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的发展与反思

2022-03-18 01:26西藏大学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分层教师教学

■ 西藏大学 杨 婷

班级授课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种有效地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的方式深受国内外欢迎。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i+1等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经济科技的竞争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等现实原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个人差异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时间长短,智力发育规律等方面的特殊性。

中国思想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这一观点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相印证,都强调教育者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态,在其基础上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学力水平和不同需求,兴趣标准下的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

国内大部分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实证研究上,主要围绕英语,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上展开。由于分层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导致在分层教学在实践前,实践中和实践后出现了很多盲目性,笔者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对策进行了总结。

1 分层标准单一

目前,大部分关于分层教学实验的分层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这种单纯以学生的学力作为分层的划分依据的方式忽略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等方面的重要差异,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效果。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2019)把教与学的过程比喻成知识嫁接的过程。影响教与学的技术其实就是嫁接技术,他指出影响嫁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有亲和力,嫁接时机,嫁接技术等。嫁接的亲和力类似于最近发展区。嫁接的时机即嫁接的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嫁接技术即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他的观念启示着教学活动的分层应该以实现最大效率的教与学为标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再施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学者陆雯婷(2020)提出基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上的划分标准,比如教师可以以记录平时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加班级活动,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是否及时上交作业,通过对书写是否工整,正确率和态度等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此来作为部分分层评价标准。焦多勇(2020)从分层标准的角度分析了具体的教学策略,除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分层以外,还提出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分为听说读写不同层次,让学生根据薄弱环节来选择分层级别,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可以分为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话剧表演等类型进行不同级别的小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受应试教育下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考核标准单一,大部分分层还是集中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这是集中反映分层效果最直观的方法。当然,在分层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创新。教师也可以通过问卷法,课堂观察法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通过访谈法来深度了解个别学生,以便于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避免盲目分层(阮志刚2019)。还要注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主动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李成彬,2019)。

2 分成教学目标不明确,分层评价单一

没有系统理论指导分层教学,导致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不能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导致教师六神无主,各施其策,最终影响教学质量。英国的分层在分层,备课、授课、评价等环节都设置了不同的标准,这在中国目前还很难实施,但是一线的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相应的分层实践,数学教师殷勤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一文中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充分肯定了分层教学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作用,作者提出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是要注重教学分层、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等关键环节。备课分层意义重大,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授课分层类似于复试教学,对不同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效的作业分层有助于帮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习题压力。这些建议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灵感,促进分层教学有效地走进课堂。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需求,阮志刚(2017)在高职院校的分层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得分层项目的设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比于其它学者提出的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而言,徐琴(2020)强调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第二课堂中的积极性等,这对于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来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王旭明(2002)提出划分学生层次要渐变易行,他提倡鼓励学生冒进和允许暂时落后,提倡后来居上的教学理念。笔者十分赞同,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分层教学的分层标准提出了各种质疑,主要在于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层面,笔者建议充分考虑到教学实施的方便,才能保证教师以最有效的方式推进分层教学。学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就算是分层了,还是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时候教师不能为了方便教学而忽视冒尖的学生,甚至是压制发展迅速的学生,也要注意避免给落后的学生制造无形的压力。

3 分层实施困难

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转变角色,在A层,B层和C层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分级,只是把各层级学生孤立起来,不能行成纵向比较,课时安排不合理等,导致分层流于形式。陆雯婷(2020)提到部分教师对分层认识不清楚,以为分层教学就是教学内容的分层,把学生分为各种等级进行分别教学,造成学优生骄傲自大,学困生内心自卑,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分层教学因此到学术界的各种质疑。除此之外,在分层实施上,如果把庞大的班级进行同质分组或者异质分组,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都会难以实施教学,也可以借鉴王旭明(2002)年在北京市第七中学的做法,班级内不分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隐性地记住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名字,在提问环节提出不同学生能够回答上的问题,作业布置环节在同一试题中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优生和学困生都能去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整体积极性。张朝珍(2010)针对目前走班制的标签化引起教育不公的问题,提出随机分配授课教师,学生自主动态选择的方案,该学者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即使在同一层级也会有差异性,教师要在达成学生基本学历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教师要接受分层教学相关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钻研学科知识,把握知识所属层级,把握各层级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吴佳莉,2016)。

4 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尝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全心的付出,化压力为动力,为繁重的教学负担找到突破口,在实践中创新。吴佳莉(2016)在研究英国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搭建信息互联平台,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视频教学,可以弥补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微课教学强调知识点的深度讲解,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吃透某一个知识点,同时微课要设置合理,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微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文秋芳教授(2004)在她的访谈录中强调语言学习重在于学习策略的培养,笔者十分认同此观点,语言教学应该要强调学生学习策略和习惯的培养,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应该要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来梳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若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语言知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负担。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全球教学的新常态,网络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缓解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寻找或者录制基于他们的发展区的学习资料,微课打破了学习活动的时空限制,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进一度提高了分层教学的效率。

5 结论

分层教学的研究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问题与成就并存,一线的教师应该把这一理念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把分层教学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从分层标准,评价方式,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才能让分层教学充分受益于学生,发挥因材施教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分层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有趣的分层现象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雨林的分层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趣的分层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