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

2022-03-18 01:26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闫俊霞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时代

■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陈 娇 闫俊霞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了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高职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和实施路径。

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概念

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国外最早见于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1516年的成名作《乌托邦》,有专门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描述,即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也需要亲身投入农业生产场所体验劳动实践。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认为劳动技能是实现人自由的条件,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品质,还可以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人的本质和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教劳结合”的思想。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有信(1993)从生产的角度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黄济(2004)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一般包含了劳动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曲霞、刘向兵(2020)指出,高校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一教育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劳动活动参与、劳动能力的锻炼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等劳动教育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的教育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并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2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

2.1 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价值

随着社会劳动结构的变迁,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劳动方式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成果不珍惜,对劳动的价值认知出现偏差,不愿劳动甚至歧视劳动。因此,必须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牢牢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高职院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价值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纳入教育方针,《意见》也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院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强调各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3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就业观的育人价值

当代高职学生群体中存在就业目标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品质、对于体力劳动存在一定偏见等问题,导致毕业生择业时从事基层技术技能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与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激发学生扎根基层工作主动性,实现高职院校为国家为企业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育人价值。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牢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更是一种分配正义原则,纠正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偏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劳动价值,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

二是行为习惯上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比较低,部分学生不愿劳动甚至不会劳动,因此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范,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社会发展对于复杂性劳动、脑力劳动和创新性劳动有更高需求,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除了包括学习生活的基本劳动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劳动能力,强调在劳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校本特色,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和学科特点,结合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贯穿劳动教育,同时将职业技能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及评价标准引入教学和评价体系,将专业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

4.1 政策引领,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从思想引领、习惯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和技能提升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这就需要各岗位教师全过程持续性参与。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劳动教育的政治站位,从全校层面宏观调控,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面、全过程。专业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实训演练和竞赛指导等环节,建构适应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思想引领和文化培育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劳动教育载体,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和“双创”教育体系,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行政教辅后勤人员以服务保障为目标,从组织制度、学生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体师生各司其职、协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格局。

4.2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线上线下齐发力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立足“第一课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探索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建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在实习、实训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拓展第二课堂,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课余生活。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校本特色开展田间或车间生产劳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寝室社区烘焙课堂、劳动技能大赛、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乐趣,涵养劳动精神。依托网络课堂,打造劳动教育网络“微阵地”。加强劳动教育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和微课制作,有效运用校园官网、微信、抖音、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劳动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

4.3 加强家校企三方联动,形成多维教育闭环

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纽带作用,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加强家校企三方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帮助学生持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劳动能力,进一步巩固学校劳动教育成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岗位认知教育和岗位实训,促进岗证课融通,校企协同共建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多维闭环。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