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冀南皮影戏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2022-04-07 13:10成永娜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戏冀东皮影戏

成永娜

(邯郸市群众艺术馆)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灯与影的艺术,于2011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至今日,关于皮影戏的研究成果数量已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古老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在忙碌的城市里,人们更倾向于传播方式更加便捷、轻松的娱乐方式,传统民间艺术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老一辈的皮影戏表演艺人和传承人也越来越少,一旦传播方式这一链条断裂,将会导致中国皮影戏难以传承。一种民间艺术消亡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将会动摇民间艺术的根基,进而影响民族文化稳定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播是保护的重要措施,传承是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了解传播冀东冀南皮影戏的相关知识,总结出两地皮影戏各艺术形式的异同,不仅可以促进两地皮影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也使得中国皮影戏得以传承达到保护的目的,同时也对稳定民族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皮影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于民间传承,具有丰富的历史、戏曲、美术、民俗、宗教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其他民间文化艺术相融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但由于地区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不同地方的影戏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在《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康保成从横向和纵向,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中,顾颉刚最早提出了影戏区域概念。河北省冀东道公署,广义上包括今唐山、秦皇岛以及天津东北部(宁河、宝坻、蓟州等)、廊坊北部(三河、香河等)、北京东部(通州、顺义、密云、平谷等)地区,冀东皮影戏多活跃在秦皇岛、唐山一带,整体风格夸张多变、色彩丰富、设计细腻,它以优美的雕刻造型和动听的地方唱腔,风行一时,并深受当地人喜爱,在《永平府地理志》中有记载:“影戏者,夜间张幕置灯,雕刻驴皮为之形,隔窗演唱成本故事,亦寓劝善刺恶之意。乐亭人喜为此”,较多地保留了我国皮影早期面貌的冀南皮影是我国古中原皮影的典型代表,作为古代中原影戏的嫡脉,多流传于邯郸一带,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冀东冀南皮影戏比较研究

冀东皮影戏主要以唐山地区的皮影为代表,冀南皮影主要以邯郸地区为代表,通过收集、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昌黎、乐亭地区有关皮影戏的县志资料、历史文献记载等,经过整合梳理,了解皮影艺人的演唱方式、舞台布置以及两地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形式;通过了解艺人们的学艺经历、技艺特点以及生活状况等,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准确、客观、全面的认识,结合有关文化产业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利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分析冀东冀南皮影的传入与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横向上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从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环境因素、形态传承等方面分析出两地皮影戏在各个艺术形式中表现出的异同。

(一)冀东冀南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及流派发展

北宋时期,张耒在《续明道杂志》中记到:“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这是对影戏有详细记载的最早资料。在《宋元戏曲史》中对影戏的描述是中国学者对“影戏”研究的最早的材料,此书中王国维提出并证明了“影戏”起源于宋代这一观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影戏最早的兴盛期,经济的繁荣促使皮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北宋灭亡以后,皮影艺人也被金人掳走,其中一部分艺人逃流到冀南一带安家,并将皮影艺术逐渐传开。经元明两代传承发展,至清初基本成熟定型,并逐步影响周边地区。由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可知当时皮影戏演出中采用了讲史、杂剧和崖词的内容与演出方式,题材多为灵怪、公案等类。至明代中叶,传奇剧目创作进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通过影戏艺人的潜心研究,摆脱了之前主要以宣扬教化为目的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影戏,其表现手法、人物个性都得到丰富,使得影卷能够雅俗共赏,并且随着大量江南富庶之户移入北方,还将南戏带到了北方,使冀东影戏有了发展的契机,这对于河北影戏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朝代更替,清军入关后,满人的影戏流传到北京,使得民间皮影戏在各艺术形式方面互相交流、借鉴,故而促进冀皮影戏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大发展。

冀东冀南皮影戏都是在金兵入侵中原后,影戏艺人流离失所离开家园,逐渐流传到两地开始发展起来的。冀东影戏主要吸收借鉴了评剧、冀东民歌等民间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整体风格滑稽、夸张多变、色彩丰富、设计细腻,具有明显的地方风味。冀南影戏主要吸收借鉴了豫剧、怀调等戏曲艺术,整体风格比较写实、纯朴,较为传统,两地的皮影戏在发展中吸收了不同的民间艺术,从而使两地影戏在发展中形成了各地的地方风格。

(二)冀东皮影戏的形态转换及功能拓展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汗京,影戏艺人四处流散,迁移至如今的秦皇岛、唐山后逐渐形成冀东皮影,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皮影戏都被统治者作为宣传教化的工具。满清入关之后,河北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冀东皮影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统治者重视戏曲对教化的宣传作用,唐山皮影作为冀东皮影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兴起的。在清代中前期,唐山皮影因在滦河两岸盛行因而被称为“滦州影”。之后在清末年,唐山乐亭县成为影戏最为活跃、最出影戏人才的地方,冀东皮影戏在此地也有很大的革新,直至民初发展到顶峰。

在战争年代,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唐山地区逐渐战火蔓延,皮影艺人流离失所,东北地区的皮影演出活动遭到了破坏,皮影班社纷纷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冀东皮影戏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繁盛期。近十年来,国内外大批文化遗产走向文化创意、文化衍生设计之路。以唐山皮影为代表的冀东皮影戏所出现的衍生产品正是对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近年,唐山皮影的纪念收藏类衍生产品类型较多,如皮影、皮影工艺摆件以及纪念册等。皮影工艺摆件因制作耗时耗力,成本较高,销售也不是很好。皮影纪念册则作为纪念观赏,是不少游客的选择。除此之外,唐山皮影还是广告宣传的重要设计元素。唐山的广告牌以及海报招贴等,很多涉及唐山皮影元素,形式多样,整体融合。

近年来,唐山皮影从皮影戏到皮影工艺品、皮影元素广告海报等的形态转换,同时也凸显了唐山皮影的功能拓展。传统的唐山皮影多是酬神祭祖、祈福请愿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开始展现其文化娱乐功能。近年,伴随唐山皮影戏的文化衍生,通过皮影工艺品将皮影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增加了其文化艺术传播的功能,同时其作为唐山特色,皮影艺术品、纪念册等更是具有纪念收藏价值。此外,皮影元素在广告媒介中的融合,将其宣传教化功能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冀南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民俗功能

冀南皮影主要分布于邯郸的成安县、肥乡县、馆陶等各县,起源可追溯到宋代,是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在清朝末年、民国年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都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景象。1953年,冀南的磁县皮影团曾改编为石家庄市皮影剧团,影响范围甚至延伸到冀中地区及山西周边的地区,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年轻艺人又很少,皮影戏也越来越少,并且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皮影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褪去。

冀南皮影戏集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元素于一身,它不仅包含了唱、念、做、打这表演技艺的四大方面,还使用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等乐器伴奏,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完成皮影戏的演出。冀南皮影戏班一般由12-13个人组成,一个皮影演员要同时操纵两个以上的影人对打表演,同时承担剧中某角色的念唱,另有副操纵一人、主唱一个以及伴奏乐队。冀南皮影戏的传承完全靠口传心授,其主要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艺人演唱时具有浓郁的冀南方言,表演通俗易懂,地方特色非常突出。冀南皮影戏中影人是各种民间造型图案、符号,乃至观念的整体融合。表演中有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剧目,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题,冀南皮影有着传统的祭祀习俗,在剧目设计中也体现了伦理道德的教化意识,是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在传统民间戏曲中的凝聚与传承。

(四)皮影戏发展的现代选择

皮影艺术承载的是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其是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典范。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吸收借鉴了评剧、民歌等民间艺术,并且以变幻莫测的操纵手法、语调诙谐幽默的唱词对白吸引了大批观众,皮影艺人积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丰富其造型结构以及色彩,对正邪两派夸张装饰,以褒贬分明的造型凝练出人物的整体形象。影人整体色彩搭配丰富艳丽,造型外方而内圆,造型服饰为吉祥图案,凸显出浓郁的地方风味。此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的精妙掌握,为观众展现出惟妙惟肖的表演。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多为口传心授,词格与韵辙形式严谨,演出时多靠艺人的博闻强识和灵活的应变力,表演即兴性强,因而流传下来的影卷较少。冀东冀南皮影戏同源异流,但在如今,伴随社会发展、文化结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却都面临着皮影艺人的流失、观众的锐减等困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在新时代新挑战下,抓住新机遇,做好抉择至关重要。现代文化艺术背景下,皮影戏要想长期发展、源远流长,既需要做好文化继承,又需要做好文化创新工作。

根据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见,冀东冀南皮影戏均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公开课等活动,积极推进皮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发展。相关部门亦成立以专家指导为依托的皮影艺术保护工作小组,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并努力培养新生力量。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必然趋势。皮影艺术表演逐渐拓宽渠道,通过电影、短视频、纪录片、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展现,为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

除皮影艺术的传承外,其在创新发展方面亦不甘落后。传统的皮影形象,一改往日庄严,被赋予可爱清新的新灵魂,一系列“萌新”皮影艺术形象产品的推出,为皮影艺术增添了创新元素。皮影艺术手办摆件的推出,交通卡、团扇、丝巾、钥匙扣等大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实用产品的推出,既展现了皮影艺术的创新发展,又将皮影艺术“悄悄”地带进大众生活,使皮影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三、结语

冀东冀南都处在河北地区,但两地的皮影戏因受不同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影戏风格特色。本文通过总结两地皮影戏的风格特点,使更多的人了解两地区皮影戏所存在的差别,促进河北皮影艺术走向繁荣。通过对冀东皮影戏与冀南皮影戏艺术形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出两地皮影虽属同一省份,但因受区域及人文环境影响,皮影戏的风格截然不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深层次地分析两地影戏受不同文化影响下所表现出不同的影戏风格特点。通过对冀东皮影戏与冀南皮影戏的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促进两地皮影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给两地皮影戏注入新的灵感和新的动力,并扩大冀南皮影戏的认知度,使其与冀东皮影戏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影戏冀东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吟 荷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金隅股份并购冀东水泥动因及效果探析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