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反常化策略

2022-02-09 03:06万晓霞
江苏教育 2022年89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船长

万晓霞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往往是带着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进入课堂的。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在教师教学前就已读懂了课文,课文于他们而言已毫无陌生感和新奇感。倘若原始经验和专题预习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地深入解读文本。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反常化的策略,激活学生原本认知中看似不相关联的内在因素,给予学生感官和思维层面的强烈冲击,从而助力其进行高效且深入的文本解读。

1.切换视角:感知陌生点,找准文本认知路径

杜威认为,所谓知识信息的扩展以及完备的学习过程,其核心用意都是焕发学生意识中原本的经验表象,继而为获取、同化新的表象奠定基础。一旦找准新事物与原始经验的匹配点、融通处,便能轻松、主动地形成悦纳和构建之势。

如五下选取的《景阳冈》一文,是《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学生早已对武松打虎的故事耳熟能详。这样的原始经验,既能作为学生深入品读的经验基础,也会使学生产生“已经了解,只需听听”的想法。在学生的原始经验里,其往往将武松贴上英雄好汉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对武松打虎的一种窄化阅读,尚未洞察到蕴藏在书本细节中的表达智慧。此时,教师如果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从“武松是英雄”这一视角出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找寻证明武松是一位英雄的证据,就是典型的常规性教学思维,其完全与学生的原始经验相贴合,这就无法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活力。鉴于此,教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你们认为他是英雄,可有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武松鲁莽、自负,甚至有点一意孤行,你们赞成这种说法吗?无论赞成与否,学生都需要重新走进文本,要么找寻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要么紧扣细节,反对这种观点。无论哪一种态度,都对学生的原始认知经验形成了“陌生化”的冲击,激励学生不断化解内在的认知冲突,实现认知结构的再平衡。无疑,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确定文本的新授起点,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高效。

2.探寻盲区:激活兴奋点,找准思维发力板块

教师要善于紧扣文本解读中学生没有涉及的层面和领域,在学生“已知”领域开辟“未知”板块,在看似“熟悉”中捕捉“新颖”,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学生获得全新的解读体验。

以五上《牛郎织女》为例,很多学生对这一故事早有耳闻,加上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整篇文本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如何才能探寻故事中的盲区,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兴奋点呢?鉴于此,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梳理牛郎与织女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守,从相守到相隔的相处过程,了解他们最终只能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在鹊桥相见的遗憾;从表象走向深刻,探寻牛郎和织女相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心声。普通百姓作为民间故事的创作者,为什么要让牛郎与织女经历这样一段相处的过程呢?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探寻这一过程背后所传递的价值内涵:一方面感受牛郎憨厚淳朴和织女善良贤惠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体悟两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和谐生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爱情观和生活观奠基。

3.深度解构:寻找制高点,找准能力提升维度

教师要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寻找阅读目标的制高点,并设定从现有认知迈向更高认知的路径,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以五下《跳水》一文为例,“船长逼孩子跳水”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更是凸显船长经验丰富、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的集中点。从学生现有的能力来看,他们能够将船长的这一举动顺利地定位为“临时之举”和“必然之举”,而对于第三层次“智慧之举”的理解较浅,基本停留在“情势危急下船长还能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层面的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搭建深度阅读的支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船长为什么在如此危急的状态下想出这样的办法?当时他的内心究竟有怎样的思维过程?”等问题,并重新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捕捉船长做出这一决定的蛛丝马迹。通过细读和交流,学生就可以从更加细腻、更加多元的视角,真正认识到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一举动是迅速整合所有因素后所做出的最准确、最明智的选择。这样,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实现了对文本信息的重新加工、整合、重组,从而更好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来看,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实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反常化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掀开遮蔽他们阅读视野的那层纱,真正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船长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出发吧,船长
牛郎织女
吟织女图
丢失
是织女,更是吃货
蚂蚁小船长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