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展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18 01:26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潘振皓
成才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党风景园林

■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李 林 潘振皓

0 引言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做,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设计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和思想道德情操的升华。

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环节在“融入”,要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比如当下的现实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从课堂出发,结合专业,深化和拓展专业课程的思想道德与主流价值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关于风景园林或景观设计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不少,其中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思政教育较有特色。他们不是从单一的某门课程思政着手,而是从整个风景园林专业出发,力求通过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思政闭环课程链建设,探索思政课程链的课程组成、育人逻辑、思政内涵、思政领域、思政要素、教学方法与评价等内容,在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发挥了其独特优势。广西科技大学的陈波认为,环境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思维上的创新,能够实现以新思维指引新思路、以新思路产生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目标。还有战冠红把思政教育融入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用案例教学有效的衔接了课程中多个知识点,发挥了专业学习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能。而朱红霞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作为设计师,应遵循绿色低碳的做法,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注重植物与场地的合理配置。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等内容,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也有一些以专业学科竞赛来驱动风景园林相关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如赵丽红等在分析GIS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后,努力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构建了一套“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即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力,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指导学生开发设计能体现与展示思政教育成果的作品。该模式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范式。又如林道诚和李帆立足于“大思政”背景,探讨了高校学科竞赛协同育人的问题,他们认为在目前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科竞赛是副渠道之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笔者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坚持为党育人守初心、为国育才担使命,针对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激励引导学生踊跃参与相关展览和竞赛,以展赛促教促学。这是“课程思政”的有效实践,通过展教结合、课赛融合,用艺术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显艺术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特色。

1 展教结合

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看展、布展”是习以为常的事。课内教学与展览学习相结合,将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的、热点的美术展览和讲座列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贴时代前沿和热点。围绕展览的主题理念、作品的风格和时代背景、蕴含的教育意义等展开深入学习,充分利用艺术展馆的文化资源,形成“展教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展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单位各部门都策划了丰富多彩的书画展、摄影展、作品展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融入元素。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深耕课程思政,致敬建党百年,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特别策划了以“学史明理、崇德尚艺”为主题的2021年广西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展。本次展览基于艺术专业特性,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展示了学校首批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了学校音乐与舞蹈类、美术类、设计类、戏剧与影视类、新闻传播类等相关专业,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这个关键点,强化具有广艺特色的育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育人实效,切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其中建筑艺术学院《建筑模型制作》也是示范课程之一,该课程立足广西民族地域优势和特色,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多学科优势,将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主要切入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梳理民族建筑文化脉络,把蕴含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共荣共生的民族文化、大国工匠精神、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红色历史元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尝试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政专业课程集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范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会展艺术党支部也特别策划了题为“学习党史,庆党百年华诞”的主题课程作品展,包括《多媒体展示技术应用》《版式设计》《专卖店展示空间设计》等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会展艺术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发挥艺术院校特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该展览通过艺术的方式、设计的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并且与课程建设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展教结合的特色。

2 课赛融合

学科竞赛通过竞赛的方法,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代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具体实践中,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风景园林学科相关前沿课题的规划设计竞赛,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红色传承、创新驱动等与风景园林学科之间的关系,从专业价值与道德体系两方面,培养其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将学科竞赛纳入课程设计中,建立参赛机制,在各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除了能收获精神和物质奖励外,还在各种评优评先中获得加分。这种激励机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在专业内和班级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科竞赛和课程学习有机融合,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赛后,指导教师团队要及时跟进,进行赛后评价与反思,并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思政要素,以完善学科竞赛协同育人的功能。

结合建党百年思政元素的挖掘,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美术功底和图面表达较强的优势,笔者组织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了两个相关的设计竞赛,用于这两个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课赛融合教学尝试。一个是由广西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南宁市狮山公园承办的首届广西“狮山竹境”创意设计竞赛,该竞赛是南宁市狮山公园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举办的以“竹荷情·颂党恩”为主题的广西南宁第三届竹荷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有多名学生获奖,其中由笔者指导的作品《狮山竹境,蓬灯——前行》,获得了一等奖。该作品通过提取荷叶和莲蓬的元素,以荷叶为基底,对莲蓬的造型进行解析和重组,用竹子进行编排和搭建,整体造型似明灯,寓意中国共产党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外围编织延伸成半环,在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寓意党对人民的呵护。以蓬灯——前行为题,既营造了狮山竹境之意境,又在传承竹荷文化的同时表达了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另一个是由中共广西崇左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党支部和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忆百年初心·展八桂风采”的建党100周年主题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竞赛。由笔者指导的作品《延绵·繁盛百年》获得了优秀奖。该作品灵感来源于崇左花山和中国红领巾的元素,将流水线型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了建党100周年所经历的蜿蜒曲折;中间由无数的曲线穿插支撑,代表着人民的支持和陪伴,成就了一个个故事;底部花山岩画的形象突显了崇左的地域特色。主色调运用红色,象征着红色精神的传承。应用Rhino通过袋鼠拉伸的方法对构筑物不断加深和优化,得到最优化的几个曲面。由简单的两条主龙骨作为基座,加几条结构次龙骨,再用接近随机的方式去编制,塑造阳光错落的美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衍变,未来是否会向四维、五维的方式转变呢?下一个一百周年中国会变成怎样呢?在构筑物名牌上放置了一个二维码,进入一个小程序参与问答环节。随着第一个建党一百周年的到来,你希望下一个一百周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两百周年后的中国是怎样的?你希望崇左下一个一百周年后是怎样的?通过小程序互动的方式,向未来许愿!祝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将继续繁盛,延绵……。

课赛融合教学,关键是课程内容的“融入”。这两个竞赛的景观小品都设置于综合性公园内,学生通过赛前调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通过作品构思和竞赛主题表达,能够融入课程中园林构图和意境表达的内容;通过作品的环境表现,能够体现课程中园林组成要素这一章节内,景观小品和周边地形地貌、花木植被的关系;通过展板设计,能够真正实现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最后通过现场制作,能够加强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课赛融合是一种非常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3 结语

张妍等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即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但思政教育不是干巴巴的,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形式,尤其是在艺术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展演,以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影视作品、设计作品等形式,在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如光明日报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让党史学习教育别样‘红’”为题,报道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西艺术学院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将艺术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开展重大主题创作、参与重大展演活动、打造红色主题课堂等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别样“红”。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的契机,笔者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展教结合、课赛融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之中,以期能够抛砖引玉,找到更多、更好的适合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方法和形式。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建党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