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2022-10-13 06:03红/文
民航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储备库中国民航国际化

□ 李 伟 朱 红/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由人社部、中组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国际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各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各行业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本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工作。

明确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民航业是天然的国际化行业,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民航三大类专业人才之一。民航局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中提出要实施积极、有效、开放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政策,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民航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和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关于“十四五”期间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方案(2022-2025)》《中共民航局党组关于推进民航直属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民航院校教育培训专项规划》《“十四五”民用航空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民航适航发展专项规划》等多项民航改革方案、专项规划中均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2022年全国民航年中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抓好民航国际化人才储备库建设,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一专多能 ”的高素质复合型民航国际化人才。对民航国际化人才培训的目标、方向和内涵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库的建设者之一,始终以服务民航国际化战略为己任,为助力民航强国建设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支撑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积极做好资源保障。基于多年民航国际化人才培训的经验以及与国外民航组织、民航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基础,学院创新内部机构设置,集学院优势力量组建“民航国际化人才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国际人才中心”)。国际人才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政策标准的国际化和管理经验的国际分享。

基于胜任力要求,明确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通过对人才现状的摸底,制定培养方案,定期评估方案的有效性,持续提升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大向国际民航组织推送国际化人才的力度,参与更多的国际化事务,为世界民航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图1 :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示意

随着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各领域融入全球发展事务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需要我国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到各项国际事务中去。中国民航总周转量列居世界第二,对世界民航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我国民航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与力度还不够,在国际组织任职人数少、职位结构不利于体现大国担当的使命。

长期以来,我国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际化和专业化结合不紧密。即国际化人才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专业化人才国际化能力又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综合利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 “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由各单位按自己的需求短期组织,多以驻外商务人员为主,通常更多地关注语言能力,对参与国际组织治理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在国际组织中更多的中国籍职员从事G类(通用类) 的工作,比如文书,翻译等,没有太多的话语权。P类(专业类)的任职人员数量也受到限制。在民航整体发展的战略层面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规划。

三是选拔、培养、评价手段单一。传统的国际化人才选拔往往只注重纯语言能力,简单的把外语水平等同于国际化能力,也缺乏分级分层的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忽视了人才养成过程中的科学性、精确性与成长性的特点,对人才的梯度培养缺乏有效的手段。

把握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维度

明确培养目标是有效推进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民航国际化人才通过参与民航国际标准的制定来彰显中国实力,提升中国民航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民航发展故事,增强中国民航的国际竞争力。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提升中国民航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深入领会“一专多能 ”的高素质复合型民航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一专多能”指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同时了解多重领域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三个维度、五个方面(见表1),即技能、知识和实践素养三个维度;语言、跨文化、通识、专业知识和运用国际规则能力五个方面。

表1 :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素

从技能维度看。国际民航组织的官方工作语言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任职人员通常至少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是开展国际化工作的重要保障,能够准确地听得懂、说得出、读得会、写得对是民航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能够就民航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协商谈判等。

民航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既能坚守自己文化的核心价值、保持内心稳定,又能开放思路、接纳与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基于双向、平等、共赢、共存的原则,提升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精准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明确在不同语境交流时的用语规则,恰如“身份”得进行跨文化交流。

从知识维度看。民航专业知识和通识类知识是开展民航国际化工作的基础,从事通用类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应至少具备民航基础知识、了解国际民航发展的动态、掌握国际规则的相关知识。专业类国际化人才应当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前沿知识,通晓国际民航治理规则,具备参与国际化标准制定的基本能力。

从实践素养维度看。民航国际化人才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目的是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场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借调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提升参与国际航空治理的能力。同时,在恪守国际规则前提下坚定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捍卫我国民航业可持续发展的权益。

注重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个方面

培养机制是有效推进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前行业正重点推进制度建设、人才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一是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系统性推进培养工作。中国民航局于2017年发布《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库建设为牵引,加强我国民航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性地推进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完善国际化人才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培养阶段的不同,将储备库分为基础库、后备库、专家库和师资库四个部分。其中,基础库主要由民航青年专业人才构成,他们还未参与重要的国际化工作,通过入库初步和定期年度复训的方式,持续保持在库人员的基本国际化能力。后备库由近年来参与过国际民航组织借调及相关专业研讨的人才构成,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掌握民航专业知识、了解国际组织的工作规则。专家库是由现任国际民航组织各类专家组成员构成,他们具备熟练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素养。师资库由局方行业专家和学院的教师团队组成,他们在语言、通识、跨文化或者专业知识和国际规则的某一领域具备较强的能力,师资库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保障。储备库四个部分有机组合,呈现出梯次进阶、系统推进的特点。

三是搭建民航国际化人才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培养质量和效率。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周期长、内容广、层级多,需要通过安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工具推进人才信息、培养方案和工作任务的数字化管理。搭建的民航国际化人才信息管理平台能够跟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教育、培训、参与的工作任务、国际化组织借调或任职等相关信息。同时,民航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分享国际民航发展动态、发布国际岗位需求信息、交流个人观点等方式共享。

优化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案

优化培养机制是有效推进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从选拔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实施优化。

一是创新民航国际化人才的选拔模式。通过考查性培训,结合学习与测评,对候选人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潜能进行考查。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积极进取,具有大国情怀、跨文化能力和扎实语言基础的国际化人才(见图2)。

图2 : 基于胜任力的民航国际化人才选拔体系

二是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的设定,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课程体系(见图3),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适配性。以向国际组织输送可用之人、提高我国民航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为目的,充分用好局方、师资库、成熟通用课程和实践模拟等培训资源,重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培养具备全球胜任能力的中国民航的国际化人才。

图3 :基于胜任力的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是建立民航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能力评价机制,使人才培养迈向重质量、重能力、有激励的良性循环,把最优秀的人才匹配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人才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选拔,并完成课程体系中的相应课程后,教员通过培训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国际化工作参与度和自我评估四个维度(见图4)对库内人才的国际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图4 :国际化能力评价要素

实现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围绕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国际人才中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拓宽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响应民航局提出的院校教育、岗位培训、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民航国际化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完善现有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突出行业特点,拓宽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扩大民航国际化人才储备数量,加大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力度。

二是建立储备库人才激励机制。丰富储备库课程体系内容,充分借用其他院校优秀课程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储备库人才知识覆盖面。结合日常工作内容,设立任务目标,通过建立国际化能力评估和考核机制,持续保持其国际化基本能力,并逐步提升国际化素质。建立库内现有人才的升库通道机制,为表现优秀、国际化能力突出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参与国际化工作的机会。让储备库内的人才资源流动起来,逐步完善国际化人才使用的长效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师资库作用。师资库人才由局方资深监察员和学院教师团队组成,他们在语言、通识方面或者民航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突出的能力。通过师资库人才基本能力评估,掌握其语言和专业领域的特长,组建专业小组。师资库人才专业小组可以充分参与国际化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民航前沿热点问题专项研究工作。为国产民机、无人机等民航产品和零部件走出国门销往国际市场,培养民航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四是精心打磨课程。基于胜任力的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系统性的。探讨国际规则作用与趋势时容易淡化中国立场,而强化中国立场时又容易忽视国际规则作用的片面性问题。该问题导致国际视野培养过程中,出现国际规则学习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学习脱节现象,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在坚定中国立场的同时,遵守和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框架下,需精心打磨课程,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五是服务中国民航政策标准、管理经验的国际化输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政策研究,增强我国制定国际民航标准、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是培养民航国际化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举措。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是向国际民航组织岗位推荐人才、参与国际民航治理,还要助力中国民航政策标准国际化、将国内成熟民航管理经验与全世界分享。依托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库的国际化人才资源,师资库专业小组应长期跟踪、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政策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实现在研究和工作中锻炼国际化人才队伍,提升中国民航国际话语权。

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航空发展最新趋势,具备参与国际航空治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学院在近10年来围绕着为国际民航组织输出人才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学院将建立覆盖欧美、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成为中国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主基地、“一带一路”民航交流合作主渠道。未来力争成为中国民航对外交流窗口、学术交流和理论传播高地,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摇篮。

猜你喜欢
储备库中国民航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欧盟启动首个医疗物资储备库
活动预告
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民航法律英译实践中的应用
中国民航管理安全现状探讨
俄批准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
东亚外汇储备库:参与动力与成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