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2-05-30 10:48李宏伟
环境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生态

李宏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论述深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原创性观点,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境界,绘就了美丽中国建设新路径,开启了全球可持续發展新篇章。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断,对生态与文明关系作出鲜明阐释,体现了生态环境条件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生存延续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来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印证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古代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了破坏。中华文明吸取了优良生态环境孕育和促进文明发展的经验,也吸取了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文明衰落的教训,成为世界原生文明中唯一不曾发生断裂的文明。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识,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的认识论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即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表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有机统一性,强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需要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的先在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自然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自然,自然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鲜明特征之一。既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命题的全新思考,也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相关路径、方式、举措的系统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狭窄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从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的宏大视野衡量和规范人类行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资本逻辑下劳动价值的实现本质上只能靠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来实现,生产力发展越快,对自然破坏越大,而私有制决定了破坏自然所产生的外部性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补偿。社会主义公有制从产权角度根本上顺应了生态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可以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以系统性为特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自然要素和各类治理主体,解决要素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为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治理基础。

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全新认识,鲜活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由此,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生产力视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力要素,而并不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因此产生了一个观念偏向。即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也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把生态环境作为与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来认识,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来认识。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发展二者并不矛盾。从环境生产力视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要求在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时必须尊重生态环境阈限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效地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侧重点在“发展”上,意味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更要谋求突破,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新时代、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将自然生产作为与社会生产相对独立的部分,置于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位置,系统地论述了二者的一体化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体现了绿色财富理念,超越了只有金钱才是财富、只有人造资产才是财富的狭隘的财富观念,绿色财富观念认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而且是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同时,生态环境不仅是财富的自然体现,而且可以增值。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路径,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绘就了美丽中国建设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用“命脉”把人与生态系统各要素联系在一起,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关系。生态系统要通过完整性发挥其功能效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就要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实现生态要素系统性和环境治理系统性的统一。

坚持系统治理,必须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论述首次将生态环境提升到事关党的使命宗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新时代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为了实现公共问题的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福祉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发挥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从实践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领导,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框架,使各地区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级各方面能够有序配合,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包括中央环保督察在内的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铁军等重要举措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系统治理,必须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靠政府的推动,根本上还得依靠人民群众,要“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自主、自觉、全程、全面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全民行动是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全民行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优势,是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社会基础。

四、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一生态系统同时具备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跨区域的复杂属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习近平同志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他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释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活力与良愿,展示了中国立场和全球理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响应,开启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习近平同志用“唯一”阐明了人类为什么要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于如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用“命运”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统一起来,用“人类”把各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增进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协商,统筹眼前与长远利益,发挥自然资源的世界性生态价值,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变革,引导制定和实施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生态危机解决方案。中国正成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变革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强调生态治理的全球性视野、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调、长周期规划,对完善现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生物多样性共同保护等重要事项上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二氧化碳减排的关键问题上,中国提出争取到2030年前实现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强调国际社会应当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正当权益,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其治理能力。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南南合作,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全球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现实诉求,在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中,找到了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在国际社会得到了高度关注,被联合国认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国家发展规划的做法和经验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破了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在中国引领着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共同实现,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后发国家避免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摆脱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将环境污染进行国际转移的模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融入内部发展和对外开放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抓住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各方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强调“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环境与民生等重要关系的全新认识,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態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A1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生态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