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2-03-18 01:26南京林业大学张晓琴赵浩然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文明

■ 南京林业大学 张晓琴 赵浩然

1 对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1 “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功能:净化功能、提升功能、协调功能、融合功能、滋养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总体提升,转变人类的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价值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可以从根本上转变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部分进行推广,只有从青少年、中小学身上进行教育推广,生态文明才能行之有效的推广下去。

1.2 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意识具体是指人类对目前出现的生态文明现象的看法与理解以及对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期待与追求。人类自身对生态文明的客观认识和看法,是一种独特的意识思维和价值观念。在中小学领域,教育往往会忽视多元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处于停滞和缓慢增长阶段。中小学阶段,生态学相关知识的教育,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知识点往往夹杂在,语文、生物、地理等学科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培育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使一种更加低碳、绿色、节约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更要重视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和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

1.3 树立全社会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行为,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体规律。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必须从中小学时期开始抓起,力争能够在中小学阶段结束之前就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够独立自主的运用生态文明意识来分析身边的生态事件。通过生态意识的培育,中小学初步建立起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且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以符合生态文明标准的方式进行生态、低碳、环保生活。

2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内容单薄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整体比较单薄,从理论基础,教授方式,到软硬件设施、教师观念都有待于完善。从中小学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教材知识内容的更新明显滞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堂上和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同时中小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较少,活动形式单一:小学阶段,没有适合小学生的生态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教师没有具体的教学资料和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学阶段,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与其他基础课程理论体系的关联度较低,教师自身也对生态文明意识缺乏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可以认为,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部分环节出现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脱节,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亟待加强。

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教学方法单一

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过程中,部分教师轻视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缺乏将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中,部分中小学教师不能做到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进行因材施教,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偏单一化,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上的注意力:小学阶段是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黄金阶段,但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学生课堂效率较低,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需要不断探索;在中学阶段,生态相关意识培育的课程严重不足,或者被其他课程占用,加之学生自身对生态文明相关意识的知识内容兴趣不足,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不够,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完善地生态文明价值观。

2.3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课堂效果不佳

生态文明意识理念的培育,首先要从基础课堂抓起,课堂教育的效果优劣,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意识在校园内培育的效果。除了课本教材需要反复审核,精简凝练,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更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育好教师生态文明意识的理念,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目前来看,中小学生态文明意识课堂的课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小学阶段,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师人数较为缺乏,有些学校并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不能够做到分课程、分门类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生态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及竞赛等相关的压力,生态文明的相关课堂教学处于被挤压的地步,既缺乏新的课堂形式,也缺乏校外导师的鲜活实践引入,由此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整体课堂效果不佳。

3 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

3.1 完善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培育教育体系

建设和完善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培育教育体系。首先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营造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氛围,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教材知识内容及时有效的更新,合理设置课程,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阶段,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一些实践性的课外作业,督促家长学生一同完成,培育家长和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中学阶段,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进行联系合作,定期举行校外的实践活动培训,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展览馆,到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树立学生垃圾分类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通力合作,形成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联合力量,建立完整的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培育教育体系。

3.2 丰富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培育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这是生态文明意识课堂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充分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比如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活动,采用多种教授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以在班级中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合作中,了解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中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时,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书本学习,课外视频资料讲解,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生态文明知识。

3.3 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培育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是培育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课堂的作用,在校园内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在小学阶段,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生态相关的校园活动,比如旧物回收、垃圾分类,有毒有害物质分类的相关比赛,以及关于校园生态环境改善的绿植培育的活动,教师要不断地在日常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教育行为,树立优秀榜样,给予鼓励和表彰,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中学阶段,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兴趣度,鼓励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同时紧跟时事热点,对于当前社会所呈现出的生态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转化为生态环保行为,并形成一种长久有效的习惯,真正能够实现学生生态文明从意识走向行为。

4 结论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开放的理念,是一种深刻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积极得行为方式。我国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多方面的有效举措充分做好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当通过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