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

2022-03-05 01:16夏云冬魏进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婚夫妇礼俗佤族

夏云冬 魏进华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礼俗歌属民间仪式歌的一类,“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这种歌谣多是祝颂性的,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1]而婚姻礼俗歌,即是在婚礼仪式上吟诵的祝颂性歌谣。佤族同许多民族一样重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转变节点,每个身份转变节点几乎都会有相关的仪式举行,其最为隆重的成长仪式典礼就是结婚仪式,因为结婚不仅象征着两个人(新婚夫妇)成长阶段的转变,还寓意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翁达村佤族受传统文化和万物有灵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仪式活动中都会有与此仪式相适宜的歌谣吟诵,而吟诵的目的要根据仪式的场域和性质来判定。其中婚姻礼俗歌的吟诵有三类,分别是《迎亲歌》《礼拜尊者仪式歌》和《认亲结束仪式歌》,这三首礼俗歌是翁达村至今还在延唱的婚姻礼俗歌,这对于传统没有文字的佤族来说,无疑是珍贵的口头文献材料和民间口传诗学。

翁达村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分别有一个傣族自然村、三个佤族自然村和一个汉族自然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民族间的不断来往,当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趋势,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造就了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独特性。文章以耿马县翁达村佤族地区为田野调查点,对当地佤族婚姻礼俗歌进行全面收集,在梳理材料后,结合翁达村佤族相关民俗文化事象,以婚姻礼俗歌的演述目的、演述策略和演述效果为视角切入点,对婚姻礼俗歌进行较为深层次的论述分析。

一、演述目的

仪式歌的演述是民间带有目的性的口头诗歌创作,是服务于民众的民间口头艺术。婚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之一,在佤族社会群体中,举行婚礼仪式时,婚姻礼俗歌的演述是不可或缺的仪式之一,其目的主要是用以祝福和教育新婚夫妇。翁达村民众认为,如果婚礼上缺少礼俗歌的演述,婚礼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所以,婚礼仪式上的礼俗歌演述一直保留至今。

(一)祝福新人

祝福新婚夫妇是婚姻礼俗歌演述最主要的目的,演述者常常会通过礼俗歌演述的方式来祝福新婚夫妇。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中有大量的祝福话语,如歌中所唱到:

我们要让你们做一对好夫妻,

我们要让你们习得道理习俗,

我们要先去砍好看的竹枝,

我们要先去通知长者,

像蜂蜜一样甜,

像小蜜蜂一样团结,

……

让你们好好的,

让你们的刀把锋利,

让你们长命百岁,

让你们儿女双全。①

这是节选自《礼拜尊者仪式歌》片段,从这几句短短的歌词里,我们可以看到演述者对新婚夫妇真挚的祝福,祝福他们往后的日子能做一对好夫妻,往后的爱情甜如蜜;祝福他们以后的家庭关系团结有爱;祝福他们长命百岁、儿女双全。翁达村常有送礼、念辞、唱歌、滴水、打跳等送祝福方式,而婚礼仪式中的礼俗歌演述是口头形式中最为主要的祝福方式,婚礼仪式歌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已有了稳固的演述范式,新人通过一些礼节规范,接受到了演述者所吟唱的祝福,心理便会更加稳固这段婚姻。

(二)教育新人

佤族原先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传统社会里,佤族教育子女的方式常常是口头形式的说教,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佤族的教育话语逐渐融入了佤族民间口头艺术。翁达村佤族习惯借助各种节日仪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婚姻礼俗歌就带有很强的教育性质,这是因为“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2]所以,佤族会借助婚礼仪式这个场域对新婚夫妇进行教育,婚姻礼俗歌会唱到:

你们不要嫌弃彼此,

你们不要彼此分离,

你们的心连在一起,

彼此眼里互相有对方,

脚步要跟随彼此,

你们的头要朝向同一边,

不要去到别人家的家,

不要去砍别人家的芭蕉树,

不要让自家的屋顶高过其他家的,

不要让自家的猪跑到别人家的猪圈里,

听老人的话,

向好的人学习。

从这节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礼俗歌所呈现的教育话语。教育新婚夫妇婚后要恩爱团结;和邻居要和谐相处;要多听老人的话。另外歌中还唱到:

翁达一千三百年,

最原始的祖宗,

列祖列祖,

跟着竹子和芭蕉,

来自孟冒,

我们害怕不能繁衍后代,

我们害怕收不到茶叶食用,

我们举办盛大的婚宴,

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

不会忘记前人留下的道理。

这节歌词颇有内涵,歌词中唱到了翁达村佤族人祖先的迁徙印记,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回顾历史,而是是为了教育新婚夫妇及当时所有在场的听众,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关于对祖先的崇敬,在翁达村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跟其他佤族村落有很大的差异,其他地区的佤族虽然也有祖先崇拜,但并无清明节习俗,而翁达村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把清明节当成了重要的一个节日,此节日的融入恰好给了翁达村民众祖先崇拜的体现场域。婚姻礼俗歌唱到祖先的历史,是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常见的现象,其寓意都是为了教育新婚夫妇不忘祖先,把祖先留下来的道理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以上两点是佤族婚姻礼俗歌演述的目的,在婚礼上以歌谣吟诵的祝福和教育方式是翁达村必不可少的婚礼仪式。在长远历史发展中,礼俗歌已经成了翁达村重要的民俗文化,而演述者为何能把婚姻礼俗歌一代又一代的传唱,这就要涉及到演述者的演述策略。

二、演述策略

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因素包括演述场域、听众、演述文本、仪式过程等多个方面。而演述策略最重要的是在演述文本的创作上,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婚姻礼俗歌的演述策略展开论述。

(一)修辞的使用

惯用修辞是翁达村佤族演述仪式歌的一种策略,恰当地使用修辞,不仅能够起到美化歌词的作用,还能促使演述者进行更加惟妙的演述。翁达村仪式歌演述者习惯借助修辞手法,把翁达村当地的民俗文化事象融入歌中,促使仪式歌呈现出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最终达到文化传承的功用。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使用了排比、比喻、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排比和对偶最为突出。

1.比喻

①好果子熟了,好日子到了,树木开支,果子成熟,竹子长得又直又顺,我们要让你们做一对好夫妻。

②月亮和太阳不会相遇,大山和长水会相见,佤族小伙和傣家姑娘互相喜欢。

③成了夫妻,吃饭要共用一双筷子,舀水要共用同一个瓢。

在这三句歌词里:①句,演述者把结婚的好日子比喻成了好果子成熟的时候;②句,把无缘份的男女比喻成了月亮和太阳,还有大山和长水;③句,把共用一双筷子和共用一个瓢比喻成了夫妻同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翁达村婚姻礼俗歌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且喻体多源自翁达村当地物质民俗,这些物质民俗在礼俗歌中的吟诵,恰是礼俗歌独特性的体现之一。

2.排比

笔者经过田野调查,已收集到翁达村佤族多首仪式歌,像泼水节仪式歌、扫寨仪式歌、婚礼仪式歌等,经过对比后发现,翁达村佤族所有的仪式歌都有排比修辞的运用,这是因为,排比的运用不仅能起到强调演述目的的作用,还能压缩演述者的记忆压力。婚姻礼俗歌有唱到:

①祖先是领头人,是祖先开辟了道路,是好人去做了长门,是健壮有力的人盖建寨子。

②让你们枝繁叶茂,让你们长命百岁、事业兴盛,让你们做什么得什么,让你们顺顺利利。

③让她拥有一个美好的家,让她食足饭饱,让她了解我们的祖先,让她在整个寨子里了解我们的礼节,让她在村中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由例句中可以看出,排比修辞在婚姻礼俗歌的运用,具有强调的作用,①句,以排比方式,吟诵祖先的事迹,强调祖先是个很能干的人,从而不断加深听众对祖先的感恩之情;②句,以多个话语形式祝福新婚夫妇,起到加深祝福的作用,在当时的演述场域中,还稳固了新婚夫妇的成婚心态;③句,演述者通过使用排比的方式,不断强调新郎要好好对待远嫁过来的新娘,这大大促进了新婚夫妇往后的和谐生活。

3.对偶

对偶修辞讲究结构、数字相同,意义对称。佤族民间歌谣常见有对偶修辞的使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和谐歌谣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美,这也算是演述者惯用的一种演述策略。

①音标②: fan kuaŋ lɔi tiˀ,fuat lɔm la tʰiˀ.

直译:翻过三座山,蹚过两条河

②音标: kɔn pun hɤk num som kɤ miɛ,kɔn ʔai hɤk kʰiˀ som kɤ mɤŋ.

意译:女子到了要嫁人的时候,男子到了要娶亲的时候,

③音标: kɔn ʔai ʔɤk kɤ ʑaŋ tak,kɔn ʑiɛ ʔɤk kɤ ʑaŋ siam.

意译:新郎在佤寨,新娘在傣乡。

④音标:ʔih ʔɯp ʑɔm tʰu tiˀ ku,kuan lɔm ʑɔm piau tiˀ mu.

意译:吃饭要共用一双筷子,舀水要共用一个水瓢,

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者文化程度为初中阶段,由于其自身文化的局限性,想要巧妙的把对偶修辞融入创作,这并不容易。然而,婚姻礼俗歌中对偶句的多次呈现,让我们感受了礼俗歌音乐美、艺术形式美,这足以体现出了民间艺术创作者的诗性智慧。

翁达村佤族仪式歌的演述者在歌词的吟诵中惯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这属于他智慧的演述策略,巧妙的使用修辞进行创作,不仅增添了礼俗歌的艺术性,还给听众带来了更加唯美的听觉享受。

(二)其它民俗的融入

关于民俗,钟敬文先生把其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四类,婚姻礼仪歌属于民间文学,其本身可归为语言民俗,而礼俗歌的吟诵仪式属于婚姻习俗,其可归为社会民俗。而在礼俗歌的创作中,演述者又常常把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融入歌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演述的一种策略。

1.物质民俗的融入

物质民俗是“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3]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唱词中处处可以看到当地的民俗物质,如歌中所唱:

列祖列祖,

跟着竹子和芭蕉,

来自勐冒,

我们害怕不能繁衍后代,

我们害怕收不到茶叶食用,

我们举办盛大的婚宴。

从这段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礼俗歌已经把物质民俗唱进了歌里,如竹子、芭蕉、茶叶,这些都是翁达村当地的物质民俗。在阅读相关文献及访谈演述者后得知,竹子跟翁达村佤族的迁徙有关:传说翁达村佤族来自孟冒,一路顺着竹子到达今天的翁达村;芭蕉是翁达村的传统饮食,传说是翁达村的傣族引进了芭蕉树;而茶叶并无文献记载,这大概跟翁达村的生计有关,翁达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茶谋生,久而久之,茶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

另外,在其他歌词片段还能捕捉到针线、香、蜡烛、红毛树等当地常用的物质。演述者会把这些物质融进歌里,不仅能方便自己演述,还能提高听众的接受度,这不仅达到了礼俗歌创作的独特性,还对传统物质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功效。

2.精神民俗的融入

精神民俗是“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4]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呈现最多的精神民俗就是“万物有灵观”,佤族向来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翁达村一直尊崇的理念。礼俗歌演述者会常常把万物有灵思想观念融入歌中,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引导新婚夫妇在往后的生活中要始终践行善的宗旨,因为相信万物有灵,我们不会去乱砍树,不会去伤害动物。“万物有灵观”促使翁达村民众能够友好地对待大自然,不仅符合现代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话语,还对当地真善美的和谐生存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翁达村依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跟当地民众的“万物有灵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口头艺术的生成语境离不开创作者的生存环境。翁达村婚姻礼俗的演述者是当地被认为最具有威望的长者,在礼俗歌创作中处处呈现着他的生境(即翁达村文化风俗和生存环境),这是他惯用的演述策略,把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融入歌中,可以让演述更为便捷,也可以让听众更为容易接受,同时还很好地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演述效果

婚姻礼俗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服务于民众的口头文化艺术,它最终的演述自然要呈现出它演述的效果,翁达村婚姻礼俗歌的演述效果体现在规范婚礼仪式、道德伦理教化、传承民族文化,这些演述的效果也是它一直得以传唱的重要原因。

(一)规范婚礼仪式

前文提到,佤族婚礼仪式中,如果没有以歌谣吟诵的祝福或是教育仪式,婚礼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翁达村佤族婚礼仪式③可概括为:迎亲(男方)→送亲(女方)→礼拜尊者→认亲→敬酒(新人接待客人的一种礼仪)→篝火打跳。其中迎亲、礼拜尊者、认亲仪式必须有以口头形式的歌谣吟诵,只有礼俗歌的演述参与其中,这三个仪式才算是完整的,婚礼仪式才算是规范的。

翁达村佤族吟诵婚姻礼俗歌,并不是为了婚礼仪式形式上的完整,其实质的内涵是去和谐新婚夫妇及其他民众的心理状态。新婚夫妇如果在特定的仪式上没有收到长辈的祝福,心理的秩序则会被扰乱,这体现的是人在社会群体中,希望被认可的心理期待。另外,如果演述者不能够给新人演述以祝福和教育的歌,会觉得新人成婚没有得到真正的祝福和认可,从而,演述者的心理也会对这场婚礼有所遗憾,心理对婚礼仪式的和谐秩序也会被扰乱。所以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不仅规范了婚礼上的外在仪式,还规范了民众心中的婚礼仪式秩序。

(二)道德伦理教化

婚姻礼俗歌是民间文学,也是佤族道德伦理教育的范本,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演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功用。文章前面论述到婚姻礼俗歌演述目的是为了祝福和教育新婚新婚夫妇,而教育效果就呈现有道德伦理的教化。

翁达村佤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十分和谐,其中家庭伦理的和谐和当地社会的良好行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重要的角色,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全部归功于礼俗歌演述的效果,但是礼俗歌演述的效果也有一定的成分。在婚姻礼俗歌演述场域中,除了新婚夫妇以外,其他听众也会受到教育,在演述者吟诵“不要忘记祖先”“和邻居友好相处”“尊敬长辈”等内容时,他们内心对善的认知会不断加深,往后的生活会因为这些听到的理念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向善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美好的人生。当然,婚姻礼俗歌演述受教最深的属新婚夫妇,他们在受到了礼俗歌的教育话语后,他们更加懂得孝敬长辈、互帮互助、团结友邻。

(三)传承民族文化

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作家文学,其范式明显,又带有区域语言民俗样式,它有着重要的记录功能。许多民间文学作品都会描绘民众在某个时期的生活状态,这些内容通过口传或是文字记载一代又一代传播,是我们对过去的历史、风俗、民众思想等有一点的了解。

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其演述场域和文本创作都紧绕翁达村生境。演述者常常把各类民俗融入演述场域和文本创作中。首先,婚姻礼俗歌本身就是翁达村的口头艺术作品,其在时代发展下的不断演述就是对佤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其次,礼俗歌中唱到的物质民俗和体现出来的精神民俗,都是民族珍贵的遗产,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细小的窗口,去捕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群体的思想状态,从而更好谋划乡村振兴和规范和谐人文生境;最后,翁达村佤族《礼拜尊者仪式歌》在演述的场域中会用到许多当地物质民俗,如,会把蜡烛、香、茶水、米酒、猪腿、针线放在吟诵场域,并用芭蕉叶加以铺垫放在桌子上,然后长辈坐于北面、新人跪于南面、其他受众坐于东西两面,这无不呈现着当地的风俗。从演述场域中对物质民俗的选择,我们看到了佤族、傣族传统文化的印记,在翁达村有“傣籍用蜡烛、佤籍用香”的说法,这折射出的是佤族、傣族传统的祭祀方式,至于蜡烛和香为何都会出现礼俗歌的唱词中,这体现的是在傣、佤民族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有些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所交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翁达村佤族婚姻礼俗歌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现象,其文本的生成不仅是演述者的口头创作,还涉及到特定的演述场域和其他相关的民俗事象。佤族婚姻礼俗歌的演述目的多集中在祝福和教育新人,这是礼俗歌作为文学样式对民众的生存关怀;而演述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不同区域群体的智慧结晶;演述效果的生成和呈现是礼俗歌作为民众产物的价值所在。最后,口头传统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但却容易消逝,耿马县翁达村傣族、佤族的口头传统丰富多样,但目前缺少整理和研究,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现已面临濒危,其需要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

注释:

① 吟唱者:夏国光,男,佤族,68岁。搜集整理者:夏云冬。搜集时间:2020年10月15日。地点: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翁达村。(后出现的礼俗歌同)

② 文中所出现佤语均为翁达村方言土语,因现还无成文的语音系统,故笔者选用国际音标进行标示。

③ 指婚礼当天,不包括婚礼准备前期和婚礼结束后的其他礼仪。

猜你喜欢
新婚夫妇礼俗佤族
创纪录:韩国一半新婚夫妇不生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CLOSE TOHEAVEN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匈牙利初婚新人可享税收优惠
新婚夫妇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知晓率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巩义市新婚夫妇对控烟认知和无烟婚礼意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