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觉”带动初中诗词教学

2022-03-18 01:26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马竹青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感性诗词教学

■ 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 马竹青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初中学生掌握经典诗词有助于其了解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蕴,提升其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材收入了大量诗词,包括现代诗、古典诗词等,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诗词教学应该注重“感觉”,教师对所教诗词有“感觉”,带领学生“感觉”,在“感觉”中充分体验诗词魅力,促进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深入进行。

1 诗词教学要注重“感觉”的原因

1.1 诗词作品具备可感性

叶嘉莹先生在谈论王国维“境界说”时指出“‘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质为主的”,词之境界的获得有赖于“感觉”。笔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词是需要“感觉”的。优秀的诗词作品由于其文体的特殊性,本身就具备强烈的可感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大部分以写景抒情为主,比如《沁园春·雪》中气势磅礴的壮丽雪景,《乡愁》中浓郁的故乡愁思,《观沧海》中曹操的博大宽阔心胸,《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衰盛亡百姓之苦……这些经典诗词中的所写之景、所传之情、所绘之意境皆具备强烈的可感性,它们或情感真挚动人,或景物具备画面感,正如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诗词作品具有强烈的可感性,能够打动人心。

1.2 初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

诗词作品具备强烈的可感性,要领悟诗词的魅力与精华需要读者去深入感觉其所写之景,所抒之情。中学生以其年龄、阅历以及文学素养的有限性,其对诗词的认识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并没有深入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故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诗词教学不需要教授那么多的理论和教条式的内容,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能为诗词中情感思想所打动。所以,“感觉”在诗词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和感觉,而非采用教条式的语言,对每句诗词进行肢解,一味让学生记录参考资料上那些固定式的大话、套话。这样的诗词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没有感觉,无法被诗词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打动,更无法领悟诗词的魅力了。因此,诗词教学应该尊重学生感性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为诗词中意境所感动,真正走入诗词境界,领悟诗词魅力。

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去“感觉”,可是,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诗词教学应该在“读”中感觉,在“联想”中感觉。

2 在读中感觉

在诗词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里之“读”,并非仅仅指“朗读”,还包括诗词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让其对诗词的感觉由粗略变得精细,由麻木变得敏锐。朗读有利于学生将这种感觉进一步融入于内心之中,并借助朗诵诗词表达出来,促进感觉的升华。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可以慢慢变得细微,逐渐变得深入。

2.1 细读诗词

新批评理论提出了“细读”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细读’,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这种方法对于阅读诗词十分合适。只有对诗词进行细读,才可能对作品有深入细致的感觉。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细读,避免学生因其阅读能力的有限性而对诗词作品感觉钝化,忽略诗词作品的魅力所在。

带领学生细读诗词、细化感觉,需要教师对于诗词作品进行有效设问。诗词教学设问应当精细化,并适当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感觉与理解。比如笔者在教授《钱塘湖春行》时提问“请说说‘几处早莺争暖树’中哪个字用得好,并阐述理由”,学生普遍回答“争”字好,因为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可是如果学生对“争”字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此那就太宽泛化了,这样的回答明显是学生借助参考书预习后套路化、固定式的回答,他们缺乏敏锐的感觉,没能深入感受诗中描绘的莺燕清脆悦耳的鸣叫、鸟儿飞来绕去忙忙碌碌的画面,这些东西不是仅仅一个“生机”就能说尽的。于是追问“为何‘争’字就有生机了呢?‘争’字让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继续细读文章,并回答出“争”字仿佛让他听到了莺莺燕燕叽叽喳喳的声音,看到了鸟儿上下飞旋的热闹场景。又如讲授何其芳的《秋天》时,笔者提问“如何理解‘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学生普遍回答这写出了草野的广阔。这样的回答显得太粗略,并未能传递出学生对蟋蟀声中寂寥草野的细腻感觉。于是笔者让学生继续阅读,并追问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就广阔了呢?草野的蟋蟀声带给你什么感受?如此带着学生细心感觉,学生便慢慢体会出蟋蟀声的飘荡是有时间感的,是此起彼伏越传越小余音绵延的,蟋蟀声的出现说明草野人烟稀少,这才足以让人感觉到草野更为寂寥广阔。通过设问和追问,学生对诗词进行了精细化的阅读和细微深入的感觉,慢慢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诗词教学要在文本细读中感觉。初中学生的感觉可能是宽泛粗略的,对文字的敏感度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引导,精细设问、恰当追问,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的理解,从而真正感觉到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之美感特性。

2.2 朗读诗词

在诗词细读之后,学生可能对作品有了较为透彻精细的理解,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诗词往往具有音韵美,但更为重要的是诗词能表情达意,学生在细读之后对诗词有了基本的理解,带着这种理解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将已感受到的景物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时的语音语调恰当表现出来,这无疑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诚然,许多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会强调朗读,但是学生在朗读时依然无法情动于中、感人心脾。所以在朗读中,老师可以进行指导或范读。对于语音、语调的把握,对于节奏的掌控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指导,比如悲伤的诗词可以语气沉重、语调变低、节奏缓慢,喜悦的诗词可以音调提高,节奏轻快等,引导学生要带着对诗词的感觉进行朗读,把情感读出来,把味道读出来。

有效朗读可以促进学生进入作品意境,与作品所写之情景融为一体,促进感觉的升华,更好地品味诗词的意蕴。

3 在联想中感觉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内部存在许多不定点,读者往往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借助于想象‘填补’了许多不定点”。诗词作品语言精练简短,所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诗词的许多魅力就藏在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中。调动对诗词作品的感觉,需要发挥主观联想。故而在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产生相应的联想,在联想中感觉。

当然,这里的联想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依托文本进行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让自己进入诗词内部,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或者诗中所写之人,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画面、情感和思想。在联想中,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诗词的意境。

比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什么画面,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联想假如你就是诗人,在满目所见尽是“枯藤老树昏鸦”时,忽然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感觉?想象“流水”有什么特点,“人家”里会有什么……

又如在《如梦令》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联想,动笔描写“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以及“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在联想中,学生将会细腻地感觉到日暮时分晚霞漫天,溪水潺潺而动,水面映射出夕阳黄晕的光芒,词人误入藕花深处时那一刻的着急惊慌,抬头间见到莲叶荷花深深时的惊喜,慌乱行船引得水鸟振翅纷飞,水声、鸟鸣声、翅膀扇动之声交织一片时的意外美好。

在联想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当作作者或者诗词中所写之人,身临其境地进行感觉。在联想中进行的感觉将会更为深入,更能感同身受,这为学生理解诗词作品中感动产生的缘由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品味诗词的境界。

4 结论

由于诗词作品具备可感性以及初中学生对诗词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的,诗词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觉,在联想中感觉,促进学生感觉的细腻化与深入化,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走入诗词的境界中,体会诗词的美好。

猜你喜欢
感性诗词教学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