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游戏:具身向度下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

2022-02-09 03:06
江苏教育 2022年89期
关键词:糖葫芦支架想象

田 磊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是身体、心智及环境交互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聚焦身体感受、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的新的认知方式。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看,游戏中的儿童全情投入,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认知、感受和学习。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设计并开展具身向度下的语用游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具身向度下的语用游戏概述

语用游戏是旨在激发学生表达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游戏。教师从学生的身体活动方式及经验出发,设计具身向度下的语用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身体与教学情境互动,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具身向度下的语用游戏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强调身体的全程参与。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发生在身体上的。语用游戏立足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身体在场”和“身体参与”,通过开展身体力行的游戏,让儿童在知行协同、学思并行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增长经验,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第二,强调身心的协同参与。教师在语用游戏中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开展趣味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其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实践活动紧密有效地联结起来。

第三,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开展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语用游戏可不断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及表达体验,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中内化、积淀经验,并获得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感性认识。

二、语用游戏的具身学习路径

(一)物理型语用游戏:从关注“表达内容”到关注“表达主体”

物理型语用游戏强调让学生在具有操作性、真实性、趣味性的活动中丰富表达内容,提升表达能力,其更注重教师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

1.增强表达动机,以“为交流而表达”为导向改良传统游戏

“串糖葫芦”“击鼓传花”“你做我猜”等都是一些传统游戏。那么,如何将这些传统游戏转化为语用游戏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学生在表达之前需要有较强的目的动机。而这些传统游戏往往缺乏对表达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此外,表达不仅仅是表达者个人的事,其往往是与倾听者或阅读者的互动。据此,笔者将读(听)者要素注入传统游戏,让学生带着读(听)者意识进行真实表达。

以“串糖葫芦”游戏为例,教学译林版《英语》四上Unit 2Let’smake a fruit salad时,为帮助学生巩固水果类单词,笔者让学生将apple、pear、banana、mango、grape、pineapple、orange这些水果单词制成单词卡片,然后至少选择三种水果卡片串成一串“糖葫芦”。学生两人一组,一方将喜欢吃的水果串起来,另一方用“What do you like?”的句式提问。学生的表达基本一致:“What do you like?I like apples,pears and oranges.What about you?I like...”

为解决学生语言输出相似度高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树立读(听)者意识,让学生将三种水果串成一串“糖葫芦”并向他人推销,要求介绍这些水果的特点。游戏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向谁推销,并针对推销对象的喜好或需要来表达。游戏中,学生从推销对象的角度推销“糖葫芦”,生成了很多鲜活的表达。

S1:Hi,Lily.You like yellow fruits.Look!The banana is yellow.The pear is yellow.The pineapple is yellow too.They are yummy.Do you like them?

S2:Mum,eat 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s away.The apples are nice.This one is big and sweet.This one is green and round.This one is small but it is lovely.Get them please!

当表达有了明确的对象,不仅能有效激发表达者的表达动机,且能让表达更有方向感。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表达对象及意图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选择用肢体语言、绘画、声音等方式将表达内容展现出来。

2.提高表达能力,以“获取表达经验”为目的开展新游戏

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因此,教师在设计物理型语用游戏时,要充分发挥手与脑的协同作用,通过设计动手动脑的语用游戏,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产生更多的体会、感受,从而获得更多与话题相关的表达经验。

仍以“串糖葫芦”游戏为例,在学生明确读(听)者意识和目的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提高要求,让学生思考除了用水果串“糖葫芦”,还可以用什么物品来串“糖葫芦”。师生先共同进行头脑风暴,然后学生结合各自的表达目的动手串一串“糖葫芦”。

语用游戏要引导学生将鲜活的游戏经验转化为表达内容。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如教师可用“树形图”“气泡图”“鱼骨图”“列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表达,教师将师生头脑风暴后的想法,绘制成思维导图(除了可以串水果外,还有可以“串”饮料、玩具、衣服等),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糖葫芦”的种类和数量,然后绘制自己的“糖葫芦”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表达。如有学生表达了他爸爸的三个小爱好:“My father is a good man.This tanghulu is for him.Today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him.He likes reading books.He can listen to CD in his car every day.He likes dogs too.Look,this dog is lovely and clever.I love the dog and I lovemy father...”

(二)情境型语用游戏:从关注“外在生活”到关注“内心世界”

情境型语用游戏是通过情景再现或在场观察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游戏。情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本身。在情境中,学生不再远离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贴近生活的身体活动进行学习。

1.深化情境体验,以“真实为原则”调动生活经验

在物理型语用游戏中学生获得的是直接体验,而在情境型语用游戏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替代体验。根据被替代主体是否有生命,可将情境型语用游戏分为“我身代他身”的情境体验和“我身入他物”的情境体验。“我身代他身”的情境体验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身体”带入他人的“身体”,进而体会、感受他人的言行和情感,生成身心合一、触情触感的表达。

以“我身代他身”语用游戏为例,教学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 5How old are you?的Story time时,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人物Mike、Helen、Tim、father or assistant,然后引导学生以“Oh,look!”为开头展开表达。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扮演Mike,他走着模特步上台,一边挥手一边进行自我介绍:“I’m Mike.I’m nine.”接着,他把台下同学当成Toys,抱着一个男生说:“Mr robot,how lovely!”然后机器人学生唱起了自编的歌曲。表演结束后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该生的表演介绍Mike。学生表达:“Oh,look!This is Mike.He is nine.He is in the toy museum now.He likes toys.He likes the robot.Because it’s lovely.And the robot can sing and dance too.I think they are happy.”

“我身入他物”的情境体验就是学生将身体及其感受置于非生命物体之上,进而获得体验。“我身入他物”的情境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身体的认知功能,调动其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

教学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 7On the farm(Story time)中的句型“Are these apples?Yes,they are apples.”时,教师播放一段农场视频,让学生变成树上的一只苹果,并通过动作表演出苹果的样子。师生对话如下:

T:Hi,little apple!Do you like the farm?

S:Yes.The farm is big.I can see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every day.I can see some chickens,ducks,pigs and cows too.They are my friends.

T:Your friends?

S:Yes,some birds are often in the tree and the cows often sit under the tree.And we can drink milk.So I am very nice.Look atmy face.How beautiful!

2.完善表达知识,以“支架为支撑”内化表达经验

学生在表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均可归结于学生的现有经验水平与此次表达要求的差距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现有的表达动机、愿望、生活经验、表达水平还达不到本次表达的要求。据此,笔者通过设计问题支架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降低表达难度。问题支架涵盖表达方法与策略指导,将“表达什么”与“怎么表达”进行有机整合。

仍以三下Unit 5How old are you?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学生表达前先提供问题支架。问题支架为:“Who 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Mike to?Why do you introduce Mike?Is Mike your friend?How old is he?Is he tall?Does he have a sister or a brother?What does Mike like?Why does Mike come to the toy museum?Is he happy?What does the robot look like?What can it do?Does Mike like it?”

除了提供情境体验后助力学生英语表达的问题支架外,表达后为学生提供进行小组评议的修改支架也同样重要。教师应根据问题支架给学生提供修改策略,并组织学生成立评议小组,进行合作修改。如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如下修改支架: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实现你的表达目的吗?你介绍了Mike的个人情况及心情了吗?你把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组合在同一段里了吗?你的段落空格了吗?标点使用正确吗?句子开头大写了吗?你的表达有标题吗?经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学生最终升级和完善了自己的表达。

(三)想象型语用游戏:从关注“外部结果”到关注“内部思维”

想象型语用游戏是指主要通过自己想象和他人语言描述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身心交互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的游戏。通常情况下,英语测验中的表达类题目大多是没有情境图提示的,要求学生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语言提示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具身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解、梳理,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扩充、续说、续写。

1.巧抓核心策略,以规范表达为目的,进行想象

由于受篇幅限制,教材文本的语言比较简练,往往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框架,而这恰恰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为了让学生进行清晰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一件事情分成若干件小事情,把一个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拆分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还能激发学生想象,丰盈文本内容,让表达“增肥”。

以表达“增肥”游戏为例,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 8Birthday的Story time介绍了Mike和Yang Ling的生日,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过生日的经历放到两位主人公身上,让学生围绕问题“When is Su Hai’s/Mike’s birthday?What does she/he do in the morning?What do their family members do in the morning?What do they say?What do they do in the afternoon/evening?”,基于自身经验进行想象,然后进行表达。学生口语表达如下:“Hi!I’m Su Hai.Today is my birthday.It’s on the eleventh of May.In themorning,my father takes me to the bookshop.He buys 2 storybooks for me.He says‘Happy Birthday’to me.I am very happy.In the afternoon,my mum makes a cake for me.What a nice cake!It has 12 stars.Because Iam 12...”

“增肥”游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某个框架内让自己的表达更丰满。而“嫁接”游戏旨在打破原有框架的束缚,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在自己的大脑中搜取相关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其通过“支架+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原有文本进行改编或续接,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表达从模仿走向创造。

如在译林版《英语》六下Unit 8Our dreams(Story time)的教学中,学生基本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来介绍Mike的职业愿望。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丰富、更具个性,笔者开展“嫁接”游戏。笔者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或亲友牙疼的经历,在脑中想象牙疼要到医院的痛苦画面。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学生建立起与Mike的同理心。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想象Mike牙疼到什么程度,还能吃东西吗?这时家人是怎么照顾他的?家人有没有给他一些建议?Mike去看医生了吗?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表达无疑会更丰富、具体,从说教材中的话到说自己想说的话。

2.借助童话要素,以个性表达为追求,进行想象

拟人和夸张是童话的两大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的语言、感受还原到生活场景中,以此来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进行童话般的表达。如教师可以利用话题中出现的动物、植物、小物件等作为想象切入点,引导学生依托现实生活,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对话题内容进行重构。

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 8We are twins!(Sound time)中 的 歌 谣“Nick is nine.Nancy is ten.Nick has a book.Nancy has a pen.”时,教师摘取其中的两个单词pen和book,让学生用拟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提供问题支架:“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can you do?What do you like?Who is your favourite teacher?Why?”在支架的提示下,学生展开想象,形成了自己的表达:“Hi!I’m Lulu.I am Nick’s pen.I am 2 years old.Oh,yes,I am a little boy.My mouth is big.My body is fat.I can write and draw.I can write many nice letters.I can draw beautiful pictures.I don’t like eating.I like drinking.I drink blue milk everyday.Nick and I are good friends.Nick likes Miss Li.I like Miss Li too.So I like to write English words.”

以上语用游戏,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笔,切入点小,学生易于把握,且由于有问题支架的辅助,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有了方向和依托,这不仅能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还能进一步丰富表达内容。

三、结语

综上,具身向度下的语用游戏将学生带入一个想表达的游戏情境中,使学生的身心与活动融为一体,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经历更为扎实、充实、真实的英语表达过程。

猜你喜欢
糖葫芦支架想象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快乐的想象
糖葫芦
糖葫芦真好吃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糖葫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Tang' Roulou,la marque chinoise d’un duo de designers franç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