉”指哀痛、忧伤的感情。

北魏《皇甫驎墓志》:“前雍州主簿、横水令辛树与君緾笃,临棺悲恸,弥增哀忉。”

按:《汉语大词典·口部》(3册339页)收录“哀伤”“哀愁”,未收“哀忉”,三者意义相近,为“哀伤、忧愁”义,应在字头“哀”下添加该词。

[纯贞]“贞”,即“忠贞”。“纯贞”指纯洁忠贞。

北魏《杨干墓志》:“纯贞晈洁,志抽岩岸。”

北齐《潘景晖等造像记》:“严议弘轮,更转□以远诣;浮山岭岫,取玉颁之纯贞。”

按:《汉语大词典·糸部》(9册754页)收录“纯真”,即“纯洁真挚”义,未收“纯贞”,二者的构词理据相同,意义相近,理应在字头“纯”下添加该词。

[纯敏]“敏”,即“聪明、敏捷”。“纯敏”指纯正聪敏。

北魏《元鸷墓志》:“王体凝粹之淑灵,涵岳渎之逸气,纯敏在襟,宽仁为度。”

按:《汉语大词典·糸部》(9册755页)收录“纯谨”,即“纯正谨慎 ”义,未收“纯敏”,二者构词理据相同,意义相近,理应在字头“纯”下添加该词。

[摧倾][摧覆]“倾““覆”都有物体歪倒、倒塌的意思,“摧倾”“摧覆”都有倒下、损坏的意思。

北魏《杜法真墓志》:“天乎不淑,梁木摧倾。春秋六十有六,殒于洛阳。”

北魏《宋虎墓志》:“山松惨裂,陇树摧覆。”

按:《汉语大词典·手部》(6册837页)收录“摧塌”和“摧毁”“摧坏”(6册838页),未收“摧倾”和“摧覆”,这几个词意义相近,构词理据相同,理应在字头“摧”下添加该词。

[摧辕]“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摧辕”,指折毁车辕,也指人死的委婉语。例如:

北魏《元谧墓志》:“修途未极,中路摧辕。国沉梁栋,家丧玙璠。”

按:《汉语大词典·手部》(6册838页)收录“摧轮”,即“摧毁车轮,谓路有艰险 ”义,未收“摧辕”,二者的构词理据相同,意义相近,但在碑文中又引申为人事业未竟,而中途死亡的委婉语。理应在字头“摧”下添加该词。相类似的词还有“摧梁”“摧柯”“摧枝”“摧芳”“摧兰”等,都比喻贤才陨落。

[摧恸]“摧”这里引申为悲伤,“恸”是形容极其悲痛。“摧恸”即指悲伤至极。

北魏《萧敷墓志》:“追慕摧恸,不能自胜。”

北魏《长乐长公主元瑛墓志》:“二宫摧恸,遐迩同伤。”

按:《汉语大词典·手部》(6册838页)收录“摧怆”“摧伤”,未收“摧恸”,这几个词意义相近,构词理据相同,理应在字头“摧”下添加该词。

[摧惋]“摧”这里引申为悲伤,“惋”是遗憾、可惜。“摧惋”即指悲伤可惜。

北魏《元新成妃李氏墓志》:“朝野悲恻于上,云宗痛慕于下,凡在有怀,莫不摧惋。”

按:《汉语大词典·手部》(6册837页)收录“摧悴”,犹指“悲伤憔悴”,未收“摧惋”,但二者构词理据相同,意义也显而易见,理应在字头“摧”下添加该词。

因受篇幅所限,以上四部分只是蜻蜓点水,本文并非全面论述。尤其是“增补词目”这一项内容,汉魏六朝语料丰富,有较重要的词汇研究的价值,还有很多新词还未被普通辞书所收载,对于新词新义的系统整理,待日后而为之。

注释:

① 关于本引例所用石刻语料来自毛远明《汉魏六朝石刻校注》(10册),线装书局,2008年。再,限于篇幅,例句尽量引用基本完好、文意清楚明白的石刻语料,并不赘引。

② 汉语大词典编撰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下文出现中的《词典》均指《汉语大词典》。

猜你喜欢
大词典中正墓志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无题(3)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