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互联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05-10 02:21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师生党组织

宋 飞 徐 越

新时代“互联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宋 飞 徐 越

[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方面服务高校师生群体,另一方面服务高校建设总目标,因此亟需借助互联网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性、交互性、便捷性、经济性与共享性,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互联网+党建”模式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丰富了理念与机制协同创新路径。应从战略层面把握“互联网+党建”的优势,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实际,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互联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工作。”[1]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与运用,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传统模式亟需通过提升智慧性、交互性、便捷性、经济性和共享性,不断满足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下,2021年1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并指出,“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活动方式、机制和载体。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民情收集、民主协商、公共服务、邻里互助等事务网上运行。打造‘互联网+群防群治’体系。”[2]“互联网+”基层党建模式为新时代党建工作提供了全新平台,也为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念与机制协同创新之路。

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创新发展路径的必要性分析

(一)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事关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夯实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党的力量来自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条例》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3]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只有将建党百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的丰富经验总结好,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念完善好,将基层党组织发展的风险规避好,才能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党建水平。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关系着党的高校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于广大师生,关系着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塑造和培养,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工作服务于高校建设总目标,是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在理念、机制与实践创新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科学配置资源、提升建设效果,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生群体和中坚力量。

(二)“互联网+党建”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理念与机制协同创新的内在需求

1.“互联网+党建”模式集中体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念创新

宏观层面,“互联网+党建”模式是信息时代提升党建水平的客观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标志着工业文明步入信息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基层党组织应自觉以信息革命为契机,为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

微观层面,万物互联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互联网深入人民生活也是当今中国的客观事实。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践所需,“将党支部建在网上”的全新理念在基层党组织工作实践中得以推进。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发挥了互联网与党建结合的优势,保证了疫情期间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得以举办、三会一课制度得以落实、党员发展和民主评议得以开展。从宏观到微观,由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到实践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的创新之路。

2.“互联网+党建”模式可满足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创新的客观需求

相比党组织基层建设的传统模式,“互联网+党建”模式具有以下五大优势。第一,智慧性。《“十四五”国家信息规划》指出,“深化智慧党建,推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动员、组织、服务社会能力。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式破解乡村治理面临的复杂问题。”[2]“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智慧性特质,不仅可以应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二,交互性。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建设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共享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短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准备阶段,保证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广大师生党员可以借助互联网终端设备,在线参与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共同推动党员与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和干群之间的有效互动。第三,便捷性。互联网党建平台可以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打破地域隔阂和空间局限,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便捷性。无论寒暑假期间,还是疫情的非常时期,或是师生党员因出差、出国、校际交换、异地访学等原因无法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特殊时期,“互联网+党建”模式可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第四,经济性。“互联网+党建”模式因秉持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可以大幅度减少非常时期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降低基层党组织的普遍建设与重复建设、缩减不必要的差旅开支,最终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基层党组织的财务负担,保证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五,共享性。随着互联网及终端设备在国内的普及和干部群众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共享、支部共建、走出校门、服务地方日益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守正创新的重点突破领域。高校基层党组织丰富的党课资源和智力资源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地方基层党组织共享,企业、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特色活动可以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舞台和机会,高校、企业、地方基层党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建不断加强。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北京大学后勤党委组织建设为例

(一)北京大学后勤系统推广“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原因及实践经验总结

北京大学后勤系统推广“互联网+党建”模式,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疫情期间服务师生和学校建设的实际所需。2020年以抗击新冠疫情为契机,北京大学后勤系统各党支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承服务师生的基本原则,着眼服务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立足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不断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1.发挥“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时效性与交互性优势,保障疫情时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宣传的及时性

2020年春,为确保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封校不停学”基本目标的实现,北京大学后勤党委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疫情时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宣传及时传达给党员职工;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确保核心业务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及时汇总基层工作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流程,凸显服务便利,提升服务质量,得到了后勤教职工党员的认可和广大师生群体的满意。

2.发挥“互联网+党建”模式的便捷性与经济性优势,为各级党组织工作提供便利

为确保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北京大学后勤党委积极发挥“互联网+党建”模式的优势,号召各级党组织克服困难,以在线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在线学习等形式,确保党的基本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这一举措不仅符合疫情期间减少人员流动的疫情防控要求,同时节省了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开支,受到了广大党员教职工的好评。

3.发挥“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共享性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在高校党支部、企业和地方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共享

疫情期间,北京大学后勤党委一方面依托“燕园微后勤”微信公众号及各单位官网党建专栏,另一方面依托“学习强国”“微信支部群”等平台进行在线支部建设。不仅实现了党的理论学习资源在自身基层党组织中的共享,而且在线党建平台的理论资源与活动宣传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地方和企业的关注与分享。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积极意义探析

依托自身“互联网+党建”创新实践,北京大学后勤党委聚焦“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究”核心课题,面向北京大学师生进行抽样调研。依据北大师生比例,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在校学生90份、教职工30份,抽样比例占北京大学师生总数的1.98‰[5];共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有效样本占比95.8%。经数据汇总和分析,课题组得出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具有积极意义、建设路径仍需多样化的初步结论;对于“互联网+党建”的潜在风险与制度保障等重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

1.调研对象普遍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行“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调研,多达99.13%的受访者完全支持或比较支持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并且认为这种探索意义重大(48.70%),或有一定意义(50.43%)。可见,北京大学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对“互联网+党建”模式的积极意义整体持有较高的肯定态度,说明“互联网+党建”模式具有较高的群众基础(参见图1)。

图1:是否支持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探索“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调查

按照认同度排序,受访教职工和在校学生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优势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丰富基层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方式,赋予基层党建以时代活力(82.61%);二是克服疫情期间党员异地隔离等困难,促进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60.87%);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55.65%);四是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宣传中央重大决策,提高党员理论修养和提升知识水平(44.35%);五是提高党支部运转效率,方便党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41.74%);六是实现党的活动与党员个人活动的有机互动,将党的工作向基层下沉,加强党支部的服务职能和社会职能(40.00%),数据参见图2。

图2:“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引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势的调查

2.调研对象普遍对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多样化开展“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持乐观谨慎态度

13.91%的受访师生认为,“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可以逐渐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展开,为高校建设信息化建设服务;83.48%的受访师生认为,“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经试点探索后,有望在全国高校展开,但应视高校自身具体情况而定;不足3%的受访群体对“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可行性持有谨慎态度,认为探索可能会失败,或不具备全国推广意义(参见图3)。

图3:对“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态度

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建设路径探析

第一,调研对象对北京大学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具体建设内容有较高认可度和参与度。根据调研,截止2021年10月,北京大学基层党组建设排名前三的主要平台是微信公众号或党支部微信群(参与度82.61%)、官方网站(参与度56.52%)、党员E支部类建设平台(参与度33.04%)。这说明北京大学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模式已经较为普遍地融入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参见图4)。

图4:北京大学“互联网+党建”的主要建设平台调查

第二,调研显示,北京大学基层党组织的线上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是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形式的有效补充。调查得知,北京大学各基层党组织的线上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在线党课学习(73.04%),在线缴纳党费(67.83%),在线支部党员大会(44.35%),在线支委会(40.00%),在线党小组会(39.13%),在线组织生活会(31.30%),在线评议党员或线上发展新党员(21.74%)。需要注意的是,有访谈对象认为应注意加强网络党建的保密性,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研究的重点问题(参见图5)。

图5:北京大学“互联网+党建”的主要活动形式及内容调查

三、结论及未来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互联网+党建”在理念层面已成为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已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重点。“互联网+党建”不仅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而且提供了理念与机制协同创新路径,得到了师生群体的普遍认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从战略层面把握“互联网+党建”的优势、预判可能的风险、完善制度设计,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课题组未来将聚焦高校基层“互联网+党建”的风险预防、质量提升与制度设计,以期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2021, http://www.cac.gov.cn/2021-12/27/c_1642205314518676.htm.

[3]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2021年6月3日,第5版.

[4]张璁 余建斌等.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N].人民日报,2021年9月27日,第3版.

[5]数据来源:北京大学2020年基本数据[DB/OL],北京大学信息公开网,https://xxgk.pku. edu.cn/.

北京大学后勤研究2021年度重点课题项目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师生党组织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麻辣师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