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培训 开启职业生涯三个阶段

2022-10-13 06:03杨学兵
民航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机场学院老师

□ 杨学兵/文

四十载春华秋实。时代发展愈发证明,学习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参加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三次里程碑式培训,开启我职业生涯三个阶段。

民航法班:打开行业之门的“瞭望站”

1996年,作为民航总局与北京大学合办的“民航法班”学员,我与学院结下不解之缘。 “民航法班”的整体教学工作,由学院承担。学院选派精兵强将,包括民航总局机关领导同志和各系老师,全面启蒙民航运输和民航法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进入民航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老师们是非常辛苦的,更是非常负责任的。为方便我们学习,所有老师都是到北京大学授课。当时私家车极少,老师们无论暑热冬寒,还是刮风下雨,从来没有缺课情况。

老师们和学员,亦师亦友,很多老师到现在也是良师益友。不妨以任超英老师为代表“致一下青春”。任老师非常随和,除了传授法学,由于多一层师兄的关系,和我们无话不谈,课后还和我们一起活动。任老师曾任北大游泳队男队队长,我们男同学接力和任老师比赛,还是不出意外地败下阵来,但泳池里充满了欢歌笑语。游泳是很容易饿的,任老师说,你们找地方,我请客。那会儿学生肚里没有油水,于是大家更加欢呼雀跃起来。任老师自掏腰包请客,我们作为学生和师弟,自然也是非常为老师考虑,去了北大西南门附近比较实惠的一家。虽然实惠,但三桌饭菜,还是让老师破费三百大元。

转眼一年的培训结束了,我们奔向工作岗位。由于“民航法班”系统培养,到单位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一次与外航签署英文版协议,当时英语八级的同事被一个法律词汇给绊住了,有一个责任条款怎么也翻译不过来,而单位领导特别关注那个条款。突然有人想到我,喊我过去给看看。当看到那个条款,知道同事的难处了,她并不是查不到那个单词,而是对中文“代位继承”的法律逻辑,不能融会贯通地做出解释。当时参加工作不久,我在领导面前说话还比较紧张,但我把这个条款解释清楚之后,这位后来担任某航空公司总经理的领导,还向我发出邀请,让我到他分管的部门去工作。人生之幸,在学校遇到良师,在单位遇到好领导。参加工作五年之际,在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成长为一名经营管理主管。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民航中级经济师考试。因为有“民航法班”的基础,加之注重阅读由学院主办的《民航管理》等专业杂志,职称考试高分通过。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都始终牢记一位老领导的教诲: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能写出文章,还有人给你发表,就表明你这项工作干好了。于是,我从照猫画虎开始,学着《民航管理》上的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开始创作机场管理论文。记得写过一篇《从体制改革看机场发展》,探讨机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特许经营等在当时较为前沿的话题。我因该文参加民航总局在上海举办的“2002年民用机场经营管理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

中青班:联通职业发展的“中继站”

2005年,我获得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次是走进学院参加“民航第十八期中青年管理干部研修班”(以下简称“中青班”)学习。此时此刻,追溯过去的十年,我以北京大学和“民航法班”为基础,步入民航系统工作。经过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学习、思考、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路会走向何方,但我深知,唯有学习,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通过中青班学习,全面系统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层次,极大地开拓了视野,升级了思维模式,解决了“本领恐慌”。不仅从精心设计的课程中学到很多,从中青班学员身上也学到很多,还赴海内外知名企业实地调研、增长见识,实有一种“取得真经”和“脱胎换骨”的感受。结业论文《从机场产品看机场走向市场》获得创新奖,并发表在学院主办的另一本刊物《空运商务》上。学成回到单位,将所学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又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

以“中青班”为代表的中青年管理干部系列培训班,成为检验学院教学培训质量、提升学院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在负责企业文化工作时,我主持起草的企业文化手册,一稿定稿、一次过会,至今也是自己引以为傲的高光时刻。之后又在《中国民航报》发表《文化如玉》文章,探讨企业文化“积淀、塑造、传播、评估”螺旋上升规律。其实,这都是参加中青班学习,厚积薄发而成。后来,我又经历人力资源部、飞行区管理部、空港货运公司等多岗位锻炼。之所以到新岗位能较快进入角色,很多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都是来源于“民航法班”和“中青班”学习。如果没有这些学习经历,要想干出成绩,一定需要多摸索很长时间。虽然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我依然遵照老领导的教诲,深入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民航管理》发表《一起民航企业劳动纠纷案引发的思考》等文章。在飞行区管理部工作期间提出的“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甘于奉献,勇于攻坚”飞行区精神,历经十几年,依然在干部职工中传承和践行。2012年,我到首都机场集团总部工作,主要负责战略规划和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等任务。结合工作实践,发表了《机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公司共舞的公共航空平台》《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基本范畴辨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等文章。

中策班:赋能理论研究的“加油站”

2017年,通过单位推荐和论文积分选拔,我成为“中国民航发展政策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学员,接受了“魔鬼式思维训练”,聆听了知名学者、机关司局和民航各大单位领导同志授课,开启了“脑洞大开”的又一扇窗。密集的课程、读书、思考、交流、碰撞,可谓天天皆挑战,无不在高限处见真章,让我们强行把自己推出舒适区,不断战胜思维惰性。通过科学合理、严谨灵活、内容丰富的教学,大家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实现了竞争性成长、学习性成长、实践性成长。赴法国图卢兹空客航空商学院学习归来,时任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百忙之中接见全体学员并召开座谈会,高度肯定了学员的政策研究理论功底和通过集中学习后展现出的较高理论素养,勉励大家要做“政策储备的源头活水、政策咨询的直言参事、政策解读的传播能手”。

通过“民航法班”“中青班”和“中策班”系统培养,我先后取得民航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经济师职称,我一边努力完成好单位内部工作,一边静心思考民航发展趋势问题,这让我有机会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回馈母校培养,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应学院邀请,我开始和行业同仁交流民航发展战略话题,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航空枢纽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国家综合机场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学院为了鼓励我,聘任我为客座教授。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大量业余时间都在坚持做研究,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清华大学深造。陆续在《民航管理》等杂志发表《机场核心产品及其规制论略》《大中型机场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竞争战略的机场群发展机理研究》《我国世界级机场群聚类分析与精准施策研究》等论文。在学院课题组推荐下,通过参加国资委《中央航空企业“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民航局《民用机场管理体制公益性归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专家评审,使我更加深刻理解政策研究制定的背景过程、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和工作站位。

往事隔年如昨日,故人击楫又中流。2021年底,学院创办“花家地大讲堂”,首期以“国家战略与民航发展”为主题,邀请我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发表演讲。诚如花家地大讲堂所阐述的,花,百花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家,家园也,是“全民航人母校”;地,高地也,思想高地、学术高地、专业高地、人才高地。

猜你喜欢
机场学院老师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最大机场”
留宿机场
机场快线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西行学院